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会有好结果。所以众生没有福的时候成就自己,众生有福的时候帮助别人,这是两头都不落空。底下有几句我们应当要注意到的:
【花散狮子座上诸佛者。表法法皆具本寿也。】
你注重它表法的意思。
【散塔中本师及多宝者。】
这是释迦牟尼佛以及多宝如来,这个意是表什么意思?
【本果具现权实也。】
释迦牟尼佛是表的权,多宝如来表的实。
【散一切菩萨及诸四众者。表凡圣同获是法。】
这个『法』就是一乘妙法。末后一句:
【雨香鼓乐散衣散宝者。】
这是表的:
【顿悟自心具足众德之象也。】
底下说:
【璎珞遍於九方者。表九界众生皆具此德也。】
这岂不是说明了生佛平等,生佛不二!特别注意的就是这里头有一句,『顿悟自心具足众德』,这八个字希望大家牢牢记住,「自心」就是一心,一心是自,二心就他,一心就是佛,一心里面具足万德万能。刚才我说出我自己一点愿望,前面昨天跟大家所讲的「四众敬仰」,我们这点愿望,就是得到四众敬仰,如果四众一敬仰,这个道场就现前。我们不管怎么苦口婆心的说,大家怎么样?不信!他要信邪说,他不信一心,不信一乘,道理在此地。如果大家要是对於一心、一乘法,要生敬仰之心,这个道场立刻就形成。今天讲建个道场有什么难事?不难。道场不必像从前那种形式,用不著,一乘法不落在迹象里面。如果我们图书馆这个面积再有个两倍到三倍,我们就行了,为什么?大众有地方住就可以,能够有一个这么大的念佛堂,二十几个、三十几个念佛人也就够了。免得桌椅板凳天天搬动,那是麻烦,讲堂就是讲堂,念佛堂就是念佛堂,讲堂里头要摆桌椅板凳,念佛堂里不要摆。
所以一天有八个钟点讲经,八个钟点念佛,这就是道场,不一定在山林,不一定要寺庙的建筑,不需要。大家能够遵守六和合在一块共住,在一块共修,有个三年五载,各个都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大功告成了。我对於那些有福报的法师,总是见一个就劝一个,劝他们这样干,他们真发心干,我去帮忙,我去帮忙讲经。我是到处劝请,他们听了:对,很有道理。很有道理就完了,底下就没有下文了。可是诸位要晓得,我对於他们虽然是劝请,我没有希望,所以我也没有失望,他们不干我也不失望,他们如果干我欢喜,他们不干我也不失望。如果你有希望,人家不干,你就失望,你就生烦恼,你心就不清净。所以我们遇人一定要劝请,不劝请那是我们自己的过失;劝请人家肯做,好事,我们尽心尽力帮助他;他要不做,他不做我们欢欢喜喜的离开,还是心地清净。好!我们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三十九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39
讲义第十三页上面第八行,我们把这个文念一念:
【菩萨执持幡盖至於梵天者。表慈悲方便超出诸行之上也。】
从这个地方我们接著上一次来听,这个『菩萨执持幡盖至於梵天』,这是经文。它表的意思是表『慈悲方便』,「幡」与「盖」都是高显的意思,举得很高、很明显,所以表示『超出诸行之上』。在一切行门里面,是以慈悲行与方便行为最上,也是为最殊胜。慈悲与方便只有大乘佛法里面才具足,小乘人的慈悲是有限的,不像大乘菩萨慈悲普覆,方便多门。所以大乘佛法的修学,正如清凉所说的是修无碍法,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小乘障碍就很多了。这是我们要晓得此地给我们点醒,这是「诸行之上」,是「慈悲方便」。下面讲:
【前迹门中授记必须具行六度方得成佛。】
就是六度统统要具足,这是成佛的条件。在本门里面来讲就不是这样:
【一闻寿命长远。便获胜利。】
这个『胜利』是殊胜的功德利益。
【具足慧度。超彼八十万亿那由它劫行五波罗蜜功德者。以显本门殊胜。】
这个真是不可思议的法门。所以迹门里面修,真是长劫修行,而且是难行的苦行,我们常讲历事炼心,难行苦行。可是在本门里面,本门称性;迹门当然也不离开性,是在相上修性;本门性相不二,性相一如,所以它来得快。『一闻寿命长远』,就是这一品佛所讲的,前面给诸位说过,佛的本寿命无量无边,世尊如是,佛佛道同,生佛平等,众生本寿命又何尝不如是!所以我们今天疏忽,不晓得我们的本寿命。我们今天所迷完全是迷在迹象上,在这一期的业报色相之身,我们是迷在这个地方,把自己的所谓说本来面目忘失掉,不知道本寿命与佛是一样。所以他在这个地方一听了之后开悟,这个开悟是属於慧解,悟了以后这个功德,你看此地所讲的,就超过『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够体会到,修行的原则,修行一定要以般若波罗蜜为主,般若波罗蜜要是证得,这就圆满成就。如果般若波罗蜜没有成就;换句话说,我们俗话讲的没有开悟。修前面五种波罗蜜都是有漏福报,这是大家一定要明了,修的是有漏福报。如果要不修净土的话,他的果报是在人天,就是修前面的五度。
