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之要旨在闡釋谛理
世尊成道後,應梵王請,至鹿野苑爲五比丘說四谛法。叁轉十二*輪,示轉、勸轉、證轉。
示轉者,此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至苦滅道。世尊先示四谛相,令五比丘知。
勸轉者,勸五比丘如法修行。是苦谛應知,是苦集應斷,是苦滅應證,是苦滅道應修。至此世尊勸五比丘,知苦斷集,證滅修道。
證轉者,是苦谛我知已,是苦集我斷已,是苦滅我證已,是苦滅道我修已。世尊以自身爲證,令五比丘深信力行。
真實不虛謂之谛,谛理者,真理也。見谛理者爲聖者,不知谛理者即凡夫,由此可知般若于佛法中之重要性了。而般若之精義,便是闡釋谛理。
谛理之說明,有多種分別。約事相方面說,有四谛;約理或約理事雙融而言,有二谛、叁谛、一谛。智者大師于《法華文句》中,又立無谛。四谛、二谛、叁谛、一谛、無谛,均見于般若經,茲分別介紹于下。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四:
「雲何知四聖谛。知苦聖谛時遠離二法。知苦谛不二不別。是名苦聖谛。集盡道亦如是。雲何知苦如。知苦聖谛即是如。如即是苦聖谛。集盡道亦如是。」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六:
「爲衆生說四聖谛苦集苦滅苦滅道開示分別。一切助道善法皆入四聖谛中。用是助道善法故分別有叁寶。何等叁。佛寶法寶僧寶。不信拒逆是叁寶故。不得離五道生死。」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用苦聖谛得度。用苦智得度。用集聖谛得度。用集智得度。用滅聖谛得度。用滅智得度。用道聖谛得度。用道智得度。」
「佛告須菩提。非苦聖谛得度。亦非苦智。乃至非道聖谛得度。亦非道智。須菩提。是四聖谛平等故我說即是涅槃。不以苦聖谛不以集滅道聖谛。亦不以苦智不以集滅道智得涅槃。」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四聖谛平等相。」
「須菩提。若無苦無苦智。無集無集智。無滅無滅智。無道無道智。是名四聖谛平等相。」
「複次須菩提。是四聖谛如。不異法相法性法住法位實際。有佛無佛法相常住爲不诳不失故。是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爲通達實谛故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爲通達實谛故。行般若波羅蜜如。通達實谛故不墮聲聞辟支佛地。直入菩薩位中。」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诃薩如實見諸法。見已得無所有法。得無所有法已見一切法空。四聖谛所攝四聖谛所不攝法皆空。若如是觀是時便入菩薩位中。是爲菩薩住性地中不從頂墮。用是頂墮故墮聲聞辟支佛地。是菩薩住性中能生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是菩薩住是初定地中分別一切諸法。通達四聖谛。知苦不生緣苦心。乃至知道不生緣道心。但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觀諸法如實相。」
「世尊。雲何觀諸法如實相。」
「佛言。觀諸法空。」
「世尊。何等空觀。」
「佛言。自相空。是菩薩用如是智慧觀一切法空。無法性可見。住是性中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以故。無性相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非諸佛所作非辟支佛所作。亦非阿羅漢所作亦非向道人所作。亦非得果人所作亦非菩薩所作。但衆生不知不見諸法如實相。以是事故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
是知佛說四聖谛,欲令衆生入于大乘。聲聞人不會,竟將大乘法解爲生滅四谛有邊四谛耳。
《佛母出生叁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九:
「苦集滅道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四聖谛法不可得故。」
可見四聖谛即般若波羅蜜多也。大乘人以不可得心,知四聖谛即般若波羅蜜多。小乘人以有所得心,見四聖谛是生滅法。
《大般若經》卷第四百七十二:
「具壽善現複白佛言。雲何菩薩摩诃薩能學如是叁解脫門。亦能學苦集滅道聖谛。」
