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P85

  ..續本文上一頁感化人心。那些人都是研究教理,對於常不輕菩薩這種行持,迷執在教下、死在教下的人,對於這種修學他不懂,所以他『不能深信』。不信怎麼樣?還罵他,還說他盲修瞎練,不但罵他有的時候還打他,故意在那侮辱他、欺負他。可是他怎麼樣?他還是告訴別人,你是菩薩、你是佛,我不敢輕慢於你,久而久之人一定會被感化。感化一個人,給諸位說有的人,萬惡的人一生都感化不了,菩薩再來一生,生生世世都不離開你,這叫大慈大悲,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一般人感化這個人,他是有限度的,幾個月、幾年還不能感化,「算了,我不理他!」這不行,這不是修菩薩行。所以菩薩行要長劫的修行,無量劫的修行,絕不是一天、兩天的。所以佛在經典裏面,六般羅蜜裏面,爲什麼特別要告訴我們布施、忍辱重要。

  布施是放下,忍辱就是訓練耐心,你沒有耐心、你不能忍受,那你注定失敗的,你不會成就。布施是什麼?不是說拿一點錢財施舍別人,這叫布施。真正修布施的人,你一分錢不給人家的時候,你布施功德就圓滿,不在形式。布施諸位要曉得,《楞嚴》裏面講「歇即菩提」,布施就是歇,布施是舍,放下!《圓覺》裏面離幻,離幻就是布施。所以我們今天一提到布施,就會想到錢財,你看看這個錯到那裏去了。而不曉得把你阿賴耶識,與阿賴耶識相應的那些心所、不相應行法,不能把這些有爲法給布施掉。這是應當要布施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你還不把它布施掉你還留它幹什麼?你布施掉,衆生還舍不得,那就跟常不輕菩薩一樣。你舍掉了,他看到你不滿意,惡口相向,種種侮辱你要能受得了。這個時候就得要忍辱,忍辱裏面成就自己的清淨心,我舍掉之後再不把它撿起來,這是忍。菩薩教化衆生更要忍,不忍沒有辦法教化,而且得生生世世的忍,才能成就,衆生不是一生能成就的。所以在這個地方,諸位能夠稍稍體會到,佛菩薩慈悲恩德實在不可思議。下課。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四十六集)  1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46

  我們再接著看下面:

  【比丘臨終。具聞先佛之法。及得六根清淨者。證人空也。得人空則出分段生死。故言命終。】

  這是經裏面講『比丘臨終』,這個『命終』不是死了,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阿羅漢是入了涅槃,入涅槃也不是死了,「命終」也不是這個身命死了,不是。是說什麼?證得『人空』就叫命終,真的命終。爲什麼?叁界六道輪回的因斷掉了。小乘經裏面常有兩句話說,「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就是這個地方命終的意思。他所作的是什麼?所作的就是斷見思煩惱,證人空理,小乘所修所爲的就是爲這個,只要見思煩惱斷盡了,人空理證得,叁界就超越。他身現在還在此地,沒有看到他跳出叁界,他真超叁界。我們看到他沒有超叁界,什麼原因?我們自己在叁界裏面看不出。他超出叁界了,這就是經裏面常說的「相隨心轉」,相分隨著見分轉。所以阿羅漢所居住的方便有余土,我們凡夫住的是凡聖同居土。爲什麼?我們住的凡夫土裏面,有寂光土、又有實報土、又有方便土,四土是一不是二。完全看你自己的境界不相同,你境界高,你看的環境也不一樣。所以我在《彌陀疏鈔》給諸位說過,佛與大菩薩他們住的是寂光土,寂光土在哪裏?就在我們現前,就是我們這個國土。但是他住的、他所受用的、心裏面所感受的是常寂光;我們所感受的是生死輪回,苦海無邊。這是什麼道理?實際上經論裏頭,我一說你們大家都曉得,我說一個字底下你們都知道,光知道不行,你證不到,「心淨則土淨」,我們心不淨!

  四土也可以說心清淨有四種等差不同,得少許的清淨,這就是方便有余土。我們要以上中下品來說,下品的清淨、清淨心,見思煩惱斷證得了事一心,這是下品清淨,這是現前這個環境,你所感受的是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是什麼?也就是佛在《法華經》裏面講的「滯於化城」,是這個境界。中品的清淨得理一心不亂,他感受現前這個環境是實報莊嚴土,與《華嚴經》裏面講的華藏世界沒有兩樣。上品的清淨,等覺菩薩以上的境界,他所受用的是什麼?是常寂光土。一而四,四而一,確實是相隨心轉,四土境界隨著我們清淨心,這個清淨不同的程度而轉現。上一層的人看到底下的人看得清清楚楚,下面的人看不到上面人境界。同樣有兩個人,一個是凡夫,一個是阿羅漢,阿羅漢曉得凡夫的境界,凡夫不曉得阿羅漢的境界。凡夫看到阿羅漢,你不跟我一樣嗎?阿羅漢看到凡夫,你跟我不一樣;凡夫看阿羅漢,阿羅漢跟我一樣。佛要在你的身邊,佛看你看得清楚,曉得你的境界,你跟他境界不一樣。凡夫看到佛,跟佛手拉著手,佛你跟我也一樣,沒有什麼不一樣,所以記住,境爲心轉。我們要想了生死出叁界,記住一定要得人空,得人空就要破我執;換句話說,要斷煩惱障,見思煩惱你要把它斷掉。見思煩惱是什麼?就是唯識《百法》裏面所講的二十六個煩惱心所,那就是見思煩惱。見思煩惱要不斷,人我空就證不到,六道輪回就不能超越。

