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大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衆一萬人俱。皆得阿羅漢道。其名曰舍利弗。大目犍連。須菩提。如是衆等阿羅漢。」
如是者,信順之詞。謂佛如是而說也。我聞者,聞受之詞,系阿難之語。佛于雙林取滅時,阿難哀哭不已。阿樓馱使阿難問佛四事,一、佛滅後,比丘以何爲師?二、諸比丘依何而住?叁、惡性比丘,雲何對治?四、結集經時,經首安置何字?佛即回答,一切經首,均置「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些人說是經」。
一時,是佛說經之時。
佛是說經之主。
在王舍大城。梵語羅閱祇伽羅,譯爲王舍城。在中印度摩伽陀國。頻婆娑羅王,自上茅城遷居于此。有雲王以火災遷居于此,故名王舍城。有雲此城昔爲千王所居,故名王舍城。不知何說爲是。
耆阇崛山,即靈鹫山。有雲山多鹫鳥,且多仙人,故名靈鹫。有雲山頭似鹫鳥,故名靈鹫。王舍城周圍有五山,第一座山即耆阇崛山。
與大比丘衆一萬人俱。出家受具足戒之男衆曰比丘,女衆曰比丘尼。比丘有叁義,即一、乞士:乞食以養色身,乞法以養慧命。乞食者,清淨自活也。乞法者,終出叁界也。二、怖魔:比丘出家受具,魔生恐怖。叁、破惡:比丘破身口七惡。
此等比丘皆系大比丘。大者叁義,謂大、多、勝。大者,言此等比丘德臘俱尊,于聲聞有學中,位極最尊。意即四果聖人也。多者,謂此等比丘,博通內外經典識解多也。勝者,謂此等比丘知見殊勝,勝過九十六種外道。
比丘衆。衆者僧衆也。叁人以下不爲衆,四人以上,十人二十人,乃至百千人,皆名僧衆。如是僧衆,有一萬人在一起。
皆得阿羅漢道。阿羅漢即四果聖人。阿羅漢含叁義,一、應供,二、殺賊,叁、無生。比丘修乞士因,得應供果。修破惡因,得殺賊果。修怖魔因,得無生果。因爲魔名殺者,傷人慧命也。既經怖魔,故入無生。
其名曰舍利弗,智慧第一。大目犍連,神通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
如是等衆阿羅漢。表非僅此叁數人,不過舉此叁人爲代表而已,實有一萬人俱也。
「複有菩薩摩诃薩二千人俱。其名曰解脫菩薩。心王菩薩。無住菩薩。如是等菩薩。」
菩提薩埵,簡稱爲菩薩。凡修菩提道之衆生,名爲菩薩。菩提譯爲覺,亦曰大道心。薩埵譯爲有情,亦曰衆生。故菩薩即爲覺有情,或大道心衆生。覺有情有兩重意義,即自己既經覺悟,且能覺悟其他的有情。此與二乘人不同,二乘人只證自覺,不起覺他之化德。菩薩者,自覺複能覺他。
自覺爲智,覺他爲悲。智者究竟佛道,悲者普度一切衆生。菩薩以悲導智,雖入無生而不取涅槃,雖普度一切而不失大智。菩薩以智導悲,雖入生死而不染生死,雖常證涅槃而不失大悲。此之謂菩薩也。
菩薩摩诃薩,摩诃薩譯爲大,即大菩薩。有雲指地上菩薩言。《大般若經》四十七雲:「菩薩摩诃薩,于大有情衆中,定當爲上首,故複名摩诃薩。」
如是大菩薩,二千人俱。其名曰解脫菩薩,心王菩薩,無住菩薩。
「複有長者八萬人俱。其名曰梵行長者。大梵行長者。樹提長者。如是等長者。」
長者,有財有德。長者十德,一、貴姓,謂勳戚尊貴。二、位高,謂位居卿相。叁、大富,寶貨豐饒。四、威猛,謂威嚴厚重,人所敬畏。五、智深,謂智慮深遠。六、年耆,謂年高望重。七、行淨,謂持心律己,廉公潔白。八、禮備,謂威儀庠序,爲世式瞻。九、上歎,謂才德兼備,言行可則,上所歎服。十、下歸,謂謙寬溫慈,下所歸向。
如是等長者,八萬人俱,爲首者有:梵行長者、大梵行長者、樹提長者等。
「複有天龍夜叉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六十萬億。」
此是八部鬼神。佛垂教化,八部蒙益,故皆來翊衛受教。
天,以大梵帝釋爲首。以大梵爲大千世界主,帝釋爲叁十叁天主。梵表色界天,釋表欲界天。
龍,神靈之物,能護佛法。
夜叉,譯爲勇健,亦名暴惡。有在地、在虛空、在天叁種。
幹闼婆,譯爲香陰,香陰者,香身也。唯以香資身,故曰香陰。是帝釋天主樂神。
阿修羅,譯爲非天、無端、無酒。
迦樓羅,即金翅鳥神。兩翅相去,叁百叁十六萬裏。以龍爲食。
緊那羅,似人而頭有角,亦爲帝釋天之樂神。
摩睺羅伽,即大蟒神也。
