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叁昧寶王論白話淺譯

  念佛叁昧寶王論白話淺譯

  法宣法師著

  有一位來客,對佛法具有崇高的信心,來到我禅居的處所,向前作禮先意問訊,其言辭音聲甚爲清新逸俗,問吾曰:“修習佛教心法的人,成就佛道的快捷路徑,法華叁昧常不輕菩薩之行,以及念佛叁昧般舟常行之宗,皆是爲無上深妙禅之法門者,我期願能夠聽聞其詳細之旨。”吾對曰:“自從我端拱靜默住錫于九峰以來,與世間人經營相異之道。皇上聖旨降臨,請我從紫閣山的草堂寺,前狂住持千福寺的法華勝場,如是經過叁十年了,希求高遠、扣問妙寂者,未有如你之所問者也。···

  念佛叁昧寶王論白話淺譯

  唐紫閣山草堂寺沙門飛錫撰

  法宣法師白話譯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第五

  念佛叁昧寶王論自序

  念未來佛速成叁昧門第一

  檗女群盜皆不可輕門第二

  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門第叁

  現處湯獄不妨受記門第四

  觀空無我擇善而從門第五

  無善可擇無惡可棄門第六

  一切衆生肉不可食門第七

  念現在佛專注一境門第八

  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門第九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門第十

  高聲念佛面向西方門第十一

  夢覺一心以明叁昧門第十二

  念叁身佛破叁種障門第十叁

  念過去佛因果相同門第十四

  無心念佛理事雙修門第十五

  了心境界妄想不生門第十六

  諸佛解脫心行中求門第十七

  叁業供養真實表敬門第十八

  無相獻華信毀交報門第十九

  萬善同歸皆成叁昧門第二十

  舊跋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第五

  成時述曰:昔日雲棲祩宏祖師在世之日,深深仰慕飛錫法師的《念佛叁昧寶王論》,以及妙什禅師的《念佛直指》二本書,往往四處去廣博探尋,但是終究未能得見此書。神廟末年,古吳蘇州萬融的一位長老大德某某,偶爾于雜亂的舊書堆中獲得一部遺編,乃是此二本書之合刻本也。在曆經時光磨滅之余,僅存留著書墨的淡影。韓朝集居土正知,與靈峰智旭老人,皆曾先後刻梓而印行之。等到靈峰老人要流通《淨土十要》之時,遂將二本書籍,如同一雙美玉而並列推薦之。而靈峰大師在《念佛直指》的前序,大略地記載此段緣起,並且深深婉惜其未能入于雲棲祩宏祖師之慧眼鑒照也。如今刻印《淨土十要》,奉置《念佛叁昧寶王論》于《淨土十疑論》之後,其論中所雲念未來佛者,即是信、願二種資糧,此乃是最爲切要之事。

  念佛叁昧寶王論自序

  有一位來客,對佛法具有崇高的信心,來到我禅居的處所,向前作禮先意問訊,其言辭音聲甚爲清新逸俗,問吾曰:“修習佛教心法的人,成就佛道的快捷路徑,法華叁昧常不輕菩薩之行,以及念佛叁昧般舟常行之宗,皆是爲無上深妙禅之法門者,我期願能夠聽聞其詳細之旨。”吾對曰:“自從我端拱靜默住錫于九峰以來,與世間人經營相異之道。皇上聖旨降臨,請我從紫閣山的草堂寺,前狂住持千福寺的法華勝場,如是經過叁十年了,希求高遠、扣問妙寂者,未有如你之所問者也。你將涉足于無生之龍門津口,欲意如大鵬舉翅而企圖向南高飛,我無高才亦無敏智,嘗試地來爲你論述之,今則大略開爲二十門,以說明其意旨耳。”

  念佛叁昧寶王論白話淺譯【卷上】

  唐紫閣山草堂寺沙門飛錫撰

  五濁佛子釋法宣淺譯

  念未來佛速成叁昧門第一(速成念阿彌陀佛,一行叁昧)

  夫心之分而爲二、不能專一者,是由于種種的妄想分別所生。種種的妄想分別雖然虛幻不實,而迷惑愚癡之人猶然滯著不離。滯著而不能釋懷,聖人便以之爲憂。于是釋迦世尊以如迦陵頻伽之玄韻,暢演種種法門而卻無有說法。所開示的法身雖然畢竟空寂,而又具足萬德莊嚴之妙相。諸法實相如果不能明了,如來之說法即不圓滿,那麼究竟一味之旨,無說絕言之路,又怎麼能夠使人知其所歸呢?

