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义理的探究 分别解说 二谛▪P2

  ..续本文上一页切法不和合,即见实相。

  

  诸法实相,世谛即第一义谛;实相诸法,第一义谛即世谛。所以一切世出世间法,无非二谛。若入谛理,即入佛法。

  

  欲入谛理,莫生有所得见。有所得见,皆遍计所执。离遍计执,悟依他起,便入圆成实。当知圆成实者,实相也。实相者,二谛也。二谛者,一切法也。一切法者,无非佛法也。

  

  二谛有是因缘有,非定性有;二谛无是因缘无,非定性无。因缘有无是佛所说,定性有无是外道说。因为定性有是常边,定性无是断边,常断二边不契中道,故非是佛说。

  

  我们说过,因缘所生法无有自性,无自性有不得谓有,无自性无不得谓无。故因缘有,是无有之有,有表不有;因缘无,是非无之无,无表不无。无有之有,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谓之妙有;不无之无,无而非无,非无而无,谓之真空。故二谛者,真空妙有,妙有真空。

  

  真空即是妙有,妙有即是真空,故二谛之有是不思议有,空是不思议空。不思议则无名,无名是第一义谛,有名是世谛。进一步言,无名是一实谛,有名是二谛。说名者,用显无名,无名之理,不以名则不显故。所谓道非有无,寄有无以显道耳。

  

  若人不知此义,反执名相为实有,便落遍计执,失乎佛道。佛斥如是之人,如狗逐块。所以佛自言,说法四十九年,没说一字。是知因缘空有,即非空有之空有。既知非空有之空有,即悟空有即非空有也。

  

  所以吉藏大师云,无有可有,无无可无。由无故有,由有故无。有不自有,无不自无,有无相依而立,相待而成。有无既然相依而立、相待而成,定知有无二法不存在。假设有无二法相待而存在,不出三种情形:一「有」先存在,二「无」先存在,三「有」与「无」同时存在。

  

  假设「有」先存在,必是当「有」存在时,必然无「无」。无无便不成相待,不成相待云何有有?

  

  假设「无」先存在,当有「无」时,必然无「有」,无有亦不成相待,不成相待云何有无?

  

  假设「有」与「无」同时存在,有与无既已同时存在,何必相待而有?

  

  故经云相待之法,假而非实也。

  

  依他起性虚妄,亦复如是。若悟依他起虚妄,便入圆成实;若迷依他起为实有,便归遍计执。故于二谛中虽然说有说无,然有是因缘有,无是因缘无,斯为佛道。定性有无者,非佛道也。

  

  《中论》〈四谛品〉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度一切众生皆成佛。欲度一切众生出生死故,于是说世谛;欲令一切众生皆成佛道故,于是明第一义谛。所以佛说世谛是方便,旨在令众生入第一义谛。不依世谛,则不入第一义谛。不入第一义谛,则不能成就无上佛道。

  

  凡夫外道二乘,皆因不了二谛故,于佛道中不得究竟。凡夫以苦集二谛,不出生死,是不了世谛;以不知修道证灭故,不得涅槃,是不了第一义谛。所以凡夫不知世谛故,不能离苦;不了第一义谛故,不能得乐。以不悟二谛故,永处六道,不能转凡成圣。

  

  佛依二谛说法。于凡说有是因缘有,因缘有是实,苦集二谛不虚;于圣说无是因缘无,因缘无是实,灭道二谛不虚。外道则不然,外道说有是定性有,说无是定性无。定性有落常边,定性无落断边。落常落断不契中道,所以说有是错,说无还是错。当知外道说法不依二谛,所说皆不真实。

  

  声闻人虽知四谛,但亦不了二谛,故《法华经》云,二乘人于五百由旬险道中,但过三百由旬,止住化城。因为二乘人不了世谛,不起化道不度众生;不了第一义谛,不求无上菩提究竟涅槃。于《大般涅槃经》中佛言:「我往一时在耆阇崛山,与弥勒菩萨共论世谛,舍利弗等五百声闻于是事中都不识知。何况出世第一义谛?」是知二乘人,亦不了二谛。

