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P99

  ..續本文上一頁界上一染著,諸位要曉得,這一染著就是屬於妄心,八識五十一心所就落在這邊去;不染著呢?不染著就是本性,真如本性。所以悟了的人即染而淨,並不是離染求淨,是即染而淨,他自受用的是真如本性這邊,他受用的是八識五十一心所的那邊,泾渭分明不會攪成一團。我們今天的麻煩在哪裏?自受用的那是八識五十一心所,他受用的也是八識五十一心所,這叫迷。二乘人雖然覺,但是覺怎麼樣?二乘是正覺,可是還是迷,迷在哪裏?他有所知障,物是格了,他沒有致知的功夫。所以說只有定,沒有慧,自己住在清淨的境界裏面,對別人也是清淨,這清淨就不起作用,不能和光同塵,不能隨類化身,所以有體無用。我們凡夫什麼?有用無體。佛與大菩薩是有體有用,自己住的是清淨,對別人所示現的,與別人完全一樣,隨類化身,隨心應量,這就是叫不壞世間法。底下有幾句話說得好:

  【非離塵勞而有法門。即塵勞而爲法門。故曰蓮華 。】

  這佛門裏以『蓮華 』來表法,「蓮華 」是什麼?是即染而淨,這叫真淨。蓮花的根生在汙泥,這個泥代表的六凡法界,六道輪回;泥的上面是水,水是清淨的代表的四聖法界;花開在水的上面,就是四聖六凡他都離開,這叫真淨。所以它不是染淨之淨,超越了染淨這叫真淨,超越染淨又不離染淨,即染淨而超染淨,佛法用蓮花表這個意思。倒數第叁行這個兩句很要緊:

  【即塵勞而爲法門。非根本智。莫知分齊也。】

  『根本智』不現前,『即塵勞而爲法門』,這個事情太不可思議。『分』是分位,『齊』就是講等於,這一法等於那一法,那一法等於這一法。齊就是整齊的意思;換句話說,就是法法平等,無有高下!這要根本智現前,才能夠見得到,根本智是什麼智?無分別智。諸位想想,我們的心妄念都息了,在一切法裏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萬法平等,無有高下。所謂是天堂裏面你沒有樂受,地獄裏頭也沒有苦受,天堂跟地獄平等的、不二的。我們今天在這個境界裏不平等,不平等是什麼?是分別心在作祟,分別心是第六意識,是妄念,不平等是假的,平等是真的;平等是不變的,不平等會變的;會變的就是假的,不變的是真的。那個不平等怎麼會變?隨著你的心分別在變。心清淨一切都不分別,這是真的,爲什麼?這個相永遠是這個相,其中沒有任何差別。根本智就是六度裏面的般若智慧,怎麼得來的?不是在天天聽講會得來,不是到處去參學會得來的,不是的。是從禅定當中得來的,禅定是從哪裏得來?禅定是從精進得來的。精進從哪得來的?精進從忍辱得來的。忍辱從哪裏得來?忍辱從持戒得來的。持戒從哪裏得來?持戒從布施得來的。

  你們去想想看,這是有階層的、是有次第的,我前面都不要,我就來學根本智,這做不到的事情,這沒法子。雖然經上講的有頓超,那是不錯,那個頓超之人,我們這一生看到他沒有次第修,前生呢?再前生呢?一定的道理!他還有前世,我們看到是現前這個階段。好像人家博士班舉行畢業典禮,請我們去觀禮,我們去看這一刹那,你看他博士班畢業。你沒有看到他以前念大學、念中學、念小學、念幼稚園,還有這麼長的時間你沒有看到,你那裏很開心,他得博士學位,前面是漸修,你現在看到他是頓超。我們多生多劫以前也是在那裏漸修,今天我們功夫一加行、一努力,我們也就可以頓超。最怕的是什麼?怕自己我不行,我怎麼會成就?我的根性很劣,罪障、業障深重。自暴自棄,這一生又空過了。好,下課。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五十四集)  1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54

  是說明表法的義趣:

  【妙音現蓮華 。乃塵勞法門不二之旨。塵勞法門。以實相爲統攝。故惟實智方能導達也。】

  這也就是說明爲什麼根本智現前之後,才能夠通達這些理事的分齊,道理就在此地。菩薩的修學一定是以得根本智,入實相理爲目標,在一般講圓教初住菩薩就入門。入門以後我們講的深造,我們看《華嚴經》,《華嚴經》上有個例子,這就是善財童子。善財童子的老師是文殊菩薩,我們在《四十華嚴》前面的叁卷半,「文殊菩薩會」,善財童子在老師會下得了根本智,根本智現前之後這才有資格去參學,所以後面就是五十叁參。如果根本智沒有現前;換句話說,你沒有得根本智,沒有入實相門,沒有資格參學。爲什麼?你在境界裏頭還是用分別執著打妄想,那你是愈學愈糟糕!這樣到外面去參學,那就會學到地獄裏去,不是成佛道,那墮落。所以這個參學諸位一定要曉得,沒有本錢去參學必定是墮落,你見聞得愈多,你的妄想就愈多,分別愈多,執著也愈多,到最後必定是毀謗正法,這就會墮落。根本智現前,入了實相,然後怎麼樣?叫曆事煉心,在境界裏面煉什麼?煉如如不動。就是底下所講的:

