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P57

  ..續本文上一頁超生,值得;我要是罵了他,他還是不聽,我不如不罵的好。」你們要記住這句話,你要說了他他不肯接受,那你說他幹什麼?你不叫造口業嗎?諸位總要記住,說人不好就是造口業,老師教學生,說學生不好也造口業。總不能說這不是口業,這叫什麼?舍己爲人,我雖然造口業,希望成就你,希望你能夠超脫,我的口業造了值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入地獄度衆生就是這個意思。假如入地獄度不了衆生,地獄還是不去的好,那又何苦?所以要考慮到,他不能接受就不說,看他錯也只好順其自然。再念佛給他回向,暗暗當中給他回向,還不能給他曉得,給他曉得他還生氣,這是菩薩心。所以我們要曉得忌諱,要曉得嫌疑,要避忌諱、嫌疑。

  我在早年初出來講經的時候,好像在民國五十四、五年,我在嘉義講過經、在高雄講過經,那個時候我就曉得忌諱。一般寺廟,有些寺廟不願意請法師來講經,就是有忌諱。第一個忌諱,就說他自己不能講經,如果請來別的法師來講經,他怕信徒起誤會,某一個法師好,我們這個師父不行,不如他,他怕的跟人家一比不如人,有這個忌諱。第二個忌諱,怕他的信徒皈依那個法師,他的信徒少了,都跑掉了,皈依別人,第二個忌諱。第叁個忌諱是錢財跑掉,信徒不供養他,把錢都供養那法師,有這個叁種忌諱。人家請我們講經我們就曉得,我們對於寺廟裏頭老和尚特別恭敬,我們是晚輩,我們見到他要頂禮,特別是在他信徒大衆當中,頂禮給他的信徒看。某個法師講經講得這麼好,他對我們師父還頂禮,把他真正自尊心提起來。絕對不接受皈依,如果有人皈依的時候介紹給老和尚,皈依老和尚,他心安,我的信徒不跑掉,他不拉我的信徒,他放心。不接受紅包,有供養統統供養他,你在那邊講經完了之後,他再送個紅包給你,你接受,他也放心,錢沒有出去。這個法師不錯,下次我還請他來講,你的法緣就殊勝。

  你如果在那個地方架子擺得很大、很威風,好像哪個人也瞧不起一樣,你會講經,他們都不會,又收皈依、又收供養,你要記住只有一次,沒下次,絕對不請你給你說吧!不但不請你,他還在外面宣傳,某人怎麼樣怎麼樣,你們千萬不要請他講經。你出去弘經爲的什麼?爲的是度衆生,不是爲的叫人皈依,也不是爲的紅包。所以就是這些嫌疑、忌諱還很多,我就舉出這一個例子,一定要記住。人家對你怎麼樣?放心,沒有提防你,這個才處處可以請你去講經,你就處處要這個態度。講經的時候講完了,你就到房間去坐,譬如有信徒要來跟你談談話,避免,沒有重要的事情不要談話,你一談話,他在旁邊,我這個信徒跟他談話,不曉得談些什麼,那個信徒被他拉跑,所以還是少談話爲妙。尤其不可以問那個信徒你姓什麼,你家住在哪裏,他把我的信徒家打聽好了,他去聯絡上,不問。所以我在外面講經,聽經的人那麼多的時候,我沒有問過你姓什麼,你叫什麼名字,你家住在哪裏,我從來不問。見了面,面孔見過熟,姓什麼、叫什麼名字不曉得,一直到現在我還是不曉得。你們的面孔都熟,你們叫什麼名字,我統統不曉得,我也不需要曉得。這個小孩曉得,他沒出家的時候叫桂蘭我曉得,他出家的名字我才知道。都不知道,知道了沒用處,知道得多煩惱就多,還是不如不知道的好。這就是教給你,我們現在初學弘經的時候,如果想避免這個災難,自己修行弘法能夠得到順利。『使其無難』,那就不需要忍,沒有障、沒有難不需要忍了,『便得安樂』,這是敘說教給我們一個得安樂的方法。下課了。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叁十集)  1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30

  第十一頁,從第一行最後一句看起:

  【菩薩行處。即前叁法也。】

  『菩薩行處』也就是菩薩學處,前面給我們說了『叁法』,是法空、忍辱、慈悲,這是要特別記住。如果我們失去了這「叁法」;換句話說,就不是菩薩學處也不是安樂行處。這個地方就簡單的給我們說明:

  【住忍辱地。】

  就是前面講的:

  【即忍辱衣義。柔和善順等。即慈悲室義。】

  『柔和善順』就是孝道,孝裏面最重要的就是講「順」,孝順。如果是在一個很順利的境界裏面,我們順從當然沒有問題,要緊就是逆境,逆境裏面能夠順從。而順從又依智慧爲基礎,而不是盲目的,不是感情沖動的,不是屈服於惡勢力。被人家壓迫了不得不服從,沒有辦法無可奈何不能不順從,這不叫善順。「善順」是理智的,善順是基於般若智慧,是能夠認識機緣的。像前面所講一切逆境、逆緣皆是我們善知識,心裏面不生煩惱,不但不生煩惱,而且是長養智慧,這叫善順,真正成就了無量的功德。所以順前面加上一個善這是菩薩法,這是慈悲,可見得這個慈悲實在是大學問。不是說一般人都能夠說慈悲,都能夠具足慈悲的,必定是佛與大菩薩才有慈悲。所以慈悲它是基於至誠心、清淨心中生的,它的相就是「柔和善順」的相。