  

  我们说过,佛说世谛,为令众生入第一义谛,入第一义谛,则能究竟佛道。虽然舍利弗须菩提,亦为菩萨演说般若,但仍不信声闻人作佛,故虽说般若,仍不了二谛。直至法华会上蒙佛授记,方信自己作佛。

  

  佛依二谛说法,说一切法不可得。外道不识二谛,说一切法皆有所得。

  

  何故佛依二谛说法,说一切法不可得?因为第一义谛即世谛,故空即有;世谛即第一义谛,故有即空。空即有故空法不可得,有即空故有法不可得。所以依二谛说法,说一切法不可得。

  

  何故外道不识二谛,说一切法有所得?以外道不识二谛,不知有是因缘有,竟谓有是定性有,有有可得。不知空是因缘空,竟谓空是定性空,有空可得。执有所得有,于是起常见;执有所得空,于是起断见。以常断二见故,起六十二种邪见。

  

  吉藏大师作《二谛义》,立「教二谛」及「于二谛」。何谓教二谛?《二谛义》云,教二谛者,有不住有,有表不有;无不住无,无表不无。此则有无二,表非有非无不二。不二二,是理教;二不二,是教理。

  

  换句话说,理内是「教二谛」。所谓理内者,事不碍理,理不碍事也。

  

  有是事,不有为理。有表不有,事以表理也,故曰有不住有。如果住有,则是定性有,定性有则落常边。落常边便非佛教众生之本怀。

  

  无表不无,无是理,不无是事。无表不无者,理以事显,故曰无不住无。如果住无,则是定性无,定性无则是断灭空。断灭空则失佛教众生之本怀。

  

  有无虽二,但有是因缘有,无是因缘无。因缘有则非有,因缘无则非无。故有无虽二,用表非有非无不二。

  

  不二是理,二是教。所以不二而二,是理之教;二而不二,是教之理。教以明理,理以立教,教全是理,理全是教,此谓「教二谛」。

  

  何谓「于二谛」?于二谛者随情假立也。《二谛义》云,有于凡夫为实,名俗谛;空于圣为实,名第一义谛。

  

  故知「于二谛」者,于凡说有,于圣说空也。因「于」字,立于二谛名。云何于凡说有为实?断集自然离苦故。云何于圣说空为实?修道自然证灭故。断集离苦名为俗谛,修道证灭名第一义谛。

  

  然若会有是因缘有,有而非有,则无苦集二谛。若会空是因缘空,空而不空,则无灭道二谛。故大乘经云,无苦集灭道。

  

  既然如此,是知「于二谛」若落定性有、定性空,则失二谛。若知因缘有、因缘空,则得二谛。故外道迷因缘为定性,佛道知定性是因缘。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法本不二无内无外,凡情妄生二见,见有内外也。

  

  所以若有方便悟因缘,则「于二谛」便是「教二谛」。若无方便不识因缘,便离「教二谛」成为「于二谛」。教二谛有名有实,说有是实,说空亦是实,以是实故,能利有情。故佛说有说空皆实,故名曰谛。外道虽然亦说有说空,但不能表道,说有亦错,说空亦错,不能利益有情,故不名谛。

  

  所以《十二门论》云,若人知二谛,则得自利、利他、共利。以二谛是入道之基,故能自利、利他、共利。若人不知二谛,凡有言说,皆成戏论。

  

  于法曰谛,于心曰智,知二谛者能发于智。了世谛能发方便智,了第一义谛能发实智。发实智能自觉自利,发方便智则能觉人利他。然于世谛第一义谛,偏执一端,则失其利。

  

  若于世谛了即第一义谛,发方便实智,以方便实智,方名自利。于第一义了即世谛,发实方便智,以实方便智,方名利他。二谛融通,是具了二谛具发二智,方称共利也。

  