  所以諸位一定要記住,我們念佛、誦經、持咒種種的修行方法,它是什麼用處?就是把這二十六種煩惱給壓住,不叫它起現行。如果你不曉得這個道理,你不知道這樣用功就叫盲修瞎練。爲什麼?修是修了,一點用處沒有,用了一輩子功,根本煩惱、隨煩惱一天到晚起現行,你那個功夫不叫白用了嗎?甚至於不曉得不善用功的,用功還起煩惱,我見過就很多!打佛七,這了不起,這在用功裏面叫加行;換句話說,特別要用功夫。敲法器的有一個法器敲錯了,眼睛都瞪起來,你用的什麼功夫?用功就是把你的貪瞋癡慢伏下去,不要起現行。法器一敲錯了,錯了一下,瞋恨心馬上起來;好了,不敲法器你還不起瞋恨心,這叫大大的顛倒。所以諸位一定要記住,用功的時候就是要息滅貪瞋癡,什麼境界裏面,善的境界、惡的境界,如法的境界、不如法的境界,貪瞋癡慢煩惱心所不起現行,你這個功夫壓得住了。這個時候叫什麼?這叫功夫成片,帶業往生決定有把握,而且還可以說你隨時可以去。你不是說要等李老師把這個經講完嗎?行,你只要到這個功夫就行了,不必到一心不亂,到功夫成片生死就自在。我喜歡今天走,今天就走得了,喜歡再住上一百年,就可以住一百年,隨心所欲!也許諸位要問,功夫真正達到這裏,他爲什麼不在這個世界住個一百年、兩百年、一千年、兩千年?他真有能力,但是什麼?住久了,乏味,沒意思,到他方世界去遊覽、觀光,多自在!

  在這個世界世間人還有,沒有功夫的人都有的時候覺得什麼?活得不耐煩了,活得沒有意思,他都想走。何況那些功夫已經到那個境界,已經到那個時候唯一能夠留得住他的什麼?就是教化衆生,有很多人跟他學習,他很有興趣,他可以多留幾天。沒有人跟他學,他方世界還有人想聽他講經,聽他說法,還想跟他學,人家就到他方世界去!真有這個能力。李老師你們仔細去看看他的相,他不是個長壽的相,他人中是長,下巴颏很短,不是長壽相。他給我講過,他那個長壽是這一生修來的。我這個相貌比他更薄,我活不了四十五歲的,我這個壽命也是自己修來的。一定要修得個生死自在,總算這一生沒有白過,生死自在就什麼境界裏不生煩惱。不要給人爭執,爲什麼?佛法是破執著的,不是叫你執著。你們讀《金剛經》,佛無有定法可說,那還有什麼執著?佛無法可說你還執著什麼?執著就是生死輪回,執著就不是佛法,執著就不能夠出離輪回,就不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爲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執著的人,所以你怎麼能夠執著?世間之事沒有是非,是非是一切迷惑顛倒衆生妄心裏面變現出來。所以是非沒標准,哪有標准?

  不但這個沒標准,你就說我們拿佛教持戒戒律來說,戒律都沒有標准。如果我們拿一個死的標准那就糟糕,那個問題就大了,譬如我們講不殺生,不殺生這一條戒,名稱完全相同,可是境界不相同。以五乘來說,人的不殺生跟天的不殺生境界又不一樣,二乘人不殺生跟菩薩又不一樣,菩薩不殺生跟佛不殺生又不相同,我們決定不可以拿我們這個境界,去衡量別人的境界。我們講不殺生,不吃一切衆生肉了,你要看看《濟公傳》,濟公長老天天殺生、吃肉、喝酒,他大慈大悲。我們一看他把戒都破盡!結果怎麼樣?我們又造了口業了,我們又毀謗了聖人。這就是什麼?他持戒持了個不殺生戒,跟我們持的不殺生戒的境界不相同。我們人與人之間相處,哪個是佛再來的,哪個是菩薩再來的,我們肉眼凡夫見不到。我們說他破了戒,也許他是阿羅漢、菩薩再來的,那我們豈不是又造毀謗聖賢的罪過了?我們不曉得他的境界。所以,我在講席裏頭一再跟大家說明白,戒律是戒自己的,不能拿戒律尺碼去量別人。這個尺碼子只可以量自己,不能量別人,量自己是對的,量別人就要造罪業。

  所以經律論都是佛教我們一個人的,除了一個人之外,別的都是佛菩薩。你要這樣子的態度來修學,你這一生決定成佛;縱然不能成佛,求往生極樂世界那笃定沒二話說的,決定成就。假如我們還是拿這個標准不量自己,天天去量別人,那就像灌頂法師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裏面所講的,念佛念到阿鼻地獄去了。我當年看《疏鈔》看到這一句的時候,我很有疑惑,我就請教李老師,一個念佛的人,怎麼會念到地獄,果報在地獄?再不好也可以得個人天福報,怎麼會到叁惡道去了?李老師聽到我提出這個問題,他說這個問題是大問題,我在講堂裏向大家來解答。結果我們是在臺中蓮社星期五晚上上課,李老師就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向大家解答。那就是剛才講的,像打佛七,人家法師法器一下敲錯了一個,你就瞪著眼起惡心,這樣念佛就是念到阿鼻地獄去了。爲什麼有這麼大的過失?因爲這個道場大家都求清淨心,大家…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