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真如本性裏什麼都沒有,本來無一物,這個心才到了真正的清淨。由此可知,你要想修明心見性,你要想修大開圓解,你修什麼?修清淨心。你修清淨心,你現在就成佛;你不修清淨心,那你就是生死輪回。這個事情決定在自己,昨天也給大家說,什麼人都幫不上忙,決定在自己。我們看看常不輕菩薩修學的方法,給我們是個重要的啓示,菩薩深深明達這個道理。所以他的修行方法,他是跟禅宗裏面的宗旨是一樣,方法不一樣。禅宗是直指人心,他是『直示』,直接指示境界,『不讀誦經典』,他不讀誦經典。如果你要不願意讀誦經典,經典太羅嗦、太麻煩了,我念字也不認識,記也記不住。你不要讀誦經典你想成佛,行,學常不輕就行,八萬四千法門,這個地方告訴你這個法門。
這個法門怎麼個修法?『但行禮拜』,這就是至誠恭敬。諸位要曉得這個修行的方法,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裏面第一條,「禮敬諸佛」,他單修這個。他對於任何人不敢輕慢,每個人都是佛、都是菩薩,凡夫就是自己一個。在家裏頭你的父母是菩薩、是佛,你的兒女也是佛、也是菩薩。絕對不能說兒女,我是你的母親,我是你的爸爸,你要對我尊敬,那你這個常不輕菩薩就學不成。一切衆生,只要有一個衆生你把他看輕了,這個法門你就修不成。所以禮敬諸佛很難、很難,不簡單!十大願王天天在那邊念,做不到,爲什麼?因爲十大願王是上上根人學的,不是普通人學的,他心地真正清淨平等,一切恭敬。『不輕』就是不敢輕慢一個人,這才能夠學常不輕,才能夠「但行禮拜」。如果我們要是依文解義,但行禮拜,我天天拜佛就可以,我一天拜叁千拜、一天拜四千拜,這就叫依文解義。對待一切人還是輕慢,我一天拜叁千拜佛,我真修行,你們都是假的,你們算什麼?對一切人都輕慢,那怎麼學常不輕?依文解義錯就錯在這個地方。可是我們講一天要拜叁千拜是不是修行方法?是的,初期的時候要拜佛。爲什麼?心不平,在境界裏頭不能夠、做不到常不輕。那怎麼辦?拜佛,拜上幾年心平氣和了,把這個功德、清淨心,應用在我們現實的生活環境上,能夠對一切衆生都恭敬。不但對一切人恭敬,對蚊蟲、螞蟻都恭敬,爲什麼?它是佛。不但對有情衆生恭敬,有情衆生都是佛,桌椅板凳也是佛。
你們看《四十華嚴》,桌子善知識,板凳善知識,香爐善知識,蠟臺善知識,「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叫常不輕菩薩。你不要讀誦經典你就成佛,佛就跟你授記,爲什麼?讀誦經典也是叫你達到這個境界!你現在不讀誦經典,用這個方法也達到。所以諸位曉得,十大願王任修一條都會成就,那十條俱修當然成佛,沒有不成就的。千言萬語都是提醒我們,要我們自己改變心理,一切的過失,都從我們自己無明妄想當中生的,無明就是一切事理不明白,不曉得事實的真相!這在佛法裏面講到最高級的佛法,也是最究竟的修行方法,我們應當要這樣學法,這個學法一生成就。修學其他的法門,佛給你講叁大阿僧只劫,是權說不是實說,再說長遠了怕你聽了害怕,不敢學。你看《華嚴經》裏面講成佛無量劫,雖說無量劫,又說一刹那之間可以成就,這是什麼意思?念劫圓融,迷的時候就是無量劫,悟的時候是一刹那,這迷悟不同。果然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歇即菩提,《圓覺》上「離幻即覺」,這個離幻即覺跟歇即菩提是一個意思,一樣的境界。問題我們肯不肯離?我們肯不肯歇?歇就是什麼?歇妄想。我們在一切境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這個心一起馬上歇下來,這就是菩提。才動一個念頭,有念皆妄,這個念頭就歇下來,正念無念,自己的心決定清淨這是正念,這是自己的正念。
凡是想像,用頭腦去想,用什麼方法叫一切衆生開悟,叫一切衆生成佛,叫一切衆生明了達本離言,直示實相,這個念叫正念。爲什麼?無礙於自己清淨心,自己還是無念,所起的念頭是如何叫別人也能夠達到正念。這叫什麼?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個念是從無念生的,從無念起的。念而無念前面講「實相之理,無言不礙於言」;實相之理無念,又不礙於念,念與無念是一。我們今天念與無念是二,所以你有念是錯,無念還是錯,無念就修無想定你還是錯。錯在哪裏,我們要曉得,有念是錯、是妄想,爲什麼?全是自私自利。縱然爲別人著想不是叫他開悟,不是叫他成佛,叫他在六道裏頭或者占點小便宜,得點小好處,這是妄念。正念是要叫衆生得究竟利益,這是正念,自己心是清淨的這是正念。修無想定的人他錯在哪裏?他無念了,他那個無念是執守無念,不是真正無念。連阿羅漢的無念,你看佛都講「內守幽閑,猶爲法塵分別影事」,阿羅漢都是內守幽閑,猶爲法塵分別影事,那個無想定又何嘗不是?所以他沒有離開執著、沒有離開分別。他是分別那個無念,執著那個無念,所以還是有念,他有什麼念?有個無念,那個念是妄念,自私自利的念頭。還不如世間的那些善人,天天打妄念做社會慈善事業,利益一切衆生,修無想定的人還不如那個人。那種人還與一切衆生廣結善緣,還能夠享受人天果報。
常不輕菩薩見人就禮拜,見人就禮拜你也要記住,如果你要是不曉得這個道理,看到經上講常不輕菩薩見人就禮拜。好了,你在馬路上看來來去去那麼多人,你一天到晚磕頭,你見到人就禮拜去,人家馬上就把你拉到派出所,這人精神不正常,給你送到瘋人院去了。禮拜是什麼?禮拜在心裏頭,見什麼樣人跟他行什麼樣的禮,內裏面的恭敬決定平等。你見到佛菩薩形像,在那裏恭恭敬敬的五體投地拜叁拜;你在外面見到那個朋友的時候,你跟他點點頭,一樣的恭敬心,兩種不同的方式。形式上不一樣這不要緊,爲什麼?隨俗。恭敬心一定要一樣,稍稍打一點折扣你就不是常不輕菩薩。千萬頭腦裏頭不可以有分這是菩薩,那是佛,這是善人,那是惡人,那糟糕了,你這一分就有輕慢之心。所以常不輕菩薩說是什麼?『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他看情與無情是這個看法,現前你們都是菩薩,當來你們一定成佛,所以他眼睛裏看情與無情都是佛菩薩;我們今天眼睛裏頭,這是好人,那是惡人。好人、惡人要不要辨別?如果要不辨別的話,那這個人不變成白癡!
