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P72

  ..續本文上一頁他夢境裏頭已經過了幾十年,這也能夠說明念劫圓融。這個人名利心很重,當時也是個破廟裏頭,有個老和尚,老和尚有神通。所以老和尚,他醒過來之後就問他,你這宰相做得很得意嗎?他一聽這個話覺悟。以後跟老和尚出家修行去,才覺悟到世間法畢竟是一場空。

  我們不曉得這些道理,執著這些事以爲是真實的,這是絕大的錯誤。所以,諸佛菩薩無不是期望我們自己覺悟,悟了你就會用心,你會用心一生成就無上道。《華嚴經》裏面所示現的,善財童子一生成佛,不必無量劫,不必叁大阿僧只劫,一生成就。《法華經》裏面示現的,龍女八歲成佛,龍女不是人女,你們要記住,龍是畜生,畜生比不上人,畜生而是女性,八歲年歲那麼小,她都成佛。何況在人道?人比畜生強得多,畜生是叁惡道之一,這就說明什麼?說明成佛不難。也就是說明了我們念佛證理一心不亂不難,難在自己用心。這點我在講席裏頭常常勸勉諸位,自己用心,不管別人,別人是外境,他贊歎我,他怎麼批評我,對我不能增長一分,一點忙也幫不到。他贊歎我,你成佛,我就真成佛了?我這個佛是從他口裏頭出來的,哪有這個道理?他毀謗我,我也不少一分,譬如說我證得一心,他怎麼毀謗我,我這一心也不會缺一點。

  所以處外境,經上常跟我們講「八風吹不動」,你自己才有功夫、有定力。別人贊歎,稱譽不動心,別人毀謗、侮辱也不動心,我們生活富裕或者是貧窮也不動心。孔老夫子也說得好,「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他心能得到安定。貧賤不羨慕富貴,富貴也不能夠輕慢貧賤,這裏面去修平等心、修清淨心。所以修行是修自己,而不是修別人。這點常常注意到外面境界,這是我們自己很大的障礙,爲什麼?一切分別、差別、妄想,都從這個地方生。所以佛法裏面講的回頭是岸,怎麼回頭?在差別境界裏頭不起差別心。境,境一定有差別,要緊的是我們自己不起差別心,我們以一心去看境界,境界就是平等清淨,這樣我們自己才能成就,成就自己清淨*輪,成就自己現前功德利益。所以末後說:

  【是知一悟自心。雖成佛有遠近之不同。決定不墮聲聞緣覺矣。】

  諸位想想看,『聲聞緣覺』都不墮,哪有墮叁途六道的道理?沒這個道理。所以要緊的就是『悟自心』,「悟自心」就是證一心不亂,悟就是證,我們講證入、講悟入是一個意思。自心就是一心,這是我們修行可以說是真正的中心,是我們終極的目標與方向,決定錯不得。成佛怎麼會有遠近不同?這是講成佛不能究竟成佛,天臺大師講的六即佛,分證即佛,分證即佛圓教初住這就是成佛。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裏面注解的諸佛,就是從初住菩薩說起,初住到等覺這是四十一個位次,所以叫諸佛。如來果地的叫究竟佛;換句話說,六即佛裏頭分證佛有四十一個位次,究竟佛這是一個,那是究竟圓滿。在我們念佛人來說,這是我們要曉得的,縱然我們得到理一心不亂,要知道理一心不亂裏面有四十一個等級,這就是遠近不同。這四十一個等級統統是理一心不亂,不能說理一心不亂大家都一樣,不一樣。圓教裏頭初住菩薩跟二住不一樣,可是我們都叫他做理一心;十住菩薩跟十行菩薩不一樣,但是也都是理一心。《華嚴經》裏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我們淨土裏面講都是得理一心。五十叁參裏面從吉祥雲比丘,一直到普賢菩薩全是理一心的境界;換句話說,不得理一心沒有資格入一真法界。那個五十叁參,《四十華嚴》裏面講的是一真法界,那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我們現在也正在讀《四十華嚴》,所以要了解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往生淨土都生實報莊嚴土,連同居士、方便土都不生,怎麼會墮二乘六道?當然不墮。所以這兩句經文也給念佛人決定了決心,也等於說給我們一個定心丸。後面有幾句我們念念就好了:

  【前文開權顯實。意在迹。】

  在迹象上。

  【故授記身子以及學無學二千人成佛。必曰過無量阿僧只劫。其數則千二百二千。凡心可知。】

  這是說前面的經文,要曉得佛說經的意思在哪個地方。

  【此中。】

  就是「壽量品」以來所講的:

