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義理的探究 分別解說 四谛

  分別解說|四谛  

  

  世尊成道後,應梵王請,至鹿野苑爲五比丘說四谛法。叁轉十二*輪,示轉、勸轉、證轉。

  

  示轉者,此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至苦滅道。世尊先示四谛相,令五比丘知。

  

  勸轉者,勸五比丘如法修行。是苦谛應知,是苦集應斷,是苦滅應證,是苦滅道應修。至此世尊勸五比丘,知苦斷集,證滅修道。

  

  證轉者,是苦谛我知已,是苦集我斷已,是苦滅我證已,是苦滅道我修已。世尊以自身爲證,令五比丘深信力行。 

  

  當示轉時,憍陳如最初得道。證轉已,五比丘皆證阿羅漢。至此時叁寶具足,世尊佛寶也,四谛法寶也,五比丘僧寶也。天臺宗判爲鹿苑時,世尊說小教《阿含》等經。天臺五時教者,第一華嚴時,第二鹿苑時,第叁方等時,第四般若時,第五法華涅槃時。

  

  苦集滅道四谛法,旨在隨順衆生所欲,令衆生離苦得樂。斷集則離苦,修道證滅則得樂。如此真理,一切外道所不知。故四谛*輪,當時一切世間天魔梵所不能轉,世尊欲救世間,說此真理。

  

  若不通達四谛,則永遠輪轉五道,往來生死。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可以說皆是四谛之廣說。谛是谛實義,不是說四谛法爲實,《心經》雲無苦集滅道,四谛法焉得爲實?而是說造作集必有苦,修道必然證滅,此法谛實無虛也。

  

  四谛又名四聖谛,因系聖者所修,故名四聖谛。苦集二谛,系聖者所離所斷,滅道二谛,系聖者所證所修,故名聖谛。

  

  《分別聖谛經》雲:「雲何苦聖谛?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陰苦……雲何愛習苦習聖谛?謂衆生實有愛內六處,眼處、耳鼻舌身意處。于中若有愛、有膩、有染、有著者,是名爲習(集)……雲何愛滅苦滅聖谛?謂衆生實有愛內六處……彼若解脫,不染不著,斷舍吐盡,無欲滅止沒者,是名苦滅。諸賢,多聞聖弟子知我如是知此法,如是見,如是了,如是視,如是覺,是謂愛滅苦滅聖谛……雲何苦滅道聖谛?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有雲八苦爲苦,有雲叁界爲苦,有雲五陰爲苦;有雲煩惱業爲集;有雲涅槃爲滅;有雲對治爲道。今依《分別聖谛經》介紹如上。

  

  苦是逼惱相,集是出生相招感相,滅是寂滅相,道是出到相。苦集二谛是世間因果,聖者應離應斷;滅道二谛是出世間因果,聖者應證應修。

  

  佛爲度衆生故,乃有四谛法流布于世間。佛號稱大醫王,以佛知衆生病,佛知衆生病因,佛知衆生病對治,佛知衆生病已。知衆生病者,知苦也。知衆生病因者,知集也。知衆生病對治者,知道也。知衆生病已者,知滅也。

  

  經雲有苦、有谛、有實。何謂苦?直言其苦事名之謂苦。例如違境逼惱,令衆生不得自在,如生老病死等。何謂谛?于中因緣有無之法,不差不謬也。例如造作煩惱業則有苦果,斷集則不受苦果,修道則得道果,不差不謬,真實不虛。何謂實?以理窮之,苦集滅道皆因緣生法,其性本空,如《心經》言無苦集滅道,此是實也。故四谛之「谛」字,非言苦集滅道此法爲實也,而是說斷集則離苦,修道則證滅,真實不虛。

  

  故知苦集滅道所論者,乃是谛相,非是谛實。谛相者,因果不爽,因緣有無,不差不謬。谛實者,實性空寂,無性無生。無性隨緣,而有苦集滅道。苦集滅道無性,歸乎谛實。

  

  故谛實隨緣,即是谛相;谛相緣起無性,即是谛實。谛相者,世谛攝;谛實者,第一義谛攝。而世谛即第一義谛,第一義谛即一真法界。故勿謂四谛系小乘法,當知四谛出于二谛,二谛出于一實谛。一實谛則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

  

  有人說苦集是虛妄,滅道是真實。其實約情見講,苦集滅道四者,皆因緣法皆虛。如經雲,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即是戲論。如果廢見論法,四谛皆實,以破見不破法故。佛未出世時,亦有苦集滅道其法,唯衆生爲情見所障,不能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而已。佛出世後,方四谛顯然,聖者依之修行。

  

  大乘經中所說,與小乘之見不同。例如大乘經雲,知苦無生,是苦聖谛;知集無和合,是集聖谛;畢竟滅法中知無生滅,名滅聖谛;于一切法平等,以不二法得道,名道聖谛。我們可以知道,這是約谛實而論。

  

  有四谛智,知苦曰知苦智,斷集曰斷集智,證滅曰證滅智,修道曰修道智。依《勝鬘經》,四智漸至是聲聞智,非如來第一義智。四智漸至者,先知苦生苦谛智,次斷集生集谛智,次修道生道谛智,次證滅生滅谛智。四智漸至,不能斷無明住地,故非如來第一義智。

  

  如來第一義智,破無明斷一切煩惱藏究竟。換句話說,知苦無生,知集無和合,知畢竟滅,知一切法平等不二,方名第一義智。第一義智爲佛智,亦名金剛智,亦名不思議空智,能斷一切煩惱藏。

  

  大乘經中所說四智,即取此義。《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雲:「諸法不生是苦智,諸法平等是集智,諸法盡是滅智,諸法無爲是道智。」

  

  《大寶積經》雲:「由不生故,苦得清淨(苦智);不攀緣故,集得清淨(集智);由滅盡故,滅得清淨(滅智);由修習故,道得清淨(道智)。」

  

  《大般若經》說十智,有法智、類智、世俗智、他心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等。茲摘錄其四谛智介紹之。

  

  「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苦應不生,是爲苦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集應永斷,是爲集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滅應作證,是爲滅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道應修習,是爲道智。」

  

  最後我們談,總說名四谛,廣說名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實是四谛之廣論。

  

  十二因緣者,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其中無明、行、愛、取、有五支爲集谛,其余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等七支爲苦谛,此是生死流轉十二因緣。對治爲道谛,無明滅乃至生、老死滅,是爲滅谛,此是還滅十二因緣。

  

  所以十二因緣法中,將苦集二谛作流轉十二因緣論,將滅道二谛作還滅十二因緣論;並將苦谛作七支廣論,集谛作五支廣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