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會有好結果。所以衆生沒有福的時候成就自己,衆生有福的時候幫助別人,這是兩頭都不落空。底下有幾句我們應當要注意到的:
【花散獅子座上諸佛者。表法法皆具本壽也。】
你注重它表法的意思。
【散塔中本師及多寶者。】
這是釋迦牟尼佛以及多寶如來,這個意是表什麼意思?
【本果具現權實也。】
釋迦牟尼佛是表的權,多寶如來表的實。
【散一切菩薩及諸四衆者。表凡聖同獲是法。】
這個『法』就是一乘妙法。末後一句:
【雨香鼓樂散衣散寶者。】
這是表的:
【頓悟自心具足衆德之象也。】
底下說:
【璎珞遍於九方者。表九界衆生皆具此德也。】
這豈不是說明了生佛平等,生佛不二!特別注意的就是這裏頭有一句,『頓悟自心具足衆德』,這八個字希望大家牢牢記住,「自心」就是一心,一心是自,二心就他,一心就是佛,一心裏面具足萬德萬能。剛才我說出我自己一點願望,前面昨天跟大家所講的「四衆敬仰」,我們這點願望,就是得到四衆敬仰,如果四衆一敬仰,這個道場就現前。我們不管怎麼苦口婆心的說,大家怎麼樣?不信!他要信邪說,他不信一心,不信一乘,道理在此地。如果大家要是對於一心、一乘法,要生敬仰之心,這個道場立刻就形成。今天講建個道場有什麼難事?不難。道場不必像從前那種形式,用不著,一乘法不落在迹象裏面。如果我們圖書館這個面積再有個兩倍到叁倍,我們就行了,爲什麼?大衆有地方住就可以,能夠有一個這麼大的念佛堂,二十幾個、叁十幾個念佛人也就夠了。免得桌椅板凳天天搬動,那是麻煩,講堂就是講堂,念佛堂就是念佛堂,講堂裏頭要擺桌椅板凳,念佛堂裏不要擺。
所以一天有八個鍾點講經,八個鍾點念佛,這就是道場,不一定在山林,不一定要寺廟的建築,不需要。大家能夠遵守六和合在一塊共住,在一塊共修,有個叁年五載,各個都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大功告成了。我對於那些有福報的法師,總是見一個就勸一個,勸他們這樣幹,他們真發心幹,我去幫忙,我去幫忙講經。我是到處勸請,他們聽了:對,很有道理。很有道理就完了,底下就沒有下文了。可是諸位要曉得,我對於他們雖然是勸請,我沒有希望,所以我也沒有失望,他們不幹我也不失望,他們如果幹我歡喜,他們不幹我也不失望。如果你有希望,人家不幹,你就失望,你就生煩惱,你心就不清淨。所以我們遇人一定要勸請,不勸請那是我們自己的過失;勸請人家肯做,好事,我們盡心盡力幫助他;他要不做,他不做我們歡歡喜喜的離開,還是心地清淨。好!我們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叁十九集) 1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39
講義第十叁頁上面第八行,我們把這個文念一念:
【菩薩執持幡蓋至於梵天者。表慈悲方便超出諸行之上也。】
從這個地方我們接著上一次來聽,這個『菩薩執持幡蓋至於梵天』,這是經文。它表的意思是表『慈悲方便』,「幡」與「蓋」都是高顯的意思,舉得很高、很明顯,所以表示『超出諸行之上』。在一切行門裏面,是以慈悲行與方便行爲最上,也是爲最殊勝。慈悲與方便只有大乘佛法裏面才具足,小乘人的慈悲是有限的,不像大乘菩薩慈悲普覆,方便多門。所以大乘佛法的修學,正如清涼所說的是修無礙法,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小乘障礙就很多了。這是我們要曉得此地給我們點醒,這是「諸行之上」,是「慈悲方便」。下面講:
【前迹門中授記必須具行六度方得成佛。】
就是六度統統要具足,這是成佛的條件。在本門裏面來講就不是這樣:
【一聞壽命長遠。便獲勝利。】
這個『勝利』是殊勝的功德利益。
【具足慧度。超彼八十萬億那由它劫行五波羅蜜功德者。以顯本門殊勝。】
這個真是不可思議的法門。所以迹門裏面修,真是長劫修行,而且是難行的苦行,我們常講曆事煉心,難行苦行。可是在本門裏面,本門稱性;迹門當然也不離開性,是在相上修性;本門性相不二,性相一如,所以它來得快。『一聞壽命長遠』,就是這一品佛所講的,前面給諸位說過,佛的本壽命無量無邊,世尊如是,佛佛道同,生佛平等,衆生本壽命又何嘗不如是!所以我們今天疏忽,不曉得我們的本壽命。我們今天所迷完全是迷在迹象上,在這一期的業報色相之身,我們是迷在這個地方,把自己的所謂說本來面目忘失掉,不知道本壽命與佛是一樣。所以他在這個地方一聽了之後開悟,這個開悟是屬於慧解,悟了以後這個功德,你看此地所講的,就超過『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夠體會到,修行的原則,修行一定要以般若波羅蜜爲主,般若波羅蜜要是證得,這就圓滿成就。如果般若波羅蜜沒有成就;換句話說,我們俗話講的沒有開悟。修前面五種波羅蜜都是有漏福報,這是大家一定要明了,修的是有漏福報。如果要不修淨土的話,他的果報是在人天,就是修前面的五度。
