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蓮華世界詩白話淺譯▪P8

  ..續本文上一頁總是我茅庵,日月常懸燈一龛。融盡千差無異趣,會教萬象作同參。

  穢邦由業應離棄,淨土唯心好荷擔。四字彌陀窮徹底,劫前華放古優昙。

  華開見佛第八

  阿彌陀佛之莊嚴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亦有八萬四千之妙好,一一好中有八萬四千光明。此每一個皆說有八萬四千者,大概是因爲佛在凡夫地之時,具有八萬四千的塵勞煩惱,而能于此八萬四千的塵勞當中皆能悟知親見其實相,正智與真如理體既然能夠契合,故能示現相好光明皆具有八萬四千也。修行人若是能夠了知自心即是佛,即能在塵勞當中一一皆見實相。

  佛經雲:“佛陀觀察一切衆生煩惱的心中,有如來身結跏趺坐,俨然不動,智慧德相圓滿具足。”天臺智者大師雲:諸佛之法身與我自己同一體性,觀佛之時心中所現之佛者,即是諸佛法身之體,此即是所謂的是心是佛也。而諸佛因爲我人之觀想而生起,即是所謂的是心作佛也。修行者應當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義,用一念智慧圓滿觀照,由于觀想而能見佛,觀想能夠純熟之後,就如同經典所雲:“無量壽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常常來到此修行者之處所。”《妙宗鈔》雲:“現前的當念即是未來際,故能預想將來之事。其次由于阿彌陀佛與衆生心的體性並沒有差別的緣故,因此令西方叁聖不來而來。”如此則臨命終時能夠華開見佛,也只是尋常而慣有之事啊!

  王龍舒居士雲:有人疑惑:這個世間的人在此念佛,如何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池中便生出蓮華一朵?王龍舒答雲:就如同廣大而光明的鏡子,事物如果接近則自動現起其影像。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當中,清淨無染光明皎潔,如是豈不能普遍照見于十方的世界!此外又有人疑惑:十方世界都有人在念佛,在衆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大菩薩,怎麼能夠全部了知而前來相迎接引?答雲:世間的天上只有一個明日,即能普遍光照于天下,更何況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威德神力呢?《華嚴經》雲:“若能念佛心不動,則常睹見無量佛。若常睹見無量佛,則見如來體常住。”衆生若能至心念佛,則能見到如來,豈有諸佛如來而不能親知親見衆生之心呢?衆生如果造惡業,即能見到地獄,豈有心念清淨而不能親見諸佛如來呢?

  臨終生淨土詩

  宋仙潭

  本自無家可得歸,雲邊有路許誰知。溪光遙落西山月,正是仙潭夢斷時。

  臨終半月前偈

  空裏千華羅網,夢中七寶蓮池。蹋得西歸路穩,更無一點狐疑。

  生淨土偈

  宋一行

  吾年九十頭雪白,世間應無百年客。一行道人歸去來,金臺坐斷乾坤窄。

  懷淨土五首

  宋北山

  滉漾空中仙樂動,笙箫聲細天風送。接引凡夫歸聖衆,男兒此日方崇重。

  西土文成東印壞,星飛一點千華界。勿訝神魂生去快,樂邦只在同居內。

  八德池深華又大,跏趺端坐蓮華載。耳聽法音心悟解,從今跳出胞胎外。

  十八大賢居會下,功成五色雲西駕。諸上善人都在那,聚頭只說無生話。

  池邊行樹不全遮,褭褭金橋露半斜。忽見化生新佛子,紅蓮開處噪頻伽。

  淨土詩叁首

  明博山

  淨心即是西方土,親到方能辨祖宗。吸盡澄江高著眼,鏡清水底日頭紅。

  淨心即是西方土,肉髻明珠不用親。萬八程途彈指到,莫教孤負好時辰。

  淨心即是西方土,狹路逢人話短長。兩耳聾時聽愈好,鄉音誰與辨宮商。

  頌是心作佛四首

  明妙意

  水入水時無別味,空投空處沒參差。漚花影裏千尋浪,即是蓮華般若池。

  斷絕千岩路未窮,誰知鐵璧自能通。渾身是病渾身藥,夢跨清鸾入绛宮。

  山長水遠空相憶,黃葉風吹夢裏疑。直見爺娘親面目,相逢豈是螟蛉兒。

  犁牛耕出古黃金,照地光天山嶽寒。文叔雖爲天子貴,子陵元作故人看。

  頌上品上生

  具諸戒行,讀誦大乘,修行六念,回向往生。阿彌陀佛放大光明,與諸菩薩授手迎接,彈指往生。即悟無生,十方諸佛授記,得陀羅尼門。

  精金百煉現全功,解行相應佛佛同。怪道十方俱曆事,不勞彈指看飛龍。

  廣度衆生第九

  阿彌陀佛在因地爲法藏比丘時,發下四十八願之後,乃托生于一切衆生當中,與其具有相同的形體,通達其語言。爲了廣泛設立教化的緣故,上而至于諸天天帝,下至于微細的蟲蟻,皆托生于其當中,廣設教化于無量劫。此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成佛的原因,唯獨就是爲了廣度衆生而已。

