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果你要是具足深心信解,你必定见道。小乘的见道位是须陀洹果,从此以后决定不堕三恶道,天上人间七次往来就证阿罗汉果,这就是时间都可以能够预算得到的,一定证果。大乘见道位是圆教初住菩萨,在净土里面讲就是证得了理一心不乱。所以深心信解要紧,深心信解决定不是勉强可以做得到的。我要信,我真信,这个不行,没有用处的,为什么?因为你是感情的。深心信解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凡是感情的心就不够深,感情,诸位要晓得是浮动的,是决定不稳定的。所以六道凡夫他都是感情做主,无论做什么事心决定不坚固,他的心是浮动的,这在佛法叫妄心,他不是真心;深心是真心,深心是清净心。
我们可以说,无始劫以来,我们就迷失了深心,所得的结果,就是迷信、妄解,这是我们现前的状况,不悟自心。怎么样才能够恢复到「深心信解了悟自心」?这里面唯一的方法,就是一乘教义的薰习。佛说法四十九年就是薰习,就是用一乘教义的薰习,听多了,理真正明了,深心信解才现前。所以诸位读经典、读语录,你去看《高僧传》,自古以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哪个不是天天在弘经!经里面讲弘经的功德,不可思议,讲弘经的功德。你们在经里面有没有看到,佛在那里赞叹,像我们现在这样的念经、拜佛、念佛、参禅,有没有说?经上也说,说得少!可是那一比较起来,还是弘经的功德殊胜。诸佛住世所示现给我们看的,就是弘经;过去这些菩萨、祖师在世的时候,示现给我们看的也是弘经。所以诸位如果要希望真正修福、修慧,你怎么个修法?你就发心出来弘经,这个功德不可思议。我这一生当中没有能力,我也不会讲、也不会说、也没有法缘,那怎么办?我们请法师大德们来讲经,我们就礼请。你要这样修,你来生就有智慧、有福德,这个智慧、福德,就是说你来生就有能力自己亲自弘扬佛法,要这样修才行。可是自行化他的目标,都是在「了悟自心」,了是明了,悟是觉悟,自心就是本性。禅家所谓明心见性,就是此地「了悟自心」;净土里面所讲的理一心不乱,就是了悟自心。八万四千法门,法门不一样,目标是相同的,没有第二个目标,目标就是了悟自心,了悟自心一切就圆满了。
所以一乘教学里面,就是以这个为目标,尽管用的方便不同,所谓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都是归到了悟自心上说。这个时候你就晓得,『佛身本无去来』,「无去来」就是遍法界,就像虚空一样,虚空哪有去来?虚空没有去来。无论我们走到哪个地方去,虚空与我们常在,什么时候你离开了虚空!而我们的法身就像虚空一样,前面给大家说过「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佛身如是,佛是个了悟自心的众生,那就叫佛,众生是没有了悟自心的佛,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由此可知,我们自己的本身又何尝有来去?『灵山一会』常在现前,这是理所当然。灵鹫山在印度舍卫国,我们智者大师读《法华经》,入了法华三昧,亲见「灵山一会」还没散,佛在那里讲《法华经》,他还在那里听过一次。咱们智者大师是在浙江天台山,他也没到印度去,而世尊在灵鹫山讲《法华经》的境界,就示现在智者大师的眼前。我们如果说佛来了,佛从那个地方示现到我面前来,他连那个地方也搬过来。实际上印度的灵鹫山也不来,还在那个地方;浙江天台山也没有到那去,没有去来。佛身本无去来,佛土也本无去来,这就是说了常在的意思。
不但『常在娑婆』,可以说无处而不在,与华藏世界,《华严经》里面讲的华藏世界,是一样。这个事情实在讲是妙极了,奇妙极了,绝不是我们凡情所能够想像的,所能够测度的,我们的言思都达不到,但是这个境界叫真实的境界。什么时候你能够见到事实的真相?你只要有了这八个字就见到,「深心信解了悟自心」。在我们念佛人来讲,就是你念到理一心不乱,这境界就现前。所以一心不乱的功德,一般人确实不知道,得到一心之后,三世十方就融而为一体。我们要晓得我们前生是什么样子,前生境界就现前;我们再前生是什么样子,再前生又现前;将来的情形怎么样,将来的境界现前。这是你亲自见到,不是在那里想的,不是推想,是现量,而不是比量。我们为什么不在这上做功夫?让光阴空过,这是真正可惜!纵然是遍满了恒沙国土的大千世界七宝,给诸位说,也比不上修一心不乱的人。大千世界七宝是有尽的时候,你要是得到一心,你获得无尽的功德宝藏。可是几个人深心信解?没有深心信解,所以他在这个世间样样放不下,对於这么一桩重要的事情,他疏忽,他肯把它放下;那个世间不相干的事情他放不下,这叫颠倒。末后一行里讲,底下一句说:
【故见其地种种庄严。】
这还是接著前面『不异华藏』。
【然此经。佛在世时信之者犹易。】
