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老師,凡有所舉動都要向老師報告。我說有這麼一個環境,我去可不可以?老師把我教訓了一頓說不行,他很懇切的說,他說「我們關系不一樣,我才給你說真話;如果是別人那我就恭惟他幾句,說他幾句把他送走。住山就是住茅蓬、閉關,都是道業成就了的人才能做。」他就舉出一個例子,「趙州八十猶行腳」,他爲什麼不住山?他爲什麼不去閉關?他還要到處去參學受這些辛苦,爲什麼?自己的道業沒成就。回來就問我你怎麼樣,念佛一心不亂得到沒有?研教大開圓解得到沒有?沒有。沒有不夠資格,沒有資格閉關,住茅蓬沒資格。從前就是住茅蓬、閉關的人就是成就了,所以十方參學的人,我想學道,想請高人指點,哪個是高人?以前的人都很謙虛,都是我自己不行,都說我自己沒有成就,又不宣傳,你到哪裏去找高人?
你就打聽哪個地方有閉關的這是高人,哪個地方有住茅蓬那是高人,爲什麼?他不要到外頭參學。你去請教他,如果你請教他要把他問倒了,那他那個關房就打開跟你一道去參學,也沒有資格指導你。現在這一出家就准備去閉關了,就去住小茅蓬,這錯誤的。李老師當時給我這麼一說,到以後我看《竹窗隨筆》,蓮池大師也是這麼說,這是我們要懂得的,這就是說成就了可以閉關。還有一種沒有成就,也有一個條件閉關,什麼條件?名滿天下。出了名,出了名怎麼樣?應酬太多,知道你的人太多,今天這個來拜訪,那個來拜訪,一天到晚客人不斷,自己不能用功,這怎麼辦?這個時候閉關把客人拒絕掉,自己好用功,這兩個條件。自己道業沒有成就,又沒有出名,你憑什麼閉關?憑什麼住茅蓬?所以應當要去參學,努力的去學習。這個確實關系不夠的人,人家不告訴你。接觸的人多了,古人所謂是「近朱則赤,近墨則黑」,他們又來了,你自己沒有定功,你接近哪些人的時候,就會染哪些習氣。以下舉出幾個例子:
【人既親近。易生他事。】
就是怕生麻煩事,生別的事情了。什麼事情?底下就說:
【故繼之以親近處。令知所擇。不墮諸難也。】
這就是接近的人要有所選擇,這是講對一個修學的人來說,你要修學安樂行法,你親近的人要知所選擇。親近善知識這是最好,親近不到善知識,如果親近底下所說的這一類人就有麻煩,都會帶給你障難。
【近國王等。】
『國王』大臣就是做大官的,常常跟他們親近。
【則易生憍慢。】
給諸位說,『憍慢』不要學的,自自然然就染上這個習氣,不知不覺的就染上這個習氣,而且很快的就染上這個習氣。他跟達官貴人在一起,自己不曉得,別人看到傲慢。實際上自己確實沒有這個傲慢的心,表現在態度上傲慢,就是不知不覺的薰習,這就煩惱現前。
【近外道等。則易長邪見。】
這個『外道』在此地你要記住,不是指天主教、基督教,指這些外教,不是的,什麼叫外道?心外求法的就叫外道。跟這些人要是常常在一起,清涼大師講的「增長邪見」,這是個很麻煩的事情;換句話說,對於佛法道理不是真正明了,依文解義的都是外道。依文解義,你看常說的「叁世佛怨」,叁世佛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都喊冤枉。我們不說別的,你就拿《法華經》來看,你要是依文解義那叁世佛都喊冤枉,它字字句句都是說的心法,雖然講衆生法、佛法、心法,心法同衆生法與佛法。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個意思,像前天我們在此略舉出來的,像多寶塔,你要是追究多寶塔高有幾十由旬,那好,麻煩了,那你就考證印度確實沒有。讀《華嚴經》去考證一下,當年有沒有一個善財?有沒有參訪?他參訪的那些城市,究竟在哪些地方。你要去這個搞法那就完了,心外求法!《華嚴經》裏面講參訪善知識,善知識都住在南方,難道東方沒有?西方、北方都沒有?善知識都跑到南方去,那個南方是表法的。按照五行金木水火土,南方是火,火的相是光明,善知識所在的地方,光明所在的地方,這個叫南方。不管他在哪裏就叫南方,這麼個意思。你要真正把它搞成東南西北,都在這個地方那就壞了,那諸佛真喊冤枉。所以一定要懂得這意思,要不然全都變成了心外求法,都變成了邪見。這個事情最不容易分別的,佛法裏頭講的門內外,佛門裏面的外道,這是最不容易分別。佛門以外的外道那很容易分辨,那很容易;就是門內外這個很難,我們要注意到這一點。所以要親近善知識,這是很要緊的事情。
【近造世俗文筆等。恐妨正行。】
