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經題
「金剛叁昧」
此經以法立題。金剛叁昧者,亦名金剛定,系無上寶覺。金剛叁昧,能破一切煩惱,不被一切煩惱所破。于一切法,得大自在。譬如金剛,堅固不壞,而能壞一切。菩薩得此智慧,能破一切無明,不被一切沮壞,故名金剛叁昧。
《大般涅槃經》雲,首楞嚴叁昧者,有五種名。一、首楞嚴叁昧,二、般若波羅蜜,叁、金剛叁昧,四、獅子吼叁昧,五、佛性。
是知金剛叁昧者,即首楞嚴叁昧,般若波羅蜜,獅子吼叁昧,即是佛性。
准義應知,金剛叁昧者,即第一義空,即實相,即中道。因爲佛于經中說,聲聞緣覺,不得第一義空。不得第一義空故,不行中道。無中道故,不見佛性。又說諸法實相,唯有佛與佛究盡。
金剛叁昧者,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爲佛于經中說,佛性者,即是一切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中道種子。
金剛叁昧者,即觀十二因緣智慧。因爲佛于經中說,觀十二因緣智慧,即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種子。不過《大般涅槃經》雲,觀十二因緣智有四種:一者下,二者中,叁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聲聞道。中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緣覺道。上智觀者,見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觀者,見了了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知觀十二因緣智慧者,指上上智言也。
「經」
梵語修多羅,譯爲契經。言上契佛理,下契生機也。正譯應爲「綖」,取其以理貫文義。梵語修多羅有總別二稱。總稱者,即叁藏中修多羅藏。此即經律論中之經藏。別稱者,即十二部經中之長行文。此處所謂之「經」,即總稱義。
此經不知何人所譯,僅知出于北涼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