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火宅清涼

  火宅清涼

  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

  ——《法華經卷二譬喻品》

  此偈是說,我們所處的環境,不論好壞,都像是火宅一般,充滿各種危險,實在恐怖可怕。但是衆生無智,沒有警覺,都活在醉生夢死當中。

  何謂“叁界”?根據人心的體驗、感受和認識,而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等叁種範疇。欲界是五欲或名爲七情六欲的層次,色界是禅定的層次,無色界是只有自我執著而已,沒有意識活動的深定層次。欲界耽戀于官能的享受和追求;色界執著于生命的貪戀及對自我價值的追求;無色界已沒有對于身心的貪戀和愛惜,心理活動已終止,但仍有潛在的自我中心,維系著對于“我”的執著。

  叁界都是水深火熱的環境。

  若以一般人的判斷,所謂眼不見爲淨,耳不聞爲淨,到了色界、無色界的程度,應該已是安樂的境界,怎麼說也是火宅?住于定中的人,人間的煩惱、自然的災害、社會的困擾,都不會影響到他,好像已得解脫。事實上凡有自我中心,出定之後,仍在欲界,依舊要接受人間環境的種種幹擾,依舊有水深火熱似的煩惱。故雲:“叁界無安,猶如火宅。”

  火宅是失火的房子,充滿了危險恐怖,但有幼兒、愚人及盲人,身陷火宅,卻不知失火的危險恐怖。因此在《法華經》中有一寓言,以火宅爲喻,是講一群貪玩的稚兒在失火的大宅院中,看見失火了還拍手大笑,看見小動物倉皇逃竄還當成好玩。可憐這些愚癡無知的孩子,站在父母或成年人的立場,要想辦法趕快把他們救出來。佛是衆生的大慈悲父,所以告訴一切衆生不要苦中作樂,趕快離開。

  其實,一切境界,出于心造,源于心受。心境煩惱,便處于火宅之中;心境清涼,便生于佛國淨土。環境隨心,沒有一定的安危,若是人心浮動,環境即混亂,便成叁界火宅;若是人心安定,環境即太平,便見世外桃源。因此,我在訪問名刹五臺山時,曾寫了這樣的兩句話:“凡夫以煩惱製造了苦樂無常的叁界火宅,聖者以慈悲建設了廣度衆生的清涼世界。”

  

✿ 继续阅读 ▪ 自我圓融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