  【帶塵勞而入法門也。入法門必破無明。】

  這是參學,所以他不舍『塵勞』,「塵勞」跟『法門』原本不二,所以他不用舍,他的法門跟塵勞是合而爲一。你們從五十叁參五十叁位善知識,你仔細去觀察是不是這個情形?確實是一不是二。所以在我們以人間的眼光來看他們,他們的生活逍遙自在、幸福美滿,我們凡夫看到是這個。他們呢?他們自己是另一個境界,不是我們所看到的。我們肉眼凡夫看到是什麼?看到個表層,看到個外表。實際上他們所修持的,是逐步接近終極的清淨,證得究竟圓滿,人家做的是這功夫,這是我們決定看不出來的。參學圓滿了,就功夫到了頂頭,沒有地方再學,什麼境界都經曆過叫曆事煉心,在一切境界裏真正的清淨平等。換句話說,在什麼境界裏頭他也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是禅定。接近這個境界的時候他什麼都了解,是智慧,有定才有慧;沒有定就沒有慧,沒有定那生的知見叫邪知邪見,不是智慧。究竟圓滿,就定慧圓滿,這個時候怎麼樣?機緣成熟了教化衆生。所以度化衆生這是緣的問題,緣要不成熟不能勉強,佛法當中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這個無緣不是說一切衆生與我沒有緣分,這個話講不通,爲什麼?萬法唯心那哪個沒有緣分?都有緣分。但是緣分成熟有先後不同,熟者先度。

  所以佛不度無緣之人,是緣不成熟的人,不成熟的人,佛要教他,他掉頭而去,他根本就不接受,那這就不行。等他哪一天他想學佛,喜歡聞法,佛就來度他,這就說明緣成熟了,佛度的是緣成熟的衆生。衆生緣不成熟怎麼樣?這個證得究竟圓滿的人就等待,等待的方式大概就是兩種,一種閉關,所以閉關的人是功德圓滿的人;另外一種就是住茅蓬,禁足住山。這兩種人是定慧圓滿,我們一般講成佛、得道;如果自己沒有到這功夫,你還是要行腳、還要參學,這是諸位同學要記住的。我那個時候剛剛出家,對於佛法還不很通達,出家之後有個因緣,那時候我在臨濟寺,臨濟寺有個信徒他有個別墅,這個別墅是建在山上,在圓山建在山裏面。原來是二次大戰的時候,他們逃警報用的,建了一棟日式的房子,不太大很幽雅,旁邊有個防空洞,他們逃警報用的。現在不打仗那個地方沒用處,所以他就叫我們去住,他供給道糧。我們可以把它當作茅蓬住,而且非常清靜,附近很遠才有人家,地方我去看很好。我就跑到臺中跟李老師商量,我說有這麼一個好環境可以進修,我可不可以到那住?結果李老師給我罵了一頓,就跟我說出這個道理,住山、閉關是已經成就了的人。在我們念佛人什麼樣成就?理一心不亂,事一心還不行還沒有成就,你上頭還有理一心。

  他就講最起碼的是圓教初住菩薩,實際上初住菩薩還要參學,善財童子一直參學參到什麼地方?到等覺、成了佛才不參學。所以他就問我你佛沒有成,你初住沒有證得,你有什麼資格去住茅蓬、去閉關?他老人家說得很慈悲,他說我們兩個關系不一樣,我給你說真話。如果別人來問我,我不會講,我會跟他客氣,很好,你有這樣殊勝因緣很難得;他說我們關系不一樣,我決定不能害你。我才曉得,原來住茅蓬、閉關還要這麼樣的資格!可是我們聽人家一剃頭就閉關去,他一剃頭他是再來人,他已經成了佛。由此可知,我們肉眼凡夫看不出來,也許他已經成佛,已經證得理一心不亂,我們不敢講。這是講機緣沒有成熟,教化衆生機緣沒成熟的時候,這是閉關的。所以李老師給我說「古人趙州八十猶行腳」,這禅宗裏頭著名公案,八十歲他還要到外頭去參學。李老師就說,難道趙州和尚不想找個地方休息、自在,去享享清福,還一天到晚到處去跑,到處去參訪,難道趙州不如我們嗎?剛才跟諸位說,根本智得到之後有資格參學,智慧圓滿才有資格住山閉關。李老師說了一句話,他說如果你這一出家就去住茅蓬去,趙州和尚替你提草鞋的資格都不夠。說得我滿面通紅,從此以後再不敢打妄想,我去閉關住茅蓬這個念頭打斷了。

  以後我讀《蓮池大師全集》,他老人家「竹窗隨筆」裏面就有二、叁段,寫閉關住山的事情,跟李老師所講的一樣的,我這才相信。以後讀《華嚴》自己恍然大悟,曉得參學要具備什麼資格,這樣我們才對於古人的教學,佩服到五體投地。所以古人的教學,學生根本智沒有現前,不能離開老師一步,爲什麼?你不能獨立,你知見不正。你能夠在一切境界裏頭不動心,不隨境界轉,這個時候有資格離開老師,老師叫你去參學。所以你的根本智現前,就是定慧成就,此地所講的標准你已經得定,已經開了慧,老師絕不會多留你一天;老師如果多留你一天,老師對不起你。爲什麼?你已經具足參學的資格,你應當到所謂說遍參天下之士,使你自己定慧圓滿。如果老師再把你留著身邊,障礙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那老師對不起人。沒有這個功夫你要出去,老師如果讓你出去,老師也對不起你,爲什麼?你沒有能力,出去那是你自毀前途。所以老師教學生那真是苦心,善知識很難遇得到!可是今天我們真正做…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