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解說----叁谛
叁谛實是二谛,叁谛二谛實是一谛。佛以方便,于一谛說二谛叁谛,雖說二谛,不乖叁谛,雖說叁谛,不乖二谛。以于第一義谛中,一切法空故,一切法如故,一切法不二故。故仁王般若經二谛品雲:
【大王。菩薩摩诃薩于第一義中。常照二谛化衆生。佛及衆生一而無二。何以故。以衆生空故。得置菩提空。以菩提空故得置衆生空。以一切法空故空空。何以故。般若無相。二谛虛空般若空。從無明乃至薩婆若。無自相無他相故。五眼成就時見無所見。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乃至一切法亦不受。菩薩未成佛時以菩提爲煩惱。菩薩成佛時以煩惱爲菩提。何以故。于第一義而不二故。諸佛如來乃至一切法如故。】
佛于二谛品中複說叁谛,謂以叁谛攝一切法,空谛、色谛、心谛,一切法不出叁谛。是故應知,佛依二谛說法,不礙叁谛。雖有叁谛,不礙依二谛說法。
所以有叁谛來者,束第一義谛及世谛爲境。境是所知,心是能知故稱叁谛。由叁谛開出境智。所知例能知爲境智,能知例所知名智境。故有空谛色谛心谛也。 北齊慧文禅師,依中論四谛品「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文,悟叁谛妙理,與仁王般若要旨相合。慧文授南嶽慧思,慧思授天臺智者,成天臺叁觀。天臺叁觀者,空觀假觀中觀。
以叁谛二谛同是一谛故,所以叁谛圓融。叁谛圓融者同一無性之理也。空谛無性,不礙假谛。假谛非實而無性,不礙是空。于空假二谛立中谛,故中亦無性。 空無性不礙假中,假無性不礙空中,中無性不礙空假。故說空時,中假皆空。說假時,中空皆假。說中時,空假皆中。故說空一切空,說假一切假,說中一切中,是謂叁谛圓融。
「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法屬因緣所生,定無自性。若有自性,便不待因緣而有。法無自性,是無此法,故曰即是空。故諸法因緣有,因緣有便無自性,無自性故曰空。空即無自性,無自性即因緣有。故仁王般若雲「諸法因緣有,有無義如是。」
如果空有爲二,則有外空爲斷邊,空外有爲常邊,著于常斷二邊,不契中道。有與空皆無自性,則有無自性謂之空,空無自性謂之空空。龍樹菩薩雲,有空空者爲真空,無空空者爲邪空。此是叁谛中之空義。
「亦爲是假名」,諸法之有,乃因緣和合假有。假有則無實體,故是幻有。何以知之?諸法既是因緣和合而有,當是因緣未和合時無有法,因緣和合後方有法。
然未和合時無法,無法和合後變成有法,不合道理。例如米、水、火未和合時,米無飯,水無飯,火無飯。叁者無飯,和合而後變成飯,是不合道理的。故知因緣和合之法是假現,法既是假,因假立名,故皆是假名。此是叁谛中之假義。
「亦是中道義」,離有離空是名中道。此有二種中道,約世俗谛言,對凡故說有,對聖故說空。對凡說有是實,對聖說空亦是實。約第一義谛言,據理實非有亦非空。故仁王般若雲「法性本無性,第一義空如。」
所以亦有亦空,爲世谛中道,非有非空,爲第一義谛中道。二谛融通,中道方顯。既然中道之理如是,雲何能契會呢?無所住而生其心,便得契會。所以天臺雲,離邊不住中,便契中道。此是叁谛中之中義。
第一義谛中道,生佛實智,佛以實智自覺圓滿。世谛中道,生佛權智,佛以權智覺他圓滿。諸佛實智具無量智慧,諸佛權智成無量功德。衆生學佛,仰佛實智,乃諸惡莫作,仰佛權智,乃衆善奉行。于衆生邊言,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亦叁谛義也。
例如生是一邊,滅是一邊,衆生自無始劫來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不斷無盡無止。假設生與死爲二,則生與死各不相關,勢必生者常生,死者常死。若如此者,雲何生死不斷?故知生死爲二不如道理。假設生與死爲一,若生死爲一,當是生時即是死時,死時即是生時,無二無別。既然無二無別,雲何可說生死不斷?
既雲生死不斷,則其不斷具有二種特性,第一不斷則不生不死。第二有不斷方有生死。若無不斷,將是無生亦無死。以不斷居其中,方能生生死死。但既雲不斷,自是不生亦不死。正以其不生,故能生生。正以其不死,故能死死。此所以有中谛之建立也。
是故中須有二種特性,一不生不死,如果生便是生邊,不得謂中。如果死便是死邊,亦不得謂中。故中必須不生不死。二能生生能死死,如果不能生生,是與生無關,所以不得謂中。如果不能死死,是與死無關,亦不得謂中。所以中必須能生生死死。
不生不死是第一義谛中,即隨緣無性也。能生生死死,是世谛中,即無性能隨緣也。故有叁谛之義。
叁谛之理,已盡于二谛之中,故不多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