  而法華、念佛叁昧之宗旨者,是欲令初心柔弱之菩薩,了知諸佛不二法門也。若是存在于言語或默然之間者,又豈只是如維摩诘居士杜口默然,文殊師利菩薩興言贊歎而已呢!何以故?夫帝釋天的羅網尚未伸展,千顆的璎珞明珠哪裏可見;宏大的綱繩如果忽然高舉,數萬的網目則一齊大開。洗浴于大海者,已經受用于百川之水;稱念于佛名者,必定成就一相之叁昧。如果用一言以蔽之,念佛叁昧之作用即在此也。

  此亦猶如清珠下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對佛的憶想投入于衆生之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既能契入之後,則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雙亡能所。雙亡能念與所念二者,定也;雙照衆生心與諸佛二者,慧也。如是即爲定慧齊平均等,亦何心而不即佛,何佛而不是心呢?心佛既然如是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則萬境萬緣亦無非叁昧者也。

  然而世上之人,大多憶念過去釋迦如來如秋月之佛面,觀想現在阿彌陀佛如湛藍大海之眼目,以如此之方式而拔除煩惱之毒箭,如同登上于極樂之宮殿矣,我亦以之爲至極之教化啊!然而獨獨未曾聽聞、教人想念未來佛如千日之光明者,這又是什麼緣故呢?此乃是因爲不了解釋迦如來相對于衆生之粗俗,而說諸佛之微妙,于是便把衆生間隔于諸佛之外,因此不聞衆生即是未來佛之事,誰又肯憶念尊重即未來佛之衆生呢?

  譬如在《維摩诘經》中,有如果嗅到大乘之薝蔔華香,則嗅不到其余雜小華朵之香。並且有聲聞天華著身,及菩薩華不著身之差別,此是貶抑小乘稱揚大乘也。維摩诘貶抑小乘,致使阿難置缽茫然。稱揚大乘,則衆菩薩皆同遊于不二法門。《法華經》決了聲聞法是化城,然其終究也可以成就佛道,是諸經中之王,則一切香皆是大乘薝蔔之香,大小乘皆不著于天華之意旨,則非常明顯矣!

  如果不是法華一乘根器之人,則會以諸佛爲世間之至尊也,衆生則是最爲卑劣的,高下于是分別出來,種種的虛妄分別也因而興起。恭敬與傲慢的對立由此産生,平等的一真法界于是隱覆起來了。若是如此,則必定以萬民爲草芥,锱铢計較分別天下。我慢的高幢既已設置,必然自我高倨于山棱雲層,眼目之中只有飛鴻巨鵬,心中遊于青天廣漠,其心堅定不可屈卑謙下,如是則阻礙了《維摩诘經》所謂的:見一切人皆平等恭敬、爲一切供養中之最的經文了。

  此外又不相信《楞伽經》中所說:衆生之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轉叁十二相究竟圓滿之相,而入于一切衆生心中。就如同無上的無價摩尼寶珠,爲汙垢的衣服所纏縛而不見。豈知觀察城中最卑下的乞丐之人,與難勝如來,平等而無有差異。若能圓滿憶念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一切諸佛,普遍觀察十方一切世尊,則合乎于《理趣般若》當中,一切衆生皆有如來藏,合于普賢菩薩自體周遍之經文了。那麼《如來藏經》中之比喻貧窮女人懷著王胎,良米在谷糠稻穗內之意旨,就如明鏡一般明了可觀了。如此怎麼會招致八種我慢之指責呢?