人非人等,人即世人也。非人者,天龍八部,皆系非人。如是等衆,有六十萬億。
「爾時尊者大衆圍繞。爲諸大衆說大乘經。名一味真實無相無生決定實際本覺利行。若聞是經。乃至受持一四句偈。是人則爲入佛智地。能以方便教化衆生。爲一切衆生作大知識。佛說此經已。結加(跏)趺坐。即入金剛叁昧。身心不動。」
「尊者」余經譯爲世尊,即稱佛也。爾時世尊大衆圍繞,宣說大乘經,名一味真實無相無生決定實際本覺利行。
試觀佛說此經名字,即金剛叁昧之內容也。本覺者本覺性地也,利行者化他益衆也。其余于解釋《金剛叁昧經》時,均有解釋,故此時不須作解。
因爲所說之經,一乘一味,究竟了義,至極圓融。故聞是經者,乃至受持一四句偈,是人則爲入佛智地。佛智地者,即無上菩提也。聞是受持證明不僅聽聞,而複受持也。
入佛智地,乃自利也。能以方便教化衆生,乃利他德。若人聞是經,乃至受持四句偈,便能自利利他。故曰爲一切衆生爲大知識。
佛說此大乘經已,即結跏趺坐,入金剛叁昧,身心不動。此即說明,佛所說一味真實無相無生決定實際本覺利行,即金剛叁昧也。觀《金剛叁昧經》,諸品當中,有〈無相法品〉,〈無生行品〉,〈本覺利品〉,〈入實際品〉,〈真性空品〉,〈如來藏品〉,〈總持品〉等,便可知之也。
「爾時衆中。有一比丘。名曰阿伽陀。從座而起。合掌跪。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慈滿足尊 智慧通無礙 廣度衆生故 說于一谛義
皆以一味道 終不以小乘 所說義味處 皆悉離不實
入佛諸智地 決定真實際 聞者皆出世 無有不解脫
無量諸菩薩 皆悉度衆生 爲衆廣深問 知法寂滅相
入于決定處 如來智方便 當爲入實說 隨順皆一乘
無有諸雜味 猶如一雨潤 衆草皆悉榮 隨其性各異
一味之法潤 普充于一切 如彼一雨潤 皆長菩提芽
入于金剛味 證法真實定 決定斷疑悔 一法之印成」
爾時阿伽陀比丘,合掌跪,重宣此「一味真實無相無生決定實際本覺利行」之經義。而說偈重頌,以文簡義赅的偈語,重宣其義也。雖未見佛所說,睹此偈亦可略明其義。
跪者,右膝著地,足指豎地。豎左膝,左足踏地,名爲左跪。如果左右兩膝,交互而跪,則名互跪。
大慈滿足尊,智慧通無礙,廣度衆生故,說于一谛義。
第一句總稱佛也。佛福慧兩足,故曰滿足尊。二叁兩句,別贊佛德。贊佛智慧,及度生功德無量也。一谛義者,實相一谛也。由此可知佛所說大乘經,旨在明實相一谛。
皆以一味道,終不以小乘,所說義味處,皆悉離不實。
一味道者,實相一味也。故曰皆悉離不實。
入佛諸智地,決定真實際,聞者皆出世,無有不解脫。
入佛諸智地,似應爲入「諸佛」智地。《法華經》雲,諸法實相,唯佛與佛究盡。今贊實相一谛,故應爲入諸佛智地。
實相究竟真實,故曰決定真實際。
生死爲世間,出世間則是入無相無生。諸法實相,無相無生,故聞此大乘經者,皆能出生死世間。出生死名爲解脫。《大般涅槃經》雲:「善男子!真解脫者,名曰遠離一切系縛。若真解脫離諸系縛,則無有生,亦無和合。」
大經又雲:「老者名爲變遷,死者身壞命終。如是等法,解脫中無,以無是事故,名爲解脫。」
故偈雲:聞者皆出世,無有不解脫。
無量諸菩薩,皆悉度衆生,爲衆廣深問,知法寂滅相。
此偈謂諸菩薩,爲度衆生故,廣深問于佛,寂滅實相法也。
入于決定處,如來智方便,當爲入實說,隨順皆一乘。
入于決定處者,深入究竟實相也。如來徹證實相以後,以方便智,爲衆生說叁乘法。佛說叁乘法者,開權也。開權之意,旨在顯實,故曰當爲入實說,隨順皆一乘。《法華》雲,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叁,即其意也。
無有諸雜味,猶如一雨潤,衆草皆悉榮,隨其性各異。
此言一切諸法,無非實相。猶一雨所潤,衆草普榮。《法華經》〈藥草喻品〉雲:「密雲彌布,遍覆叁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
一味之法潤,普充于一切,如彼一雨潤,皆長菩提芽。
此是以法合譬。
入于金剛味,證法真實定,決定斷疑悔,一法之印成。
金剛味者,金剛叁昧也。入此金剛叁昧,即是親證諸法真實之定。能決定斷一切疑悔。不信曰疑,既信生退曰悔。如此斷疑生信,皆由實相一法之所印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