常不輕菩薩絕不是白癡,聰明得很,樣樣都曉得、樣樣都清楚,是用一個清淨平等心來待人,這就是菩薩。絕不是說這個好人,菩薩不曉得他的好處;那個壞人,菩薩不知道他壞處,那哪裏叫菩薩,哪裏叫有智慧?菩薩曉得一切善惡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從他的本性上來說,他確實是佛菩薩,一點都不錯。我們讀過很多大經大論,就六根根性而言哪個不是佛!《華嚴》、《圓覺》上「一切衆生本來成佛」,本來是佛。所以你從這裏看,確實本來是佛,一點都不錯;如果從第六意識、從第七意識上來看,就是十法界,有佛、菩薩、聲聞、緣覺、六道凡夫。但是我們的一切衆生是真妄和合之體,就看你從哪個角度上看。你要從六根根性上看,從一切法性上看那一切衆生是佛,但是這是真的,這是永遠不變。從這六道裏頭、善惡裏頭那是假的、是虛妄的,一覺就沒有了。無明裏頭才有這些東西,智慧觀照之下無明沒有了,那這些東西根本不存在。所以這個事實真相所以然的道理,你明白了之後你的心就清淨了。
你對於地獄、餓鬼、畜生,也能生平等、清淨的恭敬心,這個心才能發得出來。發出來有什麼好處?給諸位說好處太大了,你看我們念佛不就要求一心不亂嗎?能夠發這個心一心不亂就現前。爲什麼?平等心是一心,二心裏頭沒有平等;清淨心是一心,二心裏頭沒有清淨;慈悲心是一心,二心裏頭沒有慈悲。二心對這個好,對那個不好,沒有慈悲;一心裏頭才有平等、清淨、慈悲,是以一樣的心、一樣的清淨、一樣的慈悲待一切衆生。諸位能夠這樣做,你現在就是菩薩,「當得作佛」。可是我要告訴諸位,修常不輕菩薩的人,確實如此,這個人就是理一心不亂的人。我們不要說他,我們說一說釋迦牟尼佛,我們拿佛來做個比喻,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我們看他待人平等不平等、清淨不清淨、慈悲不慈悲?這個經是在王舍城靈鹫山講的。經裏面常常講舍衛國,佛在舍衛國住的時間相當長,許多經典都是在舍衛只樹給孤獨園講的。舍衛國裏面叁分之一的人,見到佛;有叁分之一的人聽到佛的名字,一生跟他沒見過面;還有叁分之一的人連名也沒聽過,根本不曉得釋迦牟尼佛在那裏住那麼多年,在那裏教學,沒聽過。不平等!給諸位說不是佛心不平等,佛的清淨、慈悲、平等是一味的,衆生的業緣不一樣,所以這個過失在衆生,不在佛!
佛大慈大悲,你不接近他有什麼辦法?所以經裏面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其實上佛與哪個人沒有緣?而且緣是平等的,沒有等差的,不會說偏重這個,薄於那個,沒有,決定沒有。而是衆生自己迷惑顛倒有淺深不同,造成的差別,你雖然造成差距,佛心還是平等的。佛心決定不會說你有緣對你好一點,你沒有緣我對你薄一點,如果佛有這個心那是凡夫,沒有成佛,不但沒有成佛,連常不輕菩薩都不夠格。所以諸位要曉得,常不輕是等覺菩薩,不是普通菩薩,他是修的普賢行。普賢行是成佛的修行,成佛一定要修普賢行,不修普賢行成不了佛。所以在菩薩行裏面,是最殊勝的行門、最高的行門。我們要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那修什麼?就是修常不輕行,修普賢行,與諸佛菩薩一鼻孔出氣,這才心心相印,感應道交。所以距離是自己造成的,佛與一切衆生沒有距離!常不輕菩薩示現這個法門,他的用意就是底下這個叁句:
【四衆堅執言教。聞此直指。不能深信。反以惡口罵詈。杖石打擲。而菩薩猶高聲告報。其慈悲之心。何其切乎。】
所以其他的菩薩以言教教化衆生,常不輕菩薩是以身教教化衆生,他不說話,爲什麼?他示現的他不念經,他是以自己的行動來…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