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切法不和合,即見實相。
諸法實相,世谛即第一義谛;實相諸法,第一義谛即世谛。所以一切世出世間法,無非二谛。若入谛理,即入佛法。
欲入谛理,莫生有所得見。有所得見,皆遍計所執。離遍計執,悟依他起,便入圓成實。當知圓成實者,實相也。實相者,二谛也。二谛者,一切法也。一切法者,無非佛法也。
二谛有是因緣有,非定性有;二谛無是因緣無,非定性無。因緣有無是佛所說,定性有無是外道說。因爲定性有是常邊,定性無是斷邊,常斷二邊不契中道,故非是佛說。
我們說過,因緣所生法無有自性,無自性有不得謂有,無自性無不得謂無。故因緣有,是無有之有,有表不有;因緣無,是非無之無,無表不無。無有之有,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謂之妙有;不無之無,無而非無,非無而無,謂之真空。故二谛者,真空妙有,妙有真空。
真空即是妙有,妙有即是真空,故二谛之有是不思議有,空是不思議空。不思議則無名,無名是第一義谛,有名是世谛。進一步言,無名是一實谛,有名是二谛。說名者,用顯無名,無名之理,不以名則不顯故。所謂道非有無,寄有無以顯道耳。
若人不知此義,反執名相爲實有,便落遍計執,失乎佛道。佛斥如是之人,如狗逐塊。所以佛自言,說法四十九年,沒說一字。是知因緣空有,即非空有之空有。既知非空有之空有,即悟空有即非空有也。
所以吉藏大師雲,無有可有,無無可無。由無故有,由有故無。有不自有,無不自無,有無相依而立,相待而成。有無既然相依而立、相待而成,定知有無二法不存在。假設有無二法相待而存在,不出叁種情形:一「有」先存在,二「無」先存在,叁「有」與「無」同時存在。
假設「有」先存在,必是當「有」存在時,必然無「無」。無無便不成相待,不成相待雲何有有?
假設「無」先存在,當有「無」時,必然無「有」,無有亦不成相待,不成相待雲何有無?
假設「有」與「無」同時存在,有與無既已同時存在,何必相待而有?
故經雲相待之法,假而非實也。
依他起性虛妄,亦複如是。若悟依他起虛妄,便入圓成實;若迷依他起爲實有,便歸遍計執。故于二谛中雖然說有說無,然有是因緣有,無是因緣無,斯爲佛道。定性有無者,非佛道也。
《中論》〈四谛品〉雲:「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
如來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欲度一切衆生皆成佛。欲度一切衆生出生死故,于是說世谛;欲令一切衆生皆成佛道故,于是明第一義谛。所以佛說世谛是方便,旨在令衆生入第一義谛。不依世谛,則不入第一義谛。不入第一義谛,則不能成就無上佛道。
凡夫外道二乘,皆因不了二谛故,于佛道中不得究竟。凡夫以苦集二谛,不出生死,是不了世谛;以不知修道證滅故,不得涅槃,是不了第一義谛。所以凡夫不知世谛故,不能離苦;不了第一義谛故,不能得樂。以不悟二谛故,永處六道,不能轉凡成聖。
佛依二谛說法。于凡說有是因緣有,因緣有是實,苦集二谛不虛;于聖說無是因緣無,因緣無是實,滅道二谛不虛。外道則不然,外道說有是定性有,說無是定性無。定性有落常邊,定性無落斷邊。落常落斷不契中道,所以說有是錯,說無還是錯。當知外道說法不依二谛,所說皆不真實。