  若人于世谛不了即第一义谛,便执着世间起见生爱。以爱见故,不出三界生死。若人于第一义谛不了即世谛,便偏空滞寂,沉无漏入涅槃。故若了世谛即第一义谛,便离凡夫位。若了第一义谛即世谛,便离二乘地。所以具了二谛,便可离二边契入中道。是以吉藏大师云,不知二谛者,不知《中论》。

  

  是知二谛相即。世谛是事相,第一义谛是理性,理外无事,事外无理,理全是事,事全是理,故二谛相即。《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二谛相即义。

  

  无性为第一义谛,随缘为世谛。然世谛缘起幻有,幻有非实,是亦无性。第一义谛无性,故一理空寂不碍万法繁兴;世谛无性,故万法繁兴不碍一理空寂。智者见法相即知理空寂,体空寂即会法繁兴。有无性不碍空,空无性不碍有,是故居有而常空,居空而常有。空有一际,平等如如。

  

  生死无性,当体即是无生;无生随缘,便现生死。生死幻现是假,若知其假,便证无生。非是生死外另有无生,当知生死无性即是无生;非无生外另有生死,当知无生随缘便现生死。虽现生死而非有,虽入无生而非无。

  

  大圣证之,以清净妙法身,现圆满报身及千百亿化身。虽现报身,实是报法身;虽现化身,实是化法身。纵然凡夫不觉,却亦是常法身常六道,常六道常法身。落凡时法身未减,证圣时法身未增。是知以无性故,二谛相即也。

  

  二谛相即,便是空即无量,无量即空。第一义谛是毕竟空,世谛是无量法界。既曰无量,莫作有量会。有人认为无量便是很多,当知多还是有量。故无量非是有也,无量者即是空。空非断灭,当知空即无量。如是则空是有之空,全有成空,故空非断灭;有是空之有,全空成有,故有非定性。

  

  是故一生万法,万法归一。犹一水成万波,万波归一水。故空即无量,无量即空,是二谛相即。空于佛智曰正,无量于佛智曰遍知。二谛相即者,佛正遍知也。

  

  再者二谛相即者,二谛相成也。第一义谛即世谛,是第一义谛成世谛也。世谛以第一义谛而成,第一义谛外别无世谛。全世谛,全由第一义谛所成。全世谛,即全第一义谛。分分世谛,皆由第一义谛所成。第一义谛成世谛,无欠无余。

  

  若知第一义谛即世谛,则知俨然便是世谛即第一义谛。世谛即第一义谛,则世谛成第一义谛。第一义谛由世谛而成,则世谛外别无第一义谛。如是则全第一义谛,无非由世谛所成。全第一义谛,即全世谛。分分第一义谛,皆由世谛所成,无欠无余。

  

  何以故?良以第一义谛随缘便成世谛,世谛无性便成第一义谛。第一义谛为体,世谛为用。由体起用,用不离体。是故二谛相即,便是二谛相成。

  

  同时二谛相即,便是二谛相夺。第一义谛即世谛,则第一义谛全是世谛,既然第一义谛全是世谛,即是世谛夺第一义谛。

  

  世谛即第一义谛,则世谛全是第一义谛。既然世谛全是第一义谛,即是第一义谛夺世谛。故二谛相即,便是二谛相夺。

  

  相夺即是相成,相成便是相夺,实是一理融贯。

  

  第一义谛成世谛时,则世谛显第一义谛隐。故第一义谛成世谛,世谛便夺第一义谛。世谛成第一义谛时,则第一义谛显世谛隐。故世谛成第一义谛,第一义谛便夺世谛。

  

  例如波全是水,水全是波,一理融贯。但是见波不见水时,则波显水隐。波显水隐,是水成波而波夺水。见水不见波时,则水显波隐。水显波隐,则波成水而水夺波。

  

  故知相成便是相夺,无相夺则无相成;相夺即是相成,无相成便无相夺。相成相夺,便是二谛相即义。

  

  

  

《般若义理的探究 分别解说 二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