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義理的探究 分別解說 二谛

  分別解說|二谛

    

  

  《淨名》雲:「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一切衆導師,無不由是出。」

  

  智度者,般若也,智慧也。方便亦名漚和,乃方便勝智,亦稱權智。導師者佛也,佛爲人天導師,導衆生出生死苦海,登涅槃彼岸。叁世諸佛及諸佛無上菩提,皆從般若出。雖雲智度方便二者,而皆歸般若。經雲,無方便者,是不知般若也。故知般若者,必有方便,若無方便,不成般若。

  

  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叁雲:「諸菩薩摩诃薩應以無住而爲方便,安住般若波羅蜜多,所住能住不可得故。」

  

  般若爲實智,方便乃方便智。般若方便,名實方便智;方便般若,名方便實智。方便實智,萬用一體,體本不二;實方便智,由體起用,應化萬方。故只有方便而無般若,猶用之無體;只有般若而無方便,猶體之不能起用。故般若不借方便,則無以成就功德。換句話說,般若不借方便,則無以度化衆生。

  

  般若是無分別智,方便是差別智。分別而無分別,無分別而分別。諸法實相,故分別而無分別;實相諸法,故無分別而分別。以諸法者分別也,實相者無分別也。

  

  在心曰智,在法曰谛。約智言,則曰實智權智;約法言,則曰第一義谛世谛。了第一義谛,則生實智;了世谛,則生方便智。了世谛第一義谛,則生方便實智;了第一義谛世谛,則生實方便智。

  

  般若經說一切法空、無相、無二、無性、無生、無所有、不可得,乃約第一義谛說;般若經說一切法如幻、假有,乃約世谛說。

  

  世谛又名俗谛,第一義谛又名真谛。世谛者,爲順世俗之見而說有;第一義谛者,爲順聖者而說空。約此而論,說有爲世谛,說空爲第一義谛。然法非有無,寄有無以明法,皆方便也。

  

  例如虛空,虛空無分別,不可謂有亦不可謂無。若謂虛空是有,請問何處是虛空?若謂虛空是無,請問何處不是虛空?若謂虛空是有,虛空卻是無形無相;若謂虛空是無,虛空卻是橫遍豎窮。無形無相,焉得謂有?橫遍豎窮,焉得謂無?故法非有無,寄有無以明法而已。是知說有非是定有,說無非是定無。說有在明非有,說無在明不無,智者知之,于是得二谛。凡愚聞有執爲定有,聞無執爲定無,于是失二谛。例如虛空本無分別,雖無分別,卻是十方無邊虛空曆然。雖有十方虛空,卻空原是一。一即無量,無量即一。

  

  然則說有說無,皆隨情而說。隨凡情說有,隨聖情說無,說有說無皆是方便。既是方便,則知于凡說有、于聖說空,皆是世谛;非有非空,方是第一義谛。

  

  非有則離有一句;非空則離空一句;既離有離空,當離亦有亦空;有即非空,空即非有,離有離空,當即離非空非有。故離有、離空、離亦有亦空、離非有非空,離四句一法不立,爲第一義谛。

  

  離有即是空;離空即是有;離亦有即是非有,離亦空即是非空;離非有即是亦有,離非空即是亦空。故離四句就是即四句,一法不舍。一法不立,一法不舍是爲第一義谛。

  

  如此說來,一法不立一法不舍即一實谛。于凡說有,于聖說空,皆是方便,皆是世谛。爲方便故,于一實谛作二谛說。

  

  故《大般若經》卷第四百六十二雲,說一切法者,是依世俗言說假立,不依勝義說。若依勝義,無如是等分別。

  

  空者約性而說,有者約假名相而說。進一步言,性則非空非有,相故現空現有。以空有故,乃名世谛。

  

  性不自見,因相而見性;相不自有,以性而有相。猶理不自明,因事而明理;事不自立,由理而立事。是以性無相則不現,相無性則不立,二者互爲表裏。

  

  猶如大海起波,水性不可見,因波而見;波相不自立,因水而立。波即是水,水即是波;波外無水,水外無波。波浪翻騰,無非一水;波澄浪靜,依然是水。波浪澄沸,水性不動;然不動之水性,即是澄沸之波浪。水因波現,無動而動;波因水立,動而無動。

  

  性相亦複如是。性因相現,無分別而分別;相因性立,分別而無分別。分別而無分別,是佛法身;無分別而分別,成佛報化身。故叁世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皆從此法出。

  

  我們說過,空是約性而說,有是約相而說。由性相故,分別說二谛。其實二谛即歸一谛。何以故?性相一如故。佛爲度衆生方便故,以一實谛分別說二。明乎此者,得二谛;不明乎此者,執空執有、執性執相,皆失二谛。

  

  故《大般若經》卷第八十五佛謂須菩提言:「具壽善現!智慧甚深,不壞假名,而說法性。」

  

  一切凡夫只知取相,不取有相,即取空相。取有相固然是有,取空相時,空還是有。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夫即以有法,虛妄落入生死。

  

  一切諸法,無非因緣而生。既然法屬因緣,便無自性,謂之性空。例如人是細胞因緣所成,若實有人,應該離開細胞還有人在。事實不然,無細胞則無人矣。

  

