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P44

  ..续本文上一页跟我学。如果你的机缘在《华严》,你不想学《法华》,在《华严》,这个老师一定会劝他,你的因缘不在我这个地方,你在某个地方,介绍你到那个地方去参学,到那里去磨炼。这是彼此互相的赞叹,你的志趣是在《华严经》,我这个地方不教《华严经》,我虽然是《华严》专家,通达《华严》,那个法师在那边标榜的法门,一定要把你送到他那儿去。他那个地方如果有学生要学《法华》,那个法师一定把他送到我这儿来,互相的尊重。没有说是你学《华严》,不要紧,我的《华严》不比他差,你到他那里去干什么?没有这个道理的,互相尊重。你们去看看《高僧传》,看看禅宗语录,你就晓得,那个祖师一看就晓得,他因缘在哪个地方,不在我这个地方。同时学一个法门,同时学禅的,有的时候一看机缘不在我这儿,你在我这个地方开不了悟,他看看你的根性,你的机缘在什么地方,他指点你,你到某个地方去参,你的机缘在那个地方,到那里没有几年开悟。这什么道理?这种本事我们能不能具有?给诸位说能。实在讲很简单,一个是志趣,一个是恭敬心,你到我这里来,我一看看你对待我不太恭敬,就是没有十分的恭敬心。

  我一定会问问你,你以前亲近过哪些知识,在近代这些大善知识里面你知道哪些人,你最佩服的是哪些人?这一问,我最佩服的是某人。你的机缘不在我这里,机缘在他那里,为什么?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成就。你对我只有三分恭敬,你跟著我只有三分成就;你对那个人十分恭敬,你到他那里去有十分成就。我不能够耽误你,我要把你推荐到他那里去,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这两个禅师,也不见得说那个禅师真的比我高,不是的。学生成败关键就是诚敬,这是印祖告诉我们的,你心目当中最崇仰哪个法师、哪个善知识,你跟他学一定成就。这是世出世间法里面可以讲这是真理,教学的真理关键就在此地。所以求学的人第一个就是择师,选择老师,选择老师就是从这里选择。跟定永远不改变,这就是说有耐心,有长远心!我对这个老师很尊敬,跟他几个月,别的老师也不错,心就动,就动摇了,那怎么能成就?这不能成就。老师有道,老师没有福报,苦得不得了,连饭都没得吃,宁愿饿死也不离开,你才会成就。那个老师没有道,福报很大,一切享受具足,这一看那边享受不错还是到那边去,那就完了。这是要我们自家会选择。在这章里面,就在这一品佛给我们说明,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各个都想如来给他授记,佛也满了他的愿。这些人将来成佛:

  【同号普明者。】

  因为他们是声闻众示现的,示现声闻身,这个授记昨天跟诸位说,全是从事相上说的,迹门上说的。为什么『同号普明』?这是因为:

  【同因四谛发明也。】

  示现的是小乘圣者随著世尊修四谛法门,各个因『四谛』开悟,最初开悟的是憍陈如尊者。到法华会上:

  【佛许千二百。而别叙五百者。五百在会。其余在外。】

  经里面讲:

  【其不在此会。汝当为宣说。】

  由此可知,世尊对弟子授记范围非常之广大,而且普遍。底下有几句话很要紧,我们应当要记住,在第八页最后的一段,第八行下半段当中开始:

  【此中喻以衣下宝珠。本非外有。任意可用。但自迷背。枉受贫穷。】

  这是从比喻上说,这是说一个穷子,口袋里面装了无价的宝珠,自己不晓得用,天天在外面讨饭吃,这多可怜。这就是比喻,我们每个人本来就具足无量的智慧德能,与十方一切诸佛平等不二,本来是这个样子。可是现在我们把本性忘掉,本性就好像『衣下宝珠』一样,现在我们在六道生死轮回,就好比在要饭吃,在外面讨饭,不晓得自己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比喻这个。所以说是『但自迷背』,这个贫穷是冤枉受。话虽然是这么说,可是我们今天没有福报,仍然受贫穷,这里面的事与理都深,没有入这个境界不晓得,没入这个境界给你讲,你也不会相信,你也不会懂的。我们不说别人,就是拿释迦牟尼佛来讲,佛当年在雪山六年的苦行,每天吃的一麻一麦,瘦得骨瘦如柴,苦到那样的程度,这是世尊示现的苦行。如果说佛的福报那么大何必要受这个苦?再问佛真受苦、是假受苦?给诸位说,示现给我们看的,他真受苦吗?他早就成佛,这是示现。就好比唱戏一样,戏台上表演的,给我们做个模范,告诉我们修行,再来人修行,也要经历这样的磨炼。我们如果说禁不起折磨,怎么会成就?

