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果你要是具足深心信解,你必定見道。小乘的見道位是須陀洹果,從此以後決定不墮叁惡道,天上人間七次往來就證阿羅漢果,這就是時間都可以能夠預算得到的,一定證果。大乘見道位是圓教初住菩薩,在淨土裏面講就是證得了理一心不亂。所以深心信解要緊,深心信解決定不是勉強可以做得到的。我要信,我真信,這個不行,沒有用處的,爲什麼?因爲你是感情的。深心信解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凡是感情的心就不夠深,感情,諸位要曉得是浮動的,是決定不穩定的。所以六道凡夫他都是感情做主,無論做什麼事心決定不堅固,他的心是浮動的,這在佛法叫妄心,他不是真心;深心是真心,深心是清淨心。
我們可以說,無始劫以來,我們就迷失了深心,所得的結果,就是迷信、妄解,這是我們現前的狀況,不悟自心。怎麼樣才能夠恢複到「深心信解了悟自心」?這裏面唯一的方法,就是一乘教義的薰習。佛說法四十九年就是薰習,就是用一乘教義的薰習,聽多了,理真正明了,深心信解才現前。所以諸位讀經典、讀語錄,你去看《高僧傳》,自古以來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哪個不是天天在弘經!經裏面講弘經的功德,不可思議,講弘經的功德。你們在經裏面有沒有看到,佛在那裏贊歎,像我們現在這樣的念經、拜佛、念佛、參禅,有沒有說?經上也說,說得少!可是那一比較起來,還是弘經的功德殊勝。諸佛住世所示現給我們看的,就是弘經;過去這些菩薩、祖師在世的時候,示現給我們看的也是弘經。所以諸位如果要希望真正修福、修慧,你怎麼個修法?你就發心出來弘經,這個功德不可思議。我這一生當中沒有能力,我也不會講、也不會說、也沒有法緣,那怎麼辦?我們請法師大德們來講經,我們就禮請。你要這樣修,你來生就有智慧、有福德,這個智慧、福德,就是說你來生就有能力自己親自弘揚佛法,要這樣修才行。可是自行化他的目標,都是在「了悟自心」,了是明了,悟是覺悟,自心就是本性。禅家所謂明心見性,就是此地「了悟自心」;淨土裏面所講的理一心不亂,就是了悟自心。八萬四千法門,法門不一樣,目標是相同的,沒有第二個目標,目標就是了悟自心,了悟自心一切就圓滿了。
所以一乘教學裏面,就是以這個爲目標,盡管用的方便不同,所謂是「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都是歸到了悟自心上說。這個時候你就曉得,『佛身本無去來』,「無去來」就是遍法界,就像虛空一樣,虛空哪有去來?虛空沒有去來。無論我們走到哪個地方去,虛空與我們常在,什麼時候你離開了虛空!而我們的法身就像虛空一樣,前面給大家說過「十方叁世佛,共同一法身」。佛身如是,佛是個了悟自心的衆生,那就叫佛,衆生是沒有了悟自心的佛,所以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由此可知,我們自己的本身又何嘗有來去?『靈山一會』常在現前,這是理所當然。靈鹫山在印度舍衛國,我們智者大師讀《法華經》,入了法華叁昧,親見「靈山一會」還沒散,佛在那裏講《法華經》,他還在那裏聽過一次。咱們智者大師是在浙江天臺山,他也沒到印度去,而世尊在靈鹫山講《法華經》的境界,就示現在智者大師的眼前。我們如果說佛來了,佛從那個地方示現到我面前來,他連那個地方也搬過來。實際上印度的靈鹫山也不來,還在那個地方;浙江天臺山也沒有到那去,沒有去來。佛身本無去來,佛土也本無去來,這就是說了常在的意思。
不但『常在娑婆』,可以說無處而不在,與華藏世界,《華嚴經》裏面講的華藏世界,是一樣。這個事情實在講是妙極了,奇妙極了,絕不是我們凡情所能夠想像的,所能夠測度的,我們的言思都達不到,但是這個境界叫真實的境界。什麼時候你能夠見到事實的真相?你只要有了這八個字就見到,「深心信解了悟自心」。在我們念佛人來講,就是你念到理一心不亂,這境界就現前。所以一心不亂的功德,一般人確實不知道,得到一心之後,叁世十方就融而爲一體。我們要曉得我們前生是什麼樣子,前生境界就現前;我們再前生是什麼樣子,再前生又現前;將來的情形怎麼樣,將來的境界現前。這是你親自見到,不是在那裏想的,不是推想,是現量,而不是比量。我們爲什麼不在這上做功夫?讓光陰空過,這是真正可惜!縱然是遍滿了恒沙國土的大千世界七寶,給諸位說,也比不上修一心不亂的人。大千世界七寶是有盡的時候,你要是得到一心,你獲得無盡的功德寶藏。可是幾個人深心信解?沒有深心信解,所以他在這個世間樣樣放不下,對於這麼一樁重要的事情,他疏忽,他肯把它放下;那個世間不相幹的事情他放不下,這叫顛倒。末後一行裏講,底下一句說:
【故見其地種種莊嚴。】
這還是接著前面『不異華藏』。
【然此經。佛在世時信之者猶易。】