聲聞人雖知四谛,但亦不了二谛,故《法華經》雲,二乘人于五百由旬險道中,但過叁百由旬,止住化城。因爲二乘人不了世谛,不起化道不度衆生;不了第一義谛,不求無上菩提究竟涅槃。于《大般涅槃經》中佛言:「我往一時在耆阇崛山,與彌勒菩薩共論世谛,舍利弗等五百聲聞于是事中都不識知。何況出世第一義谛?」是知二乘人,亦不了二谛。
我們說過,佛說世谛,爲令衆生入第一義谛,入第一義谛,則能究竟佛道。雖然舍利弗須菩提,亦爲菩薩演說般若,但仍不信聲聞人作佛,故雖說般若,仍不了二谛。直至法華會上蒙佛授記,方信自己作佛。
佛依二谛說法,說一切法不可得。外道不識二谛,說一切法皆有所得。
何故佛依二谛說法,說一切法不可得?因爲第一義谛即世谛,故空即有;世谛即第一義谛,故有即空。空即有故空法不可得,有即空故有法不可得。所以依二谛說法,說一切法不可得。
何故外道不識二谛,說一切法有所得?以外道不識二谛,不知有是因緣有,竟謂有是定性有,有有可得。不知空是因緣空,竟謂空是定性空,有空可得。執有所得有,于是起常見;執有所得空,于是起斷見。以常斷二見故,起六十二種邪見。
吉藏大師作《二谛義》,立「教二谛」及「于二谛」。何謂教二谛?《二谛義》雲,教二谛者,有不住有,有表不有;無不住無,無表不無。此則有無二,表非有非無不二。不二二,是理教;二不二,是教理。
換句話說,理內是「教二谛」。所謂理內者,事不礙理,理不礙事也。
有是事,不有爲理。有表不有,事以表理也,故曰有不住有。如果住有,則是定性有,定性有則落常邊。落常邊便非佛教衆生之本懷。
無表不無,無是理,不無是事。無表不無者,理以事顯,故曰無不住無。如果住無,則是定性無,定性無則是斷滅空。斷滅空則失佛教衆生之本懷。
有無雖二,但有是因緣有,無是因緣無。因緣有則非有,因緣無則非無。故有無雖二,用表非有非無不二。
不二是理,二是教。所以不二而二,是理之教;二而不二,是教之理。教以明理,理以立教,教全是理,理全是教,此謂「教二谛」。
何謂「于二谛」?于二谛者隨情假立也。《二谛義》雲,有于凡夫爲實,名俗谛;空于聖爲實,名第一義谛。
故知「于二谛」者,于凡說有,于聖說空也。因「于」字,立于二谛名。雲何于凡說有爲實?斷集自然離苦故。雲何于聖說空爲實?修道自然證滅故。斷集離苦名爲俗谛,修道證滅名第一義谛。
然若會有是因緣有,有而非有,則無苦集二谛。若會空是因緣空,空而不空,則無滅道二谛。故大乘經雲,無苦集滅道。
既然如此,是知「于二谛」若落定性有、定性空,則失二谛。若知因緣有、因緣空,則得二谛。故外道迷因緣爲定性,佛道知定性是因緣。所謂失之毫厘,差之千裏。法本不二無內無外,凡情妄生二見,見有內外也。
所以若有方便悟因緣,則「于二谛」便是「教二谛」。若無方便不識因緣,便離「教二谛」成爲「于二谛」。教二谛有名有實,說有是實,說空亦是實,以是實故,能利有情。故佛說有說空皆實,故名曰谛。外道雖然亦說有說空,但不能表道,說有亦錯,說空亦錯,不能利益有情,故不名谛。
所以《十二門論》雲,若人知二谛,則得自利、利他、共利。以二谛是入道之基,故能自利、利他、共利。若人不知二谛,凡有言說,皆成戲論。
于法曰谛,于心曰智,知二谛者能發于智。了世谛能發方便智,了第一義谛能發實智。發實智能自覺自利,發方便智則能覺人利他。然于世谛第一義谛,偏執一端,則失其利。
若于世谛了即第一義谛,發方便實智,以方便實智,方名自利。于第一義了即世谛,發實方便智,以實方便智,方名利他。二谛融通,是具了二谛具發二智,方稱共利也。
