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處滅」。佛藉種種言說、藉種種方便,無非是希望我們能夠藉言說、方便而開悟,這是佛菩薩弘經的目標。在這品裏面:
【故曰。今以付囑汝等。】
等於說佛的遺教,把這一個責任囑咐諸菩薩。我們聽了這個話,佛是把這事情咐囑於諸菩薩,與我不相幹,這就錯了。諸菩薩是誰?我們自己也是諸菩薩當中的一分子,我們不敢承當,那就是自甘墮落爲凡夫。前面曾經說過,法界衆生就是一切菩薩,我們難道不是法界衆生嗎?我們不是菩薩,誰是菩薩?所以自己要覺悟,自己不可以自卑,又不可以傲慢。自卑是煩惱、是障礙,傲慢也是煩惱、也是障礙,都不能夠入道。所以在此地要曉得,佛囑咐諸菩薩,也就是囑咐我們自己。我們自己要認真去了解妙法的旨趣,對妙法旨趣要深信不疑,依教奉行。特別是在末法時期,更應當發心轉化未聞,對那些沒有聽到《法華經》這個道理的,我們要輾轉的弘揚。佛的種種示現,這些我們要深深去體會。但是諸位一定要明了,我們也很想深深去體會,但是我們體會不到,原因在哪個地方?就是我們的障礙天天在增長,它不能夠排除,這是想體會也體會不到。假如我們果真能把業障排除,你看前面「常不輕」一章,就是把所有障礙統統排除,所有障礙排除之後我們才能夠成就大無畏!一切魔王外道,你也不害怕,你也能夠跟他們做朋友,也可以跟他往來。不像現在一遇到魔外,逃得遠遠的,怕得不得了,你怎麼能弘經?你怎麼能夠受持?你怎麼能夠爲一切衆生演說?
尤其是在現前這個時代,所謂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今天魔比道,給諸位說不止十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古人說的;今天道高一尺,魔高萬丈。我們在這個環境裏面來受持妙經,弘揚妙經,你要是對於這些魔,要懷著恐懼,不敢接觸,那你就沒有法子弘經。這也是佛在末法時期特別囑咐,如果有人來問法只說大乘經,不說小乘經,它這個道理也在此地。魔的勢力太大了,但是不怕,總而言之一句話,邪不敵正。我們心裏有個恐懼,這心裏自己有魔,自己有魔才爲魔攝。爲什麼?說到魔自己要曉得五陰是魔,煩惱是魔,你們學過《八大人覺經》,天魔、死魔。可是這四種魔裏面,前面兩種障礙最大。如果我們能夠斷煩惱,在一切境界裏順境也好、逆境也好,我們不動心,不生煩惱。我們內裏頭沒煩惱,沒有煩惱魔,功夫再增勝的時候,譬如念佛你念到功夫成片,不要講太高,功夫成片就決定帶業往生。換句話說,五陰魔雖然沒破,不起作用,我有能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不再受叁界六道生死輪回,我有這個本事。臺中李老師有這本事。我們只要能夠學到這個本事,自己內心的魔破掉,外面魔高萬丈也不怕,魔見到你也佩服你,魔不能傷害你。你在順逆境界裏,就像六祖講的「常生智慧」,不生煩惱。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然後才真正像此地所講的:
【於未來世。廣爲衆生演說此經。便爲報佛之恩。】
這個諸菩薩能夠體會,我們也要能體會,菩薩接受佛的囑咐,我們也要接受佛的囑咐。在表法的方面,在這個下面第一行,說得很清楚:
【分身佛即方便緣起之法。多寶塔即真心實際之理。】
底下講方便緣起,什麼叫方便、什麼叫緣起,這一段說得很清楚。我們先把這文念一遍:
【何爲緣起。謂諸法無性。】
諸法無自性。
【從緣發生。】
這個緣就是依他起。
【如衆生迷於自心。枉受輪回。】
這個輪回冤枉,太冤枉了,爲什麼?因爲根本沒有輪回。就好比一個人一樣的,人本來沒有夢,他天天做惡夢,在夢裏頭嚇得半死,醒來的時候一切皆無,根本就沒有,這冤枉!六道輪回亦複如是。
【佛說四真谛法。】
就是苦集滅道四谛。四谛諸位要曉得,四谛有四種四谛,有藏教、通教、別教、圓教。如果以賢首來說那就有五種四谛,小、始、終、頓、圓。佛給我們講『四真谛法』:
【令求涅槃。】
『涅槃』是對於輪回說的。
【生死若除。涅槃非有。故如化城。二乘住於化城。】
『二乘』怎麼樣?住在涅槃上,著了『涅槃』,他不曉得,涅槃是對治生死的一種方法,『生死』沒有,「涅槃」也沒有,病好藥也不要了。小乘人的毛病在哪裏?病好了他藥不能舍棄,所以他不能見性。
【如來權說一乘。指歸寶所。化城若出。寶所亦空。】
這句特別要記住,假如你要執著一乘法,好了,你雖然是擺脫掉涅槃,擺脫掉小乘境界,這入了大乘,作大乘菩薩,你成不了佛。爲什麼?因爲你執著『一乘』,二乘墮在涅槃坑裏頭,大乘菩薩最怕的什麼?墮在一乘坑裏。《法華經》裏把一乘比作『寶所』,把『化城』比作小乘的涅槃,從小乘涅槃超出,必須要曉得,一乘也沒有!所以禅宗裏頭祖師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一也沒有。你還要執著一個一,萬法歸一,天天執著一個一這又糟糕了。我們這個淨土裏頭常常給你講一心不亂,理一心,如果你要是證得理一心,實在講如果你心裏頭執著有個理一心,你證不到,你證不到理一心,你所證到的是事一心;連這個一心也沒有,才真正到理一心。所以心裏頭不但說亂七八糟東西要不得,一也不能有,真如本性裏頭哪裏會有個一?有個一那個東西是麻煩。所以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一也沒有,有個一,一也是一物,這是一定要曉得。所以你的心叫真正的清淨,真正的平等,就是一物都沒有。淨土裏面叫它做理一心不亂,就是叫這個境界,六祖稱它作本來無一物,《華嚴》裏面稱它作一真法界,《法華》裏面稱它作實際理地,就是說這個。名是空名,你不要執著真有這個東西這就壞了;聽到還不是真有,難道是假有嗎?那又壞了,一疑的時候就完了,真是與這個境界千裏萬裏。我把這個再念下來你們自己好好的聽。