  人們都輕視欺侮將來具有白毫相之未來佛,不敢輕侮過去、現在具有金色身相的如來。卻不知道造罪的根源,皆在于現在雖是衆生的未來佛身上,而非過去與現今的諸佛之上啊!衆生如果真的不值得尊重,那麼未來佛又怎麼存在呢?我知道身爲貧女的母親,因爲胎中的王子而尊貴;潔白的良米,因粗糙的谷糠而得以保全。如是則合乎于《法華經》常不輕菩薩之心也,則念佛叁昧,不必去追求速成而自然成就矣!

  問曰:《法華經》談論的是“法”也,念佛法門者講的是“佛”也,怎麼可以以“法”爲“佛”,以“佛”爲“法”,浩浩然而混亂之呢?

  對曰:不亂也,法華與念佛元是同一法門,而誰去混亂之呢?譬如芝術這一種藥草,與列于仙班之諸子,昔日各自在于天涯之一角,則都沒有仙字之稱號。只因爲諸人服用了芝術這種藥草,因而能夠羽化成仙、騰雲飛行,是故藥草蒙受了仙藥之名號,諸人得到了仙人之稱呼,人與藥草本是相異之二物,然而其稱仙之事則是同一也。

  同理可知,若無聖人出世,誰能與佛道相容而並遊;諸法如果沒有佛陀來悟,難道要讓法自己去悟?“法”沒有“佛”不能自悟,因此念佛叁昧産生了;“佛”如果沒有“法”也不能明了諸法實相,于是法華叁昧興起矣。一個仙字而有兩種稱號,于是藥草與諸人皆可得到仙名;而念佛叁昧與法華叁昧,則皆可同名爲佛慧。佛陀的智慧既然相同,則《法華經》的常不輕法門、與《般舟叁昧經》的念佛叁昧,這兩個無上深妙的禅門,于此便可同時悟入矣,此二者從來不曾相異也,又如何說其混亂呢?

  檗女群盜皆不可輕門第二

  問曰:一切衆生,即是未來諸佛,我已恭聞師父之開示矣。而淫女及盜匪等,乃是爲惡之至者,怎麼可以希望尊貴的念佛人去恭敬他們呢?

  答曰:如釋迦牟尼佛所開示的,其中有二種:(一)對待門。(二)決了門。言對待門者:是指出女子的虛妄詐僞,來說明諸佛如來的究竟真實,如此則諸佛是可令人尊敬崇拜的,而女人是應當要厭惡遠離的。厭離有兩種:一者诃欲。二者放心。

  初诃責色欲者,如《菩薩诃色欲經》雲:女人之形色者,是世間人之枷鎖,凡夫貪戀執著,不能自我救拔。女人之形色者,是世間人之重大災患,凡夫受困于此,到了死亡還不能免除。女色者,是世間人之衰運禍害,凡夫遭遇此者,種種的災厄無不到來。修行的人既然能夠舍棄之而發心修道,若是再次顧惜思念,如此就像是好不容易才從牢獄出來,卻還再想要進入牢獄一般。就好像是瘋狂之症得以停止,而又再好樂那些發瘋狂亂的日子。就像是疾病得以痊愈了,又想要再次得到重病一樣。有智慧的人憐憫之,知道這些貪執女色的人,即將狂亂而顛沛流離,距離死亡已經沒有多少時日了。

  凡夫重視女色,甘心做她的仆人使者,終身爲其奔馳狂走,爲之辛勤勞苦。雖然有鐵棒及萬千的刀刃,鋒芒的箭頭交相而至,也仍然甘心承受之,不以爲患。瘋狂的人樂于狂妄之事,也不過是如此而已。修行之人,若能舍棄女色而不顧憐愛惜之,如是則能破除木枷、脫去鐵鎖,惡于發狂、厭舍疾病,遠離于衰…

《念佛叁昧寶王論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