  【開迹顯本。意在本。】

  不是在迹。

  【故敘諸菩薩實證功德。成佛祗在一生八生。其衆則有世界微塵數。叁乘之人。莫可思議。】

  『叁乘』是講的聲聞、緣覺、菩薩,不但聲聞緣覺不可思議,就是連菩薩也不可思議,這是講大乘。此地《法華經》所講的是一乘法,還在叁乘之上,正如同佛說的一乘是真,叁乘是方便。所以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二是什麼?大乘、小乘,叁就是聲聞、緣覺、菩薩,唯有一乘法這是講到究竟處,無二亦無叁。所以一乘佛法連菩薩也不可思議,一乘是什麼?是從根本修。叁乘修學,我再給諸位說,縱然修本,他還離不開迹;二乘聲聞緣覺那完全是迹,本在哪裏他不曉得。所以說大乘雖然是根本,他沒有離開迹,一乘法裏專門從根本上修。所以他把迹象統統都離開,這不一樣,就是在迹象裏頭決定沒有執著。大乘人在迹象裏頭還有一部分執著,雖然從根本修,迹象上還有一部分執著,這是不相同地方。諸位細細去讀《壇經》,你會了解這個道理,你去看看六祖教學跟神秀大師所教的不相同。神秀大師講的戒定慧,跟六祖講的戒定慧,不一樣,這就是一個是從根本,一個是本裏頭還帶著有迹。實際上這兩位大師一生弘教的宗旨,可以從前面兩首偈子就看得很清楚。神秀大師一生所修、所學、所教的,都是「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可以說他是以這個爲宗旨,這是大乘,他所講的戒定慧都與這個相應。而六祖所說的就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人家是這個宗旨,這是一乘的宗旨,所以六祖講的戒定慧與一乘的宗旨相應。雖然都是講的戒定慧,說法不一樣,境界不相同,修法也不一樣,這是我們要曉得。底下講:

  【較其優劣。不啻天淵。如是法利。】

  『如是』是指《法華經》裏面所講的一乘佛法,這個一乘佛法的功德利益。

  【世所罕聞。】

  真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所以佛說法感動:

  【天雨寶花。】

  這是天神來供養,歡喜贊歎,實在不容易聽到,不容易遇到的。

  【又表大衆皆獲妙因。】

  這就是散花的意思,花是表菩薩的因行。不聞一乘經,阿賴耶識裏面沒有一乘種子;換句話說,你就永遠不會想到要修一乘佛法。聽了一乘經典之後,你阿賴耶裏頭有種子,縱然你這一生不悟、不修,可是這個種子永遠不壞,總有一天這個種子會起現行,就是再遇到這個因緣,會能夠叫你覺悟。我們聽《法華經》,也是生生世世都在聽,過去生中如果沒有聽《法華經》,現在講《法華經》,你一聽就跟前面所說五千離席,你就走了,你坐不住。你要能夠坐得住;換句話說,你前生前世你就有《法華經》的種子在,你聽了怎麼樣?你很歡喜。聽不懂、做不到聽了歡喜,還很願意在這裏坐兩點鍾,這就證明了你阿賴耶識裏頭,有《法華經》的種子。既然有種子爲什麼不現行?爲什麼不開悟?爲什麼不能照這樣修?種子力量薄弱,就力量不夠。所以佛法講求的薰習,不斷的去薰習,這個薰習的道理我體會得很深。所以我就想到從前叢林裏面的成就,可以說完全是在薰習。以前叢林你想想看,一天八個鍾點講經,天天不間斷,這個薰習的力量太強。所以能夠在那樣的寺院裏面住上叁年,薰習的功能確實我們一生都比不上,我們一生縱然是天天在這裏聽,一天聽兩個鍾點,力量不夠。兩個鍾點聽聽,好像心滿清淨的;離開講堂,一接觸這個世間心又亂了。

  像李老師在大專講座裏頭,大專講座在初辦的時候非常認真,那個時候我們都辦叁個星期,叁個星期到四個星期這麼長,學生大家在一塊聚精會神來研究佛法。到結業,電影院去看一場電影完了,李老師說我們四個星期的教學,兩個鍾點電影就完了,完全煙消雲散,這就是薰習的力量不夠。何況我們無始劫以來就爲煩惱所薰習,所以念念當中煩惱起現行,佛法不起現行,這就證明佛法力量不夠。所以一個真正的道場,實在講道場不必大,大了怎麼樣?也沒有人來,誰來?就是一個小道場,幾個人在一塊就可以共修,一天如果說能夠在教理上探討八個小時,念佛也能夠念上八個鍾點,心不打妄想,剩下來這八個鍾點他要休息,不打妄想,這樣道場住上叁年那還得了!所以古人開悟證果的有那麼多,就是他有道場。今天,今天沒有道場,所以修行困難,搞一輩子都不能成功,只是阿賴耶識裏頭種點金剛種子而已,一生不能成就。

  剛才說薰習我體驗得很深,我從哪個地方體驗?我一出家就講經,講了二十叁年天天在講,當然天天還要看,那不看,不看怎麼講法?所以沒有一天不看經,沒有一天不講經,這就是我自己的薰習。我自己今天能夠入這個境界,就是二十叁年的薰習,如果加上前面剛剛學佛,可以說沒有中斷,我四十二年開始學佛,沒有一天中斷。沒有出家之前,我第一部看的書《太虛大師全集》,接著就是看《大正藏》,這些都是在沒有出家以前完成,這就是佛法的薰習沒有中斷過。斷斷續續沒有力量,唯有不斷的薰習;換句話說,時時提醒你的覺悟而不迷,所以才能有這麼一點小成就。我出家唯一的願望,就希望能建立一個道場,像我們從前的時候,每天能夠有八個鍾點講經,八個鍾點念佛,有一個講堂、有一個念佛堂,並不奢侈。有個十幾二十個人在一塊共修,就行了,我們慧遠大師當年的道場,也不過是一百二十叁個人。所以能夠有這樣的道場的話,成就人快,成就人真實。這個事情怎麼樣?這個事情大家衆生的福報,衆生有福,這個道場就會現前;衆生沒有福報,道場不能現前。我們本著自己,著重在自己自心的清淨;如果說攀緣來做,那這個事情就麻煩,不但收不到效果,恐怕自己要墮落。所以一切事情要隨緣,衆生有福,道場自然現前;衆生沒有福,我們自己要怎麼樣想方法去做,到後來不…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