「佛告善現。若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如實知苦是逼迫相。集是生起相。滅是寂靜相。道是出離相。自性本空遠離二法。是聖者谛苦等即真如。真如即苦等無二無別。唯真聖者能如實知。善現。是爲菩薩摩诃薩能學如是叁解脫門亦能學苦集滅道聖谛。」
《大般若經》說得更清楚,大乘人學四聖谛,如實知諸相自性本空。無相則無分別,是以遠離二法。如是則爲聖者谛實,苦集滅道等即是真如,真如即是苦集滅道等,無二無別。如此真實義,唯真聖者方能知之。小乘劣智不能知之,竟謂大乘非佛說。
其次再講二谛,二谛亦出于般若。二谛者,即第一義谛與世谛,亦名真谛俗谛。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二〈道樹品〉七十一:
「佛言。菩薩摩诃薩以世谛故。示衆生若有若無。非以第一義。」
「世尊。世谛第一義谛有異耶。」
「須菩提。世谛第一義谛無異也。何以故。世谛如。即是第一義谛如。以衆生不知不見是如故。菩薩摩诃薩以世谛示若有若無。」
「複次須菩提。衆生于五受陰中有著相故。不知無所有爲是衆生故示若有若無。令知清淨無所有。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诃薩應當作是行般若波羅蜜。」
「如」是不二不別,世谛如,即第一義谛如,是說二谛者不二不別。換句話說,二谛即是一谛,爲方便對衆生說故,方說有說無,說第一義谛與世谛。于經文則知,說五陰,是世谛,說五陰皆空,是第一義谛,此是爲衆生故,方說有說無。其實五陰有不可得,五陰空亦不可得。不可得爲一谛,爲對衆生說故,方便說五陰有五陰空。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五:
「舍利弗。菩薩摩诃薩住二谛中。爲衆生說法世谛第一義谛。」
「舍利弗。二谛中衆生雖不可得。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故。爲衆生說法。衆生聞是法今世吾我尚不可得。何況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及所用法。」
何故二谛中,衆生不可得?因爲第一義谛畢竟空,故衆生不可得;世谛如幻,故衆生不可得。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第叁:
「大王。凡有言說名爲世谛此非真實。若無世谛第一義谛則不可說。」
《天王般若》卷第一,複指出修道人若不知二谛,便不能如實修行。
「即剃須發出家修道。未見令見未得令得未證令證。聞說受持若世谛第一義谛。如實修行如法觀察。所謂正見正分別正精進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遠離喧雜不求名聞。供養恭敬身心精進常無休息。」
其次叁谛亦出于般若。學人不明二谛時,以叁谛方便,容易明了二谛。例如性空是第一義谛,緣起是世谛。緣起法無自性。何以故?若有自性,便不必待因緣起了。既待因緣而起,便無自性,故知緣起則無自性。性空法亦無自性。何以故?以性空故。
所以性空無自性不礙緣起,緣起無自性即是性空。于是二谛之理易明。所謂性空緣起無自性,此即所謂叁谛之理,亦即天臺宗之空假中。《仁王般若經》謂之空谛、色谛、心谛。
其實道理是一,方便故分爲二谛、叁谛、一谛、無谛罷了。茲將《仁王般若經》摘錄如下。
《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上雲:
「即不見一不見二。一二者第一義谛也。大王。若有若無者即世谛也。以叁谛攝一切法。空谛色谛心谛故。我說一切法不出叁谛。」
所謂空谛、色谛、心谛,即空假中也。
其次再談一谛、無谛。無谛即是一谛,如佛言諸法一相所謂無相。二谛、叁谛,即是方便說一谛。爲方便度衆生故,佛于一谛說二說叁。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二:
須菩提問佛言:
「世尊!世谛第一義谛有異耶?」
佛言:
「須菩提!世谛第一義谛無異也。何以故?世谛如,即第一義谛如。以衆生不知不見是如故,菩薩摩诃薩以世谛示若有若無。」
故知二谛者,原是一谛之方便說。故二谛、叁谛,只是一谛。
《涅槃經》卷第十叁雲,文殊白佛言,第一義中有世谛不?世谛之中有第一義不?如其有者,即是一谛。如其無者,將非如來虛妄說耶?佛答曰,世谛者,即第一義谛。有善方便故,隨順衆生說有二谛。
是故當知,第一義任緣,便是世谛;世谛無性,便是第一義。故實是一谛,方便說二谛也。
是知般若之要旨,在闡釋谛理。若入谛理,便入般若;若入般若,便入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