如果修净土法门,修净土法门还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什么条件?就是你得禅定。假如你修净土也不得定,净土里面的禅定,就是我们讲的一心不乱,或者是功夫成片,都算是禅定。我们连个功夫成片都没有捞到,都没有证得,你就是修前面四种修得再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修得再多,还是人天有漏的福报,这是大家特别要注意的。纵然是禅定修成,四禅八定,如果你要是不修净土的话,你果报在色界天、无色界天,还是属於有漏福报。这种情形之下,如果发愿往生净土,那果报就不相同,他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他能够到这个境界,那这也是一种非常殊胜的成就。但是在西方极乐世界还是要开悟,经上常讲「花开见佛悟无生」,悟就是证得了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现前,从这一句偈上我们就晓得,般若波罗蜜现前就证得无生法忍,一切法本来不生,本自无灭,就能够证得这个境界,这在果报上这是实报土以上的境界。所以诸位读经,看到这样的文字就要想到,就要能够深深体会到本门的殊胜。底下就解释为什么本门有这样殊胜的功德利益!就是:
【何以一闻本寿。便获如是利益。】
这个确实值得怀疑,疑一定要破除,如果不破除,它是一种很大的障碍。这个根本烦恼里面它就占一条,贪瞋痴慢底下就是疑,可见得疑的烦恼相当的重。如果疑要不构成这样重的烦恼,诸位想想看,世尊又何必说法四十九年!说法的目的在哪里?无非是断疑生信而已,是断疑生信。下面说:
【少解言趣。尚起如来无上之慧。何况广闻而不得是利耶。】
这就是说明其所以然的道理,『少解』,这确实是解,这个「解」是正解,不是错误的曲解,是正确的理解。虽然解得不多,就是说不够深、不够圆,他已经得殊胜的利益。『起如来无上之慧,何况广闻』,佛在法华会上讲这个大经,这是多闻,这是广说。换句话说,得这样殊胜的功德利益,这是理所当然的,应该得到的。底下给我们讲:
【自持教他是慧。备修供养是福。二事具足。便同佛德。】
这个四句希望大家要好好把它记下来,你们有红笔可以把它画下来。这是教给我们福慧双修,我们世间人要修福、修慧,福慧双修。持是受持,自己受持,什么叫受持?受持里头最重要的,就像佛在《般若经》里面教给我们,「以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证实相般若」,这才叫受持,这是最高级的修行法,这叫受持。又能够『教他』,我们常讲自行化他。但是这个地方的『自持』,不是讲事修,是讲观照,为什么?它此地讲的是慧。下面『备修』就是在事相里面把它做到,可见得前面「自持」是说的理,底下「备修」是讲的事,理事圆融,理事无碍。我们今天的修行,可以说完全是事,在事修里面没有观照般若,所以怎么个修都不开慧。我们举个浅显的例子,同修们你们天天念佛,这个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是事修。如果这一句阿弥陀佛的佛号,连我们的妄想、烦恼都不能够伏住的话,那这叫白修,等於没有修。这一句佛号能够把烦恼、妄想控制住,压下去,不叫它起现行,这叫事修,这修福。如果这句佛号里头你提起观照,知道烦恼、妄念以及佛号俱空了不可得,就开智慧。为什么?你一切不执著,你都能够离开,烦恼、执著、妄念、佛号统统都离开,心里面不执著,这离是心离,不是事上离,这就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这才能开得了智慧,这种修法叫真供养。所以这是属於修福,福里面有慧,慧里面有福,福慧双修叫『二事具足』。这就『同佛德』,佛的德是三德秘藏,慧是般若德,福是解脱德。当然这个三种只要证得一种,三种都具足,一定具足了法身,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统统具足。
【是故能生一切种智。】
『一切种智』是如来的智慧,我们修行千万不要忘了这个纲领,我们只要照这个去修必定有成就。这是:
【略解言趣。】
都能够得到这样殊胜的功德利益。下面说如果一个人能够:
【深心信解了悟自心。则知佛身本无去来。故见灵山一会常在娑婆。不异华藏。】
大师在此地也是劝勉我们,『深心信解』,什么叫做深心?深心是菩提心之一。我们的信解实在讲,就像水面上的浮萍一样,随风飘荡,没有根!《弥陀经》里面讲三十七道品,从五根五力讲起,我们在《疏钞》也给诸位详细的说明过。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的信没有根、没有力,就是说很容易动摇,犹豫不决,对佛法若信、若不信是这个态度。你说不信又很信,你说信那个信又没有信心,既不解义又不晓得怎么修,都是在那里搞的盲修瞎练,自以为是,这就是没有信心。「深心信解」,深心是决定不动摇的心,我们也就讲坚固的信心、清净的信心,这个信心里面决定没有犹豫,没有疑悔。由此可知,这个深心信解,确实是相当不容易得到…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