  釋迦牟尼佛過去世爲善慧仙人時,以五百錢向瞿夷買五莖華,以供養燃燈佛。瞿夷問善慧仙人以華供養佛,是爲了求取什麼呢?善慧仙人回答言:是爲欲成就一切種智,以度脫衆生。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發菩提願之開始,也唯獨同樣是爲了度化衆生而已。

  《華嚴經》中記載,普賢菩薩勸進善財童子,其中說道:“虛空界盡,衆生之法界窮盡,衆生之業窮盡,衆生之煩惱窮盡,我的願力乃有窮盡。而虛空界乃至衆生業煩惱不可窮盡故,我之願王亦是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勞厭倦。乃至到了臨命終時,生命最後的一刹那,一切眼耳鼻舌身諸根等,悉皆分散敗壞,惟有此十大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可見到阿彌陀佛,並且生于蓮華之中,蒙受阿彌陀佛之授記。並且能于生死煩惱大苦海中,拔濟一切之衆生,令其皆得往生極樂世界。”此乃是《華嚴經》中的廣大願王,唯獨只是要拔濟衆生輪回之苦,令其皆得往生極樂世界而已!

  《華嚴經》的回向品雲:“我當于彼地獄之中、畜生道中及閻羅王等危險艱難之處,以自己之色身爲人質,替代救贖一切的惡道衆生,令其得到解脫。”此乃是在煩惱的大苦海中,救拔濟度衆生之事也。如是則求成佛果與求生淨土,總是爲了救度衆生之故。

  因此那些尚未往生淨土者,雖然度化衆生之舟筏船楫尚未具足,不能隨逐衆生出生入死而方便救度之。而以阿彌陀佛之舟楫爲舟楫,也可以實行度化衆生之事。阿彌陀佛的大願雲:“十方世界的衆生,凡是稱念我之名號者,必得往生我國,地獄餓鬼畜生亦得往生我之國土。”雲棲大師雲:“念佛這一個法門,普遍契合于六道衆生之根機。”佛以無緣大慈來攝受衆生者,入于衆生心性之中而爲內熏,或者現身說法而爲外熏。那麼勸人念佛,即是如來外熏之義也。《華嚴經》雲:“即以利益諸衆生之事行,而爲自我修行之清淨業也。”