若人于世谛不了即第一義谛,便執著世間起見生愛。以愛見故,不出叁界生死。若人于第一義谛不了即世谛,便偏空滯寂,沈無漏入涅槃。故若了世谛即第一義谛,便離凡夫位。若了第一義谛即世谛,便離二乘地。所以具了二谛,便可離二邊契入中道。是以吉藏大師雲,不知二谛者,不知《中論》。
是知二谛相即。世谛是事相,第一義谛是理性,理外無事,事外無理,理全是事,事全是理,故二谛相即。《心經》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二谛相即義。
無性爲第一義谛,隨緣爲世谛。然世谛緣起幻有,幻有非實,是亦無性。第一義谛無性,故一理空寂不礙萬法繁興;世谛無性,故萬法繁興不礙一理空寂。智者見法相即知理空寂,體空寂即會法繁興。有無性不礙空,空無性不礙有,是故居有而常空,居空而常有。空有一際,平等如如。
生死無性,當體即是無生;無生隨緣,便現生死。生死幻現是假,若知其假,便證無生。非是生死外另有無生,當知生死無性即是無生;非無生外另有生死,當知無生隨緣便現生死。雖現生死而非有,雖入無生而非無。
大聖證之,以清淨妙法身,現圓滿報身及千百億化身。雖現報身,實是報法身;雖現化身,實是化法身。縱然凡夫不覺,卻亦是常法身常六道,常六道常法身。落凡時法身未減,證聖時法身未增。是知以無性故,二谛相即也。
二谛相即,便是空即無量,無量即空。第一義谛是畢竟空,世谛是無量法界。既曰無量,莫作有量會。有人認爲無量便是很多,當知多還是有量。故無量非是有也,無量者即是空。空非斷滅,當知空即無量。如是則空是有之空,全有成空,故空非斷滅;有是空之有,全空成有,故有非定性。
是故一生萬法,萬法歸一。猶一水成萬波,萬波歸一水。故空即無量,無量即空,是二谛相即。空于佛智曰正,無量于佛智曰遍知。二谛相即者,佛正遍知也。
再者二谛相即者,二谛相成也。第一義谛即世谛,是第一義谛成世谛也。世谛以第一義谛而成,第一義谛外別無世谛。全世谛,全由第一義谛所成。全世谛,即全第一義谛。分分世谛,皆由第一義谛所成。第一義谛成世谛,無欠無余。
若知第一義谛即世谛,則知俨然便是世谛即第一義谛。世谛即第一義谛,則世谛成第一義谛。第一義谛由世谛而成,則世谛外別無第一義谛。如是則全第一義谛,無非由世谛所成。全第一義谛,即全世谛。分分第一義谛,皆由世谛所成,無欠無余。
何以故?良以第一義谛隨緣便成世谛,世谛無性便成第一義谛。第一義谛爲體,世谛爲用。由體起用,用不離體。是故二谛相即,便是二谛相成。
同時二谛相即,便是二谛相奪。第一義谛即世谛,則第一義谛全是世谛,既然第一義谛全是世谛,即是世谛奪第一義谛。
世谛即第一義谛,則世谛全是第一義谛。既然世谛全是第一義谛,即是第一義谛奪世谛。故二谛相即,便是二谛相奪。
相奪即是相成,相成便是相奪,實是一理融貫。
第一義谛成世谛時,則世谛顯第一義谛隱。故第一義谛成世谛,世谛便奪第一義谛。世谛成第一義谛時,則第一義谛顯世谛隱。故世谛成第一義谛,第一義谛便奪世谛。
例如波全是水,水全是波,一理融貫。但是見波不見水時,則波顯水隱。波顯水隱,是水成波而波奪水。見水不見波時,則水顯波隱。水顯波隱,則波成水而水奪波。
故知相成便是相奪,無相奪則無相成;相奪即是相成,無相成便無相奪。相成相奪,便是二谛相即義。
《般若義理的探究 分別解說 二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