如果修淨土法門,修淨土法門還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的,什麼條件?就是你得禅定。假如你修淨土也不得定,淨土裏面的禅定,就是我們講的一心不亂,或者是功夫成片,都算是禅定。我們連個功夫成片都沒有撈到,都沒有證得,你就是修前面四種修得再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修得再多,還是人天有漏的福報,這是大家特別要注意的。縱然是禅定修成,四禅八定,如果你要是不修淨土的話,你果報在色界天、無色界天,還是屬於有漏福報。這種情形之下,如果發願往生淨土,那果報就不相同,他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他能夠到這個境界,那這也是一種非常殊勝的成就。但是在西方極樂世界還是要開悟,經上常講「花開見佛悟無生」,悟就是證得了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現前,從這一句偈上我們就曉得,般若波羅蜜現前就證得無生法忍,一切法本來不生,本自無滅,就能夠證得這個境界,這在果報上這是實報土以上的境界。所以諸位讀經,看到這樣的文字就要想到,就要能夠深深體會到本門的殊勝。底下就解釋爲什麼本門有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就是:
【何以一聞本壽。便獲如是利益。】
這個確實值得懷疑,疑一定要破除,如果不破除,它是一種很大的障礙。這個根本煩惱裏面它就占一條,貪瞋癡慢底下就是疑,可見得疑的煩惱相當的重。如果疑要不構成這樣重的煩惱,諸位想想看,世尊又何必說法四十九年!說法的目的在哪裏?無非是斷疑生信而已,是斷疑生信。下面說:
【少解言趣。尚起如來無上之慧。何況廣聞而不得是利耶。】
這就是說明其所以然的道理,『少解』,這確實是解,這個「解」是正解,不是錯誤的曲解,是正確的理解。雖然解得不多,就是說不夠深、不夠圓,他已經得殊勝的利益。『起如來無上之慧,何況廣聞』,佛在法華會上講這個大經,這是多聞,這是廣說。換句話說,得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這是理所當然的,應該得到的。底下給我們講:
【自持教他是慧。備修供養是福。二事具足。便同佛德。】
這個四句希望大家要好好把它記下來,你們有紅筆可以把它畫下來。這是教給我們福慧雙修,我們世間人要修福、修慧,福慧雙修。持是受持,自己受持,什麼叫受持?受持裏頭最重要的,就像佛在《般若經》裏面教給我們,「以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這才叫受持,這是最高級的修行法,這叫受持。又能夠『教他』,我們常講自行化他。但是這個地方的『自持』,不是講事修,是講觀照,爲什麼?它此地講的是慧。下面『備修』就是在事相裏面把它做到,可見得前面「自持」是說的理,底下「備修」是講的事,理事圓融,理事無礙。我們今天的修行,可以說完全是事,在事修裏面沒有觀照般若,所以怎麼個修都不開慧。我們舉個淺顯的例子,同修們你們天天念佛,這個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是事修。如果這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連我們的妄想、煩惱都不能夠伏住的話,那這叫白修,等於沒有修。這一句佛號能夠把煩惱、妄想控製住,壓下去,不叫它起現行,這叫事修,這修福。如果這句佛號裏頭你提起觀照,知道煩惱、妄念以及佛號俱空了不可得,就開智慧。爲什麼?你一切不執著,你都能夠離開,煩惱、執著、妄念、佛號統統都離開,心裏面不執著,這離是心離,不是事上離,這就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這才能開得了智慧,這種修法叫真供養。所以這是屬於修福,福裏面有慧,慧裏面有福,福慧雙修叫『二事具足』。這就『同佛德』,佛的德是叁德秘藏,慧是般若德,福是解脫德。當然這個叁種只要證得一種,叁種都具足,一定具足了法身,法身、般若、解脫叁德統統具足。
【是故能生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是如來的智慧,我們修行千萬不要忘了這個綱領,我們只要照這個去修必定有成就。這是:
【略解言趣。】
都能夠得到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下面說如果一個人能夠:
【深心信解了悟自心。則知佛身本無去來。故見靈山一會常在娑婆。不異華藏。】
大師在此地也是勸勉我們,『深心信解』,什麼叫做深心?深心是菩提心之一。我們的信解實在講,就像水面上的浮萍一樣,隨風飄蕩,沒有根!《彌陀經》裏面講叁十七道品,從五根五力講起,我們在《疏鈔》也給諸位詳細的說明過。換句話說,我們今天的信沒有根、沒有力,就是說很容易動搖,猶豫不決,對佛法若信、若不信是這個態度。你說不信又很信,你說信那個信又沒有信心,既不解義又不曉得怎麼修,都是在那裏搞的盲修瞎練,自以爲是,這就是沒有信心。「深心信解」,深心是決定不動搖的心,我們也就講堅固的信心、清淨的信心,這個信心裏面決定沒有猶豫,沒有疑悔。由此可知,這個深心信解,確實是相當不容易得到…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