  頌文潞公念阿彌陀佛結十萬緣會

  宋陳如如

  知君膽氣大如天,願結西方十萬緣。不爲一身求活計,大家齊上渡頭船。

  贊喻彌陀偈

  宋丁注

  淨法師,人稱喻彌陀。舍妻子爲如來之徒,募集萬人結淨土會,其鄉人丁注,以偈贊之。

  心淨佛土淨,法王非妄言。拔身出塵垢,已現火中蓮,一念不起滅,極樂即現前。大千同此境,豈止萬人緣。

  普勸念佛八首

  元優昙

  念佛門深入者知,窮玄極寂妙難思。蕅絲竅裏開珍藏,濟物利生無盡期。

  念佛門如大渡船,渡人渾不擇愚賢。若知這畔風波險,便好登舟過那邊。

  道人來到道人家,一竈清香一盞茶。不說世間塵俗事,聲聲只贊白蓮華。

  一卷真經念了時,無邊功德不思議。天龍八部皆回向,大地含靈得路歸。

  一切衆生無殺業,十方何處起刀砧。家家戶戶皆修善,勸念彌陀報四恩。

  一藏靈文不覆藏,星煇月朗顯堂堂。目前不昧親提起,普請知音共贊揚。

  一句彌陀開化門,豈拘城市與鄉村。直饒邪見人聞得,也落音聲入耳根。

  一句彌陀多善根,蜎飛蠕動也沾恩。叁突地獄才聞得,舍苦皆歸解脫門。

  懷淨土一首

  明楚石

  贊佛言詞貴直陳,攢花簇錦枉尖新。自然潤澤盈身器,無數光明湧舌輪。

  稱性莊嚴依報土,隨機勸發信心人。願求功德池中水,盡滌娑婆界上塵。

  勸琴者一首

  由來學道似彈琴,清濁高低自在心。聲太促時弦又斷,只才停處韻還沈。

  一塵不到山當戶,萬籁俱消月滿林。抛卻絲桐勤念佛,子期未必是知音。

  勸樵夫一首

  瞥然撒手向懸崖,樹倒藤枯是爛柴。盡轉山河歸自己,都將風月付平懷。

  擔頭自有千鈞重,腳下曾無一線乖。樵者如斯真念佛,蓮臺不必預安排。

  勸山居人一首

  山棲念佛最幽深,魚躍澄潭鳥啭林。如此樂邦真境界,自然終日好身心。

  雪梅競吐枝頭玉,霜橘爭垂葉底金。無量壽隨塵刹現,衆生多只向西尋。

  淨土詩

  明博山

  淨心即是西方土,雨灑雲蒸分外奇。一具骨頭明曆曆,振聲也要大家知。

  續刻蓮華世界詩

  海內的善知識,心懷淨土者有無量無邊。以我見聞所及的,前已授梓刻印。廣求而繼續得見,或他書偶而觸見者,本來准備以每個人各自爲一本,然而因頻頻而至、頻頻增加,源源無盡,于是共作一蓮池海會也。以此供養十方修淨土人,同爲蓮海之遊耳。雲棲會下妙意庵廣貴識。

  淨土偈有引

  明蕅益

  博山禅師拈淨土偈,每每雲“淨心即是西方土”,這實在是欲以因攝果也。而讀者不能通達,遂至以理奪事。我觸耳所聞心中極爲感懷,于是更拈“西方即是唯心土”,使其能夠以事扶理,而理體不致于墮入偏空也。非敢淩駕超越于先達之人,聊且依附而作爲補偏救弊之職而已。

  西方即是唯心土,一串明珠萬行圓。掐到斷時頻換線,蓮邦左券更無愆。

  西方即是唯心土,離土談心實倒顛。念念總皆歸佛海,何須重覓祖師禅。

  西方即是唯心土,緣具方能了正因。忍慧互資成戒品,明珠護惜不宜輕。

  西方即是唯心土,未到西方深可危。夙障已如波浪湧,那堪新業又相隨。

  西方即是唯心土,淨戒堅持莫使疏。世人總皆局蹐境,不須旅邸覓安居。

  西方即是唯心土,不識西方豈識心。何事謬希圓頓解,卻將落葉作黃金。

  西方即是唯心土,理事相應始有功。日用未能違現行,如何妄欲擬真宗。

  西方即是唯心土,土淨心空病亦忘。良藥不勞從外覓,阿伽一味有余香。

  西方即是唯心土,笃信西方即信心。念念若開圓頓解,不須離教自玄深。

  西方即是唯心土,擬撥西方理便乖。極樂一塵同刹海,假饒天眼未知涯。

  西方即是唯心土,土淨方知心體空。一切境風猶挂念,雲何妄說任西東。

  西方即是唯心土,悲智相應始克生。莫謂大悲應愍濁,化他須是自功成。

  西方即是唯心土,像季尤爲法海梁。信念刹那能甫具,珍池已覺寶華香。

  西方即是唯心土,功行應教日日鮮。一息不存誰努力,豈將精進遜先賢。

  西方即是唯心土,叁昧中王道最微。瞥爾生疑千古隔,咬釘嚼鐵莫依違。

  佛會偈一首

  已信彌陀大願舟,共修叁昧度迷流。六時行道無余想,一句洪名似救頭。

  應痛盲龜常在溺,獨忻孔木只今浮。殷勤拶入無生理,七寶池邊握手遊。

  禅宗與淨土互相譏諷,已經幾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了。然而此二種法門如果能夠真實地去下工夫,不論是分開獨修或禅淨合修俱是十分微妙。參禅如果真的能夠達到一念不生、前後際斷,雖然不言及淨土,而其國土已經清淨了。念佛如果能夠真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也沒有不心開悟道者也。博山與蕅益二位大師,雖然各有其修行之主旨,然而其原本就是如同水乳交融而和合。假使悠悠散散以輕忽之心念佛,豈只是心地不明,正憂慮其往生極樂淨土之不穩當也。若只是口頭禅者沒有實修,而輕視抹殺西方淨土,豈只是失去極樂淨土,正可惜其心地之未能明了也。禅宗與淨土之二者,各有其所得與所失,而就其中道以入門下手,此即是諸佛諸大菩薩,以及諸大禅宗祖師之所以孜孜不倦地勸人念佛的原因,想必不致于擔誤後世之學人吧!妙意庵廣貴評。

  

  

《蓮華世界詩白話淺譯》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