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無垢
不怒如地,不動如山;真人無垢,生死世絕。
——《法句經卷上羅漢品》
這偈子中的“真人”,能夠“不怒”、“不動”,也無生死之憂,乃跟中國道家所說的真人,不太一樣。道家的真人是修真得道之人,“得天地之道”者謂真人,長生不老、羽化登仙者稱爲真人,這是道家理想中的仙人,故關尹、老子、陶弘景、呂純陽等道家人物,均稱爲真人。此處佛經中所講的真人是指沒有煩惱,解脫自在,不受困擾,不爲人我、是非、得失、利害、成敗、好壞等所影響而生喜怒哀樂等情緒者;小乘的阿羅漢,大乘的佛,禅宗的大悟之人,能不貪生不畏死、不戀生死、不厭生死者,名爲真人。
世人最難處理和最難接受的是生死大事,面對生死存亡,很難不貪生怕死。但對于到達解脫程度的人而言,死亡和生存是同樣的,原因有二:
第一,從信仰而明了生與死只是一線之隔,從過去世的死亡,産生現在生的出生,有了現在的生命,必定會帶來最終的死亡。一個階段的生死現象,是無盡時間中的一個小點,死亡不代表什麼都沒有了,死後尚有另一生死的段落在等待。因此,死亡並不可怕,如果自知生平付出的比接受的多,來生的景況必定勝于今生。
第二,從修行的功夫來看,若能修到威脅利誘不動于心的程度,便能解脫生死。心緒不動不搖,如山如地那般穩定,不受煩惱的感染,即是無垢的真人。
佛的智慧告訴我們:肉體的生命,是由地、水、火、風的四大組成,一旦四大分散,人的身體便會破壞、消失。一切的是非得失,如雲如煙,如幻如化,有什麼好計較的?若能體會生命的真谛,也就能夠不爲生死問題而煩心了。
一般人當然不易做到,但也不妨學習如“地”的精神,念頭一轉,怒氣即消;也不妨學習如“山”的精神,念頭一轉,躁心便歇。縱然不能做到“生死世絕”的自在解脫,總也能面對生死、接受死亡的事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