  我们这不要说古人,我们比起古人差得太远了。但是你们这一代,比起我们这一代要差一大节,为什么?我们受的苦,你们没受到,这个成就不容易,不吃苦不行!所以佛法,释迦牟尼佛赞叹苦行,我们受苦自己会不会感觉苦?不感觉。为什么不感觉?因为我们心都在道上,把这个生活之苦、身体之苦把它忘掉,没想到这个事情,满脑子里头都是佛法,佛法里面有所悟处、有心得,充满了欢喜。像孔老夫子赞叹颜回一样,那颜回在物质生活上太苦了,一箪食一瓢饮。可是颜回乐,一天到晚乐得不得了,他乐的什么?乐的道。他不是乐的生活,生活方面他是不如别人,他乐的是道,法喜充满。所以修道人有法喜,身穷道不穷,这是道理;最怕的什么?身富道贫那就糟了。身可以贫,贫到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道不贫,法喜充满。我们今天讲精神生活丰富,物质生活缺乏,精神生活丰富,所以他的生活是自在的、是安稳的、是快乐的。下面这就说出经里面比喻的意思:

  【十六王子。代讲法华经时。种大乘种。是系珠。今与授记。即示珠。】

  这两句话是将这个比喻的意思,给我们点出来,这是就本经来说的。下面一段,这是举禅宗公案来做个对照,让我们在这里面开悟。这一节我念一念:

  【昔者南岳参六祖。祖问曰。何处来。曰嵩山来。祖曰。什么物恁么来。岳不知对。】

  对不上来。

  【经八年后。乃白祖曰。某甲道得也。】

  你看看八年悟了,悟了跟祖师说,我可以答得上来了。

  【祖曰。汝作么生道。】

  这个一问一答,给诸位说,禅宗里就是口试,就是考境界。这里面的意思,不入这个境界人听不懂,只有他们两个问答的人懂,程度达到的人懂,不到这个程度的人,听不懂。

  【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假修证不。曰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

  诸位要晓得这就是怀让大师,《六祖坛经》里面有这段公案,有这段记载。《五灯会元》、《传灯录》里面统统都有,都有这个记载。

  【祖曰。如是如是。】

  这就给他印可,这是彻悟,真正彻悟。但是祖师这里头有两句话我们应当要学习,『修证即不无』,你看要不要修?要修,还是要修,还是要证,「不无」就是有。『染污即不得』,这两句话很要紧,可见得他是真正得到中道的妙用,空有二边不住,自己有修有证不住空,一切不染污不住有,空有二边不住,心清净的,就像六祖的所说的「本来无一物」。身要修,还是按照每天持戒修定还要做,功课一点也不放松,「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六祖大师给他印可,对的,一点都不错。我们现在麻烦在哪个地方?好,你就是修证即不无有吧!底下有染污,一天到晚在染污这就不行。或者好了,我心不染污,不染污我也不修,我无修无证,我也不修,什么也不修也错误。《金刚经》里面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此地的染污即不得,就是无修,而生其心就是修证即不无。六祖大师虽然到这个境界,六祖大师天天修行,没有一天不参禅,没有一天不教学,天天领众修行,天天为大家讲开示,接引十方的学人。所以这是我们要注意到的,祖祖都是如此,我们应当要效法。这个底下有好几段,都很有趣味,下面引大珠和尚参马祖这一段,这也很有趣味,这是《大珠和尚语录》上有的。《大珠和尚语录》在台湾很流行,好像印过很多版,到处都可以看得到。这在禅宗语录里面也可以说很著名的,他的语录好,就是简要详明,没有罗嗦,没废话,所以大家看起来都喜欢。《大珠和尚语录》我们过去也讲过好几遍,都是讲的行门的纲领。我们读起来确实是很有受用,不一定是要修禅,不论你修学哪个法门的,你念《大珠和尚语录》都能得到受用。底下讲是有:

  【即系即示者。】

  这个文我没有把它完全念,你们诸位自己要去研究。

  【大珠和尚参马祖。祖问曰。何处来。曰越州来。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求佛法。】

  你来干什么?我来求佛法。

  【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

  这就是喝斥,你来求佛法,你『自家宝藏不顾』,你本来是佛的你不顾,你跑到我这来干什么?大珠说:

  【那个是某甲自家宝藏。】

  这是再接著问了。

  【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何假外求。珠领其旨。】

  大珠和尚一听了这几句话言下大悟,这就领悟。所以我们看看禅宗语录,这一问一答那么简单,人家都悟道,都明心见性。我们这看来看去,也照样画葫芦画一下,也来问一问、描一描,愈描愈黑,愈问愈迷惑颠倒,我们为什么不开悟?像这些地方值得反省。按理说,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的开悟,才对,那个不能开悟一定有个东西障碍。俗语所谓说茅塞在心,我们这个心里头有茅塞住,心窍不开,你要晓得这个茅塞是什么,一定要把它找到,找到之后把这个茅塞拔除,我们心窍就开,大彻大悟。再给诸位说,茅塞是人人不同的,不是一个方法,如果是一个方法,佛法何必要讲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不是随便说,确有其数,你们看看《教乘法数》,看看《三藏法数》,确有其数。八万四千尘劳烦恼都是茅塞,去掉了心开意解,这个事情要紧。我们现在茅塞拔不掉,因为塞得太紧,没法子,你就是遇到高明的人,他也没法子帮你。像这些人他的茅塞很松,好像快要掉下来,遇到这个祖师他用的巧妙方法一点醒,他的茅塞立刻就脱掉,这才能够契入境界。

  所以我们…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