『此經』就是指的《妙法蓮華 經》。《法華經》諸位要曉得,佛講了八年,大家一定想到八年講這一部經,那講得不多!《六祖壇經》比《法華經》,分量少得太多了,而《六祖壇經》是六祖講了叁十七年,可見得節錄下來的本子,是重要的本子,是所講的精華,是所講的綱領。並不是把佛陀當年每一句話都記下來,要每句話都記下來,那還得了!就是我現在這個講話的速度,一個小時要記下來大概也要一萬字,那這還得了嗎?如果一天講八個鍾點,一天就是八萬字。佛說法四十九年,那《藏經》我們今天人受不了。所以諸位要知道,說,當時說得很詳細,記錄就是記它的綱要,記它的重點;而不是每個字都把它記錄下來,那就太繁瑣,一般人也不願意受持。所以說這部《法華經》,是佛這八年當中所講的綱要。佛在世的時候相信妙法的人,此地說還容易,這個容易是比較今天來講,要容易一些。
【滅度之後信之者更難。】
佛入滅了,後來的衆生要想深心信解,確實不容易。我們看看,今天這些修學之人,確實就像佛在經裏面講的現象一樣。
【是故但不毀訾。起隨喜心。便爲深信解相。】
這是說到我們今天末法時期聽了佛經,或者看佛經,不毀謗、不批評。這個『訾』我們拿今天講,就是批評,不隨隨便便輕慢的批評它,不毀謗它,能夠隨喜,這就是接近『深信解』的樣子,『相』就是個樣子。這是講到末法時期。經就是佛知佛見,經就是佛心,此地講:
【經是諸佛法身。】
爲什麼?因爲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他們的見解是相同的,佛佛道同,決定沒有兩個講法,因爲他們見地是相同。
【受持者。即爲頂戴如來。】
『頂戴』是恭敬至極,我們把佛頂在頭上,這是講恭敬到極處。普賢菩薩在十大願王裏面,給我們講的「禮敬諸佛」,「頂戴」就是禮敬至極。由此你也能夠體會到,禮敬諸佛要怎麼個修法?要受持妙經這才算是禮敬諸佛。光是禮敬,見到他就磕頭、就恭敬、就禮拜,佛所教給我們理論不去研究,教給我們方法不去做,那不是禮敬。果然能夠受持,你見到佛也不拜、也不念,都叫禮敬,爲什麼?佛給你講的這些道理你都做到。禮佛、拜佛那是形式,是外表,外表有沒有不重要,重要是不是在生活上都做到?重要在這個地方。換句話說,重要的是不是以經裏面所說的這些文字般若,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提起觀照般若?這個重要。因爲唯有如此你才能夠證到實相般若,證實相就是證一心不亂,就是證一真法界,就是明心見性,這個重要!下面說:
【經即一體叁寶。】
注意一體,我們是叁寶弟子,要緊的是要做『一體叁寶』。所以說:
【故供養者。即爲已起塔寺僧房。】
諸位曉得,『起塔寺僧房』,功德無量,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建寺廟、建道場。可是建寺廟、建道場,大家曉得這是好事,這是功德,拼命去建廟。他又疏忽掉這個寺廟道場是幹什麼事情,必須要明了有寺廟、有道場,如果這裏頭沒有道,那只是一個空殼子而已,並無功德。假如這裏面給這些人鬥爭,給它爲非作歹那這不叫道場,叫罪惡的場所,不但沒有福而且是造罪業,這是我們應當特別要警覺的。好,下課。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四十集) 1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40
剛才講到:
【持經者兼行六度。】
又發心建立道場。
【理事既備。成佛只在刹那。】
所以說很快的就能夠得到:
【一切種智。】
這一句裏面就包括著有事、有理,理固然重要,事也不能夠偏廢。建道場的功德,就是因爲這個場所是弘道的場所,所以才有這樣殊勝的功德。六度是行道的表現,也就是行道的迹象,如果只是在理論上的講解,而沒有在事相上的行持,對於上根利智的人來說是沒有困難,對於中下根性的來講,免不了要有懷疑。於是難免有毀謗、有批評,所謂是說食數寶,能說不能行,這都是毀謗、批評。所以最圓滿的是理事俱備,有理、有事,這個樣子才能夠成就自己、利益衆生。後面結尾的幾句:
【如是之人。四威儀中。同佛受用。安得不起塔散華而供養之。】
再看底下「隨喜功德品」,在這品一開端是極贊末法時期弘傳的功德,這是我們應當要記住,應當要學習的。
【前品但明聞如來本壽。及略解言趣深心信解之功德。未及如來滅後。聞經隨喜。轉爲人說。勸人往聽。】
就是這一品與前一品,在旨趣上不相同的地方。前面這品著重在當時,佛講《法華經》,在當時這個法會道場上,這些大衆聽了佛說經之後,能夠「深心信解了悟自心」,說他們的成就。可是經典流傳到今天,我們覺得最重要的,是我們現前的利益,如果我們現前要得不到利益,那過去人所得的利益對我們來說,也是徒然,他得了好處,我們得不到,我們今天最關心的是自己。現在佛不在世,我們讀到《法華經》,我們能夠隨喜的信受奉行,或者我們自己發心爲別人講解,這就是『轉爲人說』。或者我們自己不能講解,有別人講解,我們『勸人往聽』。你們看看這個地方,…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