這就是親近這個世間喜歡文學之士,喜歡跟他們在一塊,他們只要沒有事情作作詩、畫畫畫,跟他們在一塊,好,也染上這個習氣。沒有事給它寫寫文章,寫些詩詞往來,耽誤了你自己修行。所以對於世間這些文學藝術,修道的人也把它避開。固然這些東西也能夠接引衆生,那是在你自己道業成就之後,如果你有這基礎,可以從這些地方。我們曆代高僧當中詩詞文章做得好的人很多,不是沒有,他們那些人一方面是沒有出家以前學的,他有這個基礎。像弘一大師,弘一大師是個藝術家,那是詩詞歌賦樣樣都能,不但能而且有很高的水准,他什麼時候學的?出家以前學的,以前的成就。出家之後拿這個來做與衆生結法緣的一個工具,一種方便,他也接引了不少的文人,藝術界的人士來學佛,這是可以的。如果我們過去沒有學過,現在羨慕這些文士要來學習這些東西,這是錯誤,這叫不守本分。所以說『恐妨正行』。
【近旃陀羅。恐起惡心。】
『旃陀羅』現在這個話來說,就是社會上一些流氓一類的,所謂是太保之流,在社會上沒有正當的職業,爲非作歹這些惡人,他們有些惡勢力。像近代有些黑社會的幫會組織,如果你要接近他們,怕的是常常會起惡心,就是有傷害衆生的事情,因爲這一類人他就是做這些事情。日本的佛教,有些裏面是幫會組織,這是諸位必須要提高警覺的,他們的組織很嚴密,拿著佛教做招牌。所以要不曉得上了他的當,進去之後,出來就很難,出來怎樣?如果你要泄露他的秘密,他要把你殺掉滅口,這是我們同學們不可以不知道的。所以說不輕易參加任何組織,如果不把它的底細都搞清楚,它是個真正純善如法的組織,我們可以參加;如果它是個不如法的組織,那我們一生要受其害,要受其連累,這是得不償失。出家人最好守本分什麼團體都不參加,你們看看釋迦牟尼佛他參加過什麼團體、什麼組織?沒有。他一生就是自修教學,這多自在,這多清高!無論什麼人,世間善人對你恭敬,惡人對你也恭敬。
【近聲聞。恐落小乘。】
就是有些修小乘法,你常常跟他接近,這你就容易修小乘法,受他的傳染。
【近女人。恐生欲念。是皆不應親近。】
這些教給我們,總而言之,就是近朱則赤,近墨則黑,當你出了名,有許多人親近你,你自己要曉得防範,就是要有分寸,要有一個距離,哪些人可以近,哪些人不能近。注意自己,絕不可以遭到這個障難。修行人要緊的:
【閑處坐禅。觀諸法空。是應親近。此修身業也。】
所以修道的人要耐得住寂寞,一天到晚看不到一個人,沒有一個人跟你講話,這最好的事情,這最舒服。如果一會兒沒有人講話,就覺得很悶,就覺得很寂寞,這個人不能修道,這個人煩惱太重。修道的人要能夠耐得住寂寞,心是清淨的,道業才能夠增長。功夫深的時候縱有人來,不打緊,心裏面如如不動,這是有相當功夫。初學的人,大概在十年之內達不到這個功夫,到不了這個功夫,就是修道這個十年,尤其在弘法的階段,頭十年要特別小心謹慎,爲什麼?大多數墮落就在這個時候。如果能夠有個十幾年二十年以上的鍛煉,漸漸有了把握,接觸不至於墮落。最容易墮落是最初的十年,心裏做不了主宰,煩惱習氣深重,禁不起誘惑,這個時候要小心、要謹慎。所以在以往在這個階段當中,不一個人單獨行動,行動都是有同參道友,等於說是互相監督,也有防範的作用。因爲人多了,一般想動腦筋的人,想來破壞你,他不敢。看你一個人,他會起惡心來破壞你,人多了他不敢,這是自己功夫沒有成就的時候要小心。這個一段講修身。
【末世知識順行逆行。】
『末世』指末法時期,『知識』是講的善知識,他們有的人『順行』,有的人『逆行』。
【成就衆生不可思議。】
譬如說你們大家都曉得,佛門有個濟公,濟公禅師他就是「逆行」,他不是「順行」。爲什麼?他每天你看看他又吃狗肉、又喝燒酒,哪個地方他也去,什麼樣人他也接觸,達官貴人他也交際,風化區他也去逛逛,這麼個和尚,被人家稱作花和尚。他是真正得道的高僧。那個世間書店裏頭《濟公傳》,那加得太多了,那是不成話,不能相信。可是我們《高僧傳》裏面的「濟公傳」,確實是這樣,這是逆行。「順行逆行」都是『成就衆生不可思議』,他那種方法度了許多,我們規規矩矩人度不來的衆生,他都度了,都被他度了。他在那個境界裏面如如不動,他是神僧有神通。我們不能學他,功夫不到,我們學他的時候就要下地獄,這不是開玩笑的。所以以前有一類,跟濟公長老差不多的,也是每天喝酒吃肉的,不守戒律,可是他教學生很嚴格,學生不服氣,你這麼嚴格對我,你自己那麼隨便。他說「好,你們既然這樣的話,明天我請你們去吃肉,你們跟我去。」《高僧傳》裏頭哪個人我忘掉。他說「明天早晨你們預備畚箕、鋤頭跟我上山。」他就上山去,把徒弟都帶去,帶到山上幹什麼?墳墓,古墓裏頭挖,把那死人挖出來,鍋子、竈准備好,把那個死人骨頭拿出來煮,你們吃不吃?沒有一個人敢吃,他在那裏吃得津津有味。「你學我吧!你要不能學我,守戒律,我叫你怎麼做,你怎麼做,你不能跟我學。」大家沒話講,功夫不到!他是平等心,他看什麼都一樣;我們心裏有分別那怎麼行?那不行的。所以這個事情學不到。
這是說明末法時期,這些大善知識在世間,有的人是順行,有的人逆行,無非…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