【爲大根人。直說六度法。】
『大根』是一乘菩薩,給你講『六度法』。底下這叫真正修六度,你們會不會修你得要記住這個。
【由悭貪而說布施。】
你沒有『悭貪』,『布施』也沒有了。
【毀禁而說持戒。瞋恚而說忍辱。懈怠而說精進。散亂而說禅定。愚癡而說智慧。是謂從緣而起。】
佛法是『從緣而起』的。下面這幾句很重要:
【若悭貪破。則施無所施。毀禁除。則戒無可持。瞋恚息。則忍無可忍。懈怠忘。則進無可進。散亂滅。則禅定自無。愚癡空。則智慧不有。故曰各隨所安。】
這個幾句話要牢牢的記住,我們有病才用藥,病好藥也不要!你這才真正叫明心見性,真正得一心。有了這些東西哪裏會得一心?底下再往下看,跳一行來看:
【若了緣起無生。則本際不動。】
這就見了性,像《金剛經》,佛告訴須菩提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像此地講的『悭貪、毀禁、瞋恚、懈怠、散亂』,世間相不取。『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乃至於『般若』,佛法的相也不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世間相不取,佛法相你取了,還是不行,你這個心還是在動,不動的是真心,動的是妄心。所以我們今天一天到晚都在妄心裏頭打轉轉,沒有辦法見到這個真心,就是什麼?你取相。你怎麼取?世間相你也取,佛法相你也取;世間相你也動心,出世間法相你也動心。正因爲如此,念佛念一輩子功夫成片都做不到,帶業往生都沒分,你說可憐不可憐?我們讀《金剛經》,佛對須菩提講的,不是對我講的,都是存這個心,好像什麼?與我沒有關系。就沒有想到對須菩提講的,就是對我自己講的,須菩提接受了,我們就應當要接受,須菩提是給我們做代表人。那樣的大善知識都依教奉行,我們難道不學嗎?末後這有幾行也很重要,從這個文倒數第四行最後一句看起:
【如來如是付囑。菩薩如是弘持。我等亦當如是領悟。】
在此地,你們能不能體會到這個句子裏頭,所謂字眼?關鍵的所在就是「如是」兩個字,經一開端「如是我聞」,你看看此地講的『如來如是』,『菩薩如是』,我們也要如是。「如」是什麼?一心,二心就不如。如果用交光大師的話,「舍識用根」就是如,就是「是」;我們還用心意識,那就不如,也不是。如果你要是用根性,根性就是真心,就是一心,見性見色性,色性如見性,見性如色性,色性是見性,見性是色性,這叫如是!這就是證得一心,這是一心境界。因爲性如其相,相如其性;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法界是一真。性相不是兩樁事情,是一,一如,一是,我們眼前這個境界就是一真法界。我們之所以不能證得,就是我們還是心意識做主;換句話說,我們不能如,也不能是。所以大家著意、著眼的就是在這兩個字,千經萬論都是說的這個道理。我們在講席裏頭,每一會都特別強調這點,實在講再不開悟,實在是沒法子!下面這個兩行把整個境界,你看看統統融會成一體。
【若宛轉消歸。】
這就講消歸自性,聞法要在消歸自性,修行要在轉識成智,要是最重要的。轉識成智是什麼?就是用見性見色性,用聞性聞聲性,那跟觀音菩薩一樣,「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觀世音菩薩怎麼成佛的?就是這樣成佛的。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一會用了我們立刻就成了觀世音,立刻就成佛,當下即是!所以你要曉得消歸自性,千經萬論所講的,全是自己,不是講的別人,不是講的外境。你看此地說:
【多寶如來即我全身。】
《法華經》裏面講的『多寶如來』。你想「多寶如來」不是自己,這糟糕了,這兩樁事情。這是你叁心二意在聞法,難怪你不悟,不開悟難怪你也得不到受用。你不曉得經裏面所講的,多寶如來就是自己全身。
【從容會合。化佛元非外法。】
無量無邊的『化佛』不是心外之法,究竟是什麼?無量無邊的「化佛」,就是自己的後得智。多寶如來代表的就是根本智,根本智是無知,是理體。後得智是從體起用,無所不知,爲什麼無所不知?因爲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心變現出來。你原先迷了不知道一切法都是你自心變現的,所以你在一切…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