  【於法無所行等。即法空座義。】

  這句很重要,爲什麼?前面講的忍辱、慈悲都是以『法空』爲基礎,才能夠達到究竟圓滿。「法空」要緊的,於法無所求、於法無所住、於法無所取,像佛在《金剛經》裏面給我們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像這些都是說法空的意思。如果我們心安住在這個境界裏面,忍辱跟慈悲都是圓滿的性。

  【菩薩自行安樂。雖不求人知。自然人懷其德。崇仰親近。】

  修道的人首先要把名舍掉,就是不可以貪名,古人所說「叁代之下,唯恐不好名者」。爲什麼?如果好名比好利還稍微好一點,有的人好名他不好利,他這個布施能舍,慷慨大方他好名;如果是名利都好,這個病就大了,那這就無藥可救。好利不好名這個病也很重,好名不好利,病稍微輕一點,稍微輕一點也是不輕快,都是大障礙。所以,以前蓮池大師,蓮池大師是個很了不起的人,他在二十幾歲初學佛的時候參學,去參當時禅宗有個大德,很有名氣的遍融禅師,他到他那裏去參訪,叁步一拜拜到他的座前,你看這樣的虔誠。老和尚看到這個年輕人這麼虔誠,老遠的拜到這來了,他就問他,你來做什麼?請求老和尚開示。這個老和尚就集了大衆,大衆當中給他說「你不要被名利害了,不要爲名聞利養害了。」站在旁邊聽的人就笑,我們以爲老和尚一定有什麼妙法開示,原來是老生常談。蓮池大師離開之後,別人問他你不值得,你看你這麼虔誠,恭恭敬敬到那裏去參訪,人家叫你不要被名聞利養害。他說你不曉得,老和尚這句話對我很有受用,他的一生的成就得力於這一句話。你們想想看真是老生常談,老和尚一天講到晚,別人耳邊風,聽起來沒有留意;這一個是至誠恭敬到這來求法,得了這句一生受用不盡。他能成爲一代祖師,得力於遍融老和尚的一句開示。

  所以學道之人不要求人知,不要求別人曉得,更不可以去出風頭。人家不曉得,我要在報紙上寫些文章,讓大家知道,要想方法宣傳,唯恐別人不知道這不是學道人。今天世俗所講的如何提高知名度,修道人不幹這個事情。雖然不需要別人知道,不求人知道,可是一定有一天會被人發覺,爲什麼?實至名歸這是必然的道理。印光老法師一生修行不求人知,到七十歲的時候,被一些有學問那些老居士們發現,發現到處替他宣傳,所以天下共知,實至名歸。何必求人知?以一個功夫不到家的人來說,就是要有耐心,不求人知。還有一點我要告訴諸位的,出去講經也不宣傳,這是我提供你們做參考。爲什麼?我們初學講經當然講不好,這是一定。如果你要大肆宣傳,頭一天來了幾千人、幾百人,場面很大,你感覺得很高興;到第二天,人家聽聽,頭一天聽了不是味道,第二天人就去了一大半,一看沒有人了,第叁天更少了,你怎麼下臺?下不了臺。所以說決定不可以宣傳。你如果說偶爾去做一次講演,宣傳一下沒有關系就一次,講得好壞,明天不講了,這個還倒無所謂。你如果是連續講下去,講到最後把人都講跑!你看看這是自己妨礙,對於以後弘法影響很大。因爲一提起,某人講經不必聽,他講,人愈講愈少,這是影響到以後。

  所以初學講經不宣傳,叁個人聽很好,就對這叁個人講。到第二天有六個人,我的人數增加一倍,聽衆增加一倍,只有增加沒有減少,這是一般老手的經驗談;現在一些年輕人他不曉得,他好名,這就是很大的錯誤。我過去在外面講經的時候,有人給我宣傳,我不去,我們約好,十個人聽就十個人聽,二十個人聽就二十個人聽。有些人聽到我們在這裏講經,他自己來的,我們不必拒絕,我們歡迎。我們絕對不到外面勸人家:這個地方講經,你們去聽,不可以。爲什麼?我們還不到程度,如果人家到這裏來聽得很不滿意,那我們多難爲情?你自己來的,你聽得不好,是你自己來的,我沒找你來,我對得起你,我們沒有找你,所以是不可以拉信徒。這是世出世間教學常說的,「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他自己找來的可以,我們不宣傳,不拉人家來。我們不要名,我們也不要利,名聞利養都不要,我們做本分的事情。有些同參道友喜歡這個法門,我們在一塊共同研究,這個對。實至名歸的時候親近人就多了,這種名出去的時候自自然然,不是你宣傳,自然名出去。名出去了,找你的人就多,就麻煩了,你就得應酬,就沒那麼清淨。換句話說,你修學功夫到了家不妨礙,不到家的時候就有妨礙。

  說到這個地方,我那個時候剛剛出家,在臨濟寺的時候,就是四十八年還沒有受戒,剛剛出家沒多久,幾個月的時候。臨濟寺有個護法,他有一棟別墅在山上,那是在二次大戰時候他們建的一個房子。山後面有個防空洞,是准備逃警報用的,那房子蓋的是日式房子,很不錯、很幹淨。他們歡迎我們去住,因爲他那地方沒人住,歡迎我們當茅蓬住,他們來供養。我就把這個事情,我那個時候確實很守規矩,雖然是離開李…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