『此经』就是指的《妙法莲华 经》。《法华经》诸位要晓得,佛讲了八年,大家一定想到八年讲这一部经,那讲得不多!《六祖坛经》比《法华经》,分量少得太多了,而《六祖坛经》是六祖讲了三十七年,可见得节录下来的本子,是重要的本子,是所讲的精华,是所讲的纲领。并不是把佛陀当年每一句话都记下来,要每句话都记下来,那还得了!就是我现在这个讲话的速度,一个小时要记下来大概也要一万字,那这还得了吗?如果一天讲八个钟点,一天就是八万字。佛说法四十九年,那《藏经》我们今天人受不了。所以诸位要知道,说,当时说得很详细,记录就是记它的纲要,记它的重点;而不是每个字都把它记录下来,那就太繁琐,一般人也不愿意受持。所以说这部《法华经》,是佛这八年当中所讲的纲要。佛在世的时候相信妙法的人,此地说还容易,这个容易是比较今天来讲,要容易一些。
【灭度之后信之者更难。】
佛入灭了,后来的众生要想深心信解,确实不容易。我们看看,今天这些修学之人,确实就像佛在经里面讲的现象一样。
【是故但不毁訾。起随喜心。便为深信解相。】
这是说到我们今天末法时期听了佛经,或者看佛经,不毁谤、不批评。这个『訾』我们拿今天讲,就是批评,不随随便便轻慢的批评它,不毁谤它,能够随喜,这就是接近『深信解』的样子,『相』就是个样子。这是讲到末法时期。经就是佛知佛见,经就是佛心,此地讲:
【经是诸佛法身。】
为什么?因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他们的见解是相同的,佛佛道同,决定没有两个讲法,因为他们见地是相同。
【受持者。即为顶戴如来。】
『顶戴』是恭敬至极,我们把佛顶在头上,这是讲恭敬到极处。普贤菩萨在十大愿王里面,给我们讲的「礼敬诸佛」,「顶戴」就是礼敬至极。由此你也能够体会到,礼敬诸佛要怎么个修法?要受持妙经这才算是礼敬诸佛。光是礼敬,见到他就磕头、就恭敬、就礼拜,佛所教给我们理论不去研究,教给我们方法不去做,那不是礼敬。果然能够受持,你见到佛也不拜、也不念,都叫礼敬,为什么?佛给你讲的这些道理你都做到。礼佛、拜佛那是形式,是外表,外表有没有不重要,重要是不是在生活上都做到?重要在这个地方。换句话说,重要的是不是以经里面所说的这些文字般若,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提起观照般若?这个重要。因为唯有如此你才能够证到实相般若,证实相就是证一心不乱,就是证一真法界,就是明心见性,这个重要!下面说:
【经即一体三宝。】
注意一体,我们是三宝弟子,要紧的是要做『一体三宝』。所以说:
【故供养者。即为已起塔寺僧房。】
诸位晓得,『起塔寺僧房』,功德无量,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建寺庙、建道场。可是建寺庙、建道场,大家晓得这是好事,这是功德,拼命去建庙。他又疏忽掉这个寺庙道场是干什么事情,必须要明了有寺庙、有道场,如果这里头没有道,那只是一个空壳子而已,并无功德。假如这里面给这些人斗争,给它为非作歹那这不叫道场,叫罪恶的场所,不但没有福而且是造罪业,这是我们应当特别要警觉的。好,下课。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四十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40
刚才讲到:
【持经者兼行六度。】
又发心建立道场。
【理事既备。成佛只在刹那。】
所以说很快的就能够得到:
【一切种智。】
这一句里面就包括著有事、有理,理固然重要,事也不能够偏废。建道场的功德,就是因为这个场所是弘道的场所,所以才有这样殊胜的功德。六度是行道的表现,也就是行道的迹象,如果只是在理论上的讲解,而没有在事相上的行持,对於上根利智的人来说是没有困难,对於中下根性的来讲,免不了要有怀疑。於是难免有毁谤、有批评,所谓是说食数宝,能说不能行,这都是毁谤、批评。所以最圆满的是理事俱备,有理、有事,这个样子才能够成就自己、利益众生。后面结尾的几句:
【如是之人。四威仪中。同佛受用。安得不起塔散华而供养之。】
再看底下「随喜功德品」,在这品一开端是极赞末法时期弘传的功德,这是我们应当要记住,应当要学习的。
【前品但明闻如来本寿。及略解言趣深心信解之功德。未及如来灭后。闻经随喜。转为人说。劝人往听。】
就是这一品与前一品,在旨趣上不相同的地方。前面这品著重在当时,佛讲《法华经》,在当时这个法会道场上,这些大众听了佛说经之后,能够「深心信解了悟自心」,说他们的成就。可是经典流传到今天,我们觉得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前的利益,如果我们现前要得不到利益,那过去人所得的利益对我们来说,也是徒然,他得了好处,我们得不到,我们今天最关心的是自己。现在佛不在世,我们读到《法华经》,我们能够随喜的信受奉行,或者我们自己发心为别人讲解,这就是『转为人说』。或者我们自己不能讲解,有别人讲解,我们『劝人往听』。你们看看这个地方,…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