  再如家庭是父母兄弟因緣所成,當知家庭性空。若實有家庭,應離開父母兄弟,還有家庭。

  

  再如國家是土地、人民、主權因緣所成,當知國家性空。若國家實有者,應無土地、人民、主權,還有國家。

  

  一切法皆如此,皆是因緣所生。或者有人說,微塵是最小的本體,當非因緣所生。其實小至微塵,亦不外緣起。微塵若存在,必有十方分,即上方下方、東南西北方,及四維方。若無十方分,即說明微塵不存在。若有十方分,即是十方緣起。

  

  所以人是細胞緣起所幻現,家庭是父母兄弟緣起所幻現,國家是土地、人民、主權緣起所幻現。一切萬法,小自微塵,大至世界,一皆十方緣起所幻現。既是幻現,當無自性,故是性空。

  

  無性方能任緣,任緣而現萬法。萬法任緣而無自性,即是性空。所以緣起即是性空,性空即是緣起。非是緣起外另有性空,性空外另有緣起。智者見一切緣起諸法,便知是性空,不假方便,亦無漸次。

  

  故《心經》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非色外空,亦非滅色空。

  

  故知一切法無非緣起,一切法無非幻有,一切法無非性空,一切法無非寂滅,此是般若義理。是知不見一切法,即見般若波羅蜜;不住一切法,即住般若波羅蜜;不念一切法,即念般若波羅蜜;不得一切法,即得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一切法性空不可得故,一切法如幻不可得故。諸法性空不可得是第一義谛,諸法如幻不可得是世谛。世谛者,真如隨緣起萬法;第一義谛者,萬法無性是真如。是之謂二谛融通。

  

  《成唯識論》之遍依圓叁性,依他起性便是緣起,圓成實性便是無性。無性隨緣故說依他起,法不孤起因緣而起也。依他而起,起無自性,無性者圓成實也。以無性隨緣,能圓滿成就一切法自性故。

  

  依他起法是虛妄的,幻有的,非真實的。何以故?以隨緣無性故。圓成實雖爲真實,然其本身即爲無性,以無性故方名圓成實。何以故?因爲無性方能任緣,任緣方能圓滿成就一切法自性。

  

  至于遍計所執性,純是凡愚謬執。凡愚不知無性隨緣即依他起,依他無性即圓成實。竟謬執依他起法爲實有自性,于是落入遍計執。如果于依他起上離遍計執,當體無性即歸圓成實。

  

  故于叁性中,圓成實爲第一義谛,依他起爲世谛,遍計執則純屬凡愚謬執。圓成實本即無性,故不可得;依他起幻有虛妄,故不可得;遍計執無明謬執,故不可得。以不可得故,《入楞伽心玄義》、《成唯識論》等,複明叁無性。于遍計執上明相無性,于依他起上明生無性,于圓成實上明勝義無性。

  

  我覺得這是《成唯識論》真正的本旨。譬如第八識名種子識,種子是能生義,致果義。我們要問,種子致果以後,還成不成種?如果致果以後還成種,則應該致果以後再致果,致果以後再致果,致果無盡無止。好比一個衆生成佛以後再成佛,成佛以後再成佛,成佛無盡無止。又如稻種生稻以後再生稻,生稻以後再生稻。

  

  如果致果以後,便無種子。好比稻種成稻以後,稻種便爛掉了。如果種子致果以後便無種子,然則第八識焉得名爲種子識?

  

  所以不以二谛明其理,是說不通的。圓成實無性隨緣,便是依他起;依他起任緣無性,俨然圓成實。無性隨緣而有因果,隨緣無性複不失于體。此所謂無性能隨緣,隨緣不失性也。

  

  無性則無生滅,無性隨緣則無生滅而生滅;隨緣則是生滅,隨緣無性則生滅而無生滅。猶水無生滅,波有起伏。水以波現,則無生滅而生滅;波由水成,則生滅而無生滅。

  

  無性是無作法,因緣是作法。無性隨緣,無作而作,雖作而不失無作;隨緣無性,作而無作,雖無作而不失于作。第八識爲一切種者,作而無作,隨緣不失性也;無作而作,無性能隨緣也。故知一切法,不離二谛也。

  

  諸法是世谛,實相是第一義谛。諸法隨緣有,實相無相,以無定相故,所以隨緣能現一切相,故曰實相無相、無不相。無相湛然,即是諸相宛然;諸相宛然,即是無相湛然。猶水性湛然,不礙波相宛然;波相宛然,不礙水性湛然。

  

  諸法實相故,相即無相;實相諸法故,無相即相。相即無相,故不取于相;無相即相,故不取于無相。既無能取之我,複無所取之法。無能無所,亦「無」無能無所。何以故?以我法一如故,能所雙泯故。所謂理無一二,因一二以明理耳。

  

  是知一切法無非實相,實相外更無一法。見一切法即見實相,故曰觸目皆道。然實相不可見,以實相無相無分別故。若有見實相者,即是以實相見實相。然則雲何見實相?當知不見一切法,即見實相。不見一切相,即見實相。不見一切法有,不見一切法空,即見實相。不見一切法生,不見一切法滅,即見實相。不見一切法可得,不見一切法不可得,即見實相。(見一切法不可得者,仍是有所得見也。)不見一切法和合,不見一…

《般若義理的探究 分別解說 二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