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位,乃在于妙覺佛果,因爲只有佛才能究竟了知心念初生之相也。而說到心念的初相者,所謂的真正無念,尚且不是菩薩十地之所了知。而如今學佛之人,尚且未曾進入十信之階位,即不依從馬鳴菩薩所指示的、從有說入于無說,從有念入于無念。實在恐怕其就如同仰慕崇高之樓臺,而輕視累積之土堆;顛倒衣裳,而卻想要探索衣領一樣,這是可能的嗎?
《大佛頂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雲:“大勢至法王子,與其一同修習念佛法門的同倫,有五十二個階位之菩薩,即時從座位而起,頂禮釋迦牟尼佛之佛足,而禀白釋迦牟尼佛說:我回憶往昔恒河沙劫以前,有佛陀出現于世間,其名稱爲無量光佛。然後十二尊佛、相繼在一劫之中次第成佛,其最後一尊佛,名爲超日月光佛,彼佛教導我念佛叁味。這就譬如有二人,其中一人專門憶念對方,而另一人則專門遺忘對方,如是兩個人,有時能相逢、有時不能相逢,或者相見、或者不相見。可是如果二人能夠互相憶念對方,兩人之憶念極爲深切,如此乃至此生至他生以前,皆能相聚、而如同形影之不離,不會互相違背遠離。十方的諸佛如來,憐憫憶念衆生,就如同母親憶念兒子一般,若是兒子逃離了母親的身邊,那麼母親雖然憶念、又有什麼用呢?兒子如果能夠憶念母親,就如同母親憶念兒子之時,那麼母親與兒子終其一生,都不會互相違背遠離。若是衆生心,能夠憶想佛、思念佛,現前或將來,必定能夠見到佛,距離佛並不遙遠。不必假借其他的方便善巧修行,自然能夠心地開明。這就如同熏染香料的人,身上自然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于過去在因地中,以念佛之心,入于無生忍。如今于此娑婆世界,攝受念佛之人,歸向于極樂淨土。佛陀問我如何修習圓通之法,我沒有其它的選擇,只是都攝六根不攀緣外境,念佛的淨念相繼,證得叁摩地,這就是我最爲第一的法門。”
了心境界妄想不生門第十六
問曰:不了知自心與所緣皆不可得,即生起能所的二種妄想。如今存有所念之佛,與能念佛之心,豈不是二種妄想嗎?
對曰:《楞伽經雲》:“了知自心與境界皆不可得,妄想即不生起。不生起妄想心者,即是于種種境界中能遠離能取相與所取相。”我如今憶念千輪的卍字相,绀目相、白毫相等種種之相,了知皆是我自心所現,沒有佛可得。所緣既然不有,能緣之心又豈能存在呢?如是則能緣相之心念,所緣相之諸佛,自然便遠離其二者之執著矣,怎麼會住著于二種妄想呢?以前的諸佛、祖師聖人,其所知所證之境界,展轉互相傳授至今,那麼妄想本來無自性,于此便可悟入了。又如同觀察佛的真實之相,觀察自身也是如此。所遇的境界皆是真相,無有一個心念不是佛,中道之理體遍于一切,又豈只存在于所緣之佛呢?
此外又可解釋雲:就如有人鼻頭上有墨點,面對于清明的鏡子時,此人厭惡此墨點,可是只是去擦拭鏡子,這樣能夠去除墨點嗎?好惡是非之境界,顯現在面前之時,不了解這是自心的分別,而只是去怨尤責怪于境界,這樣可以去除其善惡是非之境嗎?如是則不如洗去自心分別之鼻頭墨點,則一個心鏡便圓滿清淨了,萬境都變成真實之境矣,隨便執取一顆石頭都變成珍寶了,衆生即是諸佛矣。
是故《續高僧傳》中說:齊朝有一位向居土,手寫書信與慧可禅師通信問好曰:“影子是由于有形體而生起,回向乃是追隨著聲音而來的。如果只是去勞動身形,而想撥弄去除影子,不能了知形體是影子之根本;高揚音聲想要停止回向,不能認識音聲才是回向之根源。想要斷除煩惱,而求取涅槃者,就譬如隱避形體而去求覓影子。離開衆生而追求佛性者,就譬如靜默音聲,而想要追尋回向。是故可知迷昧與覺悟乃是同一個路途,愚癡和智慧並非有差別。一切法本來無名相,而卻強作施設了種種名相。因爲其名相之分別,種種的是非便産生了。一切法本來就無所謂分別的道理,而卻建立了種種道理,因爲其道理,诤論便生起矣。幻化所生的諸法並非真實,因此又有誰是?有誰非呢?因緣所生的一切法,皆是虛妄而無實性,那麼又怎麼可以說何者是空、何者是有呢?因此便可了知,得即是無所得,失亦無所失了。沒有辦法前往拜會而面談請益,簡陋地申明我心中之意,期望師父爲我回答之。”
慧可禅師命門徒,用筆敘述其意旨,回答向居士曰:“你所說的真法皆是如實而不虛,契合于真相幽深之理,竟然毫無差異殊別。原本迷失時,將摩尼寶珠稱之爲瓦礫;豁然頓悟時,才自我覺悟此心即是真實的摩尼寶珠。無明與智慧,乃是平等而無差異,當知一切萬法即是真如。能破此迷悟空有二見之居士徒輩,申以言辭描述心意、而作了此書信,若是能夠觀知此身與佛並無差別,何須在心外更去求覓彼佛,便能悟知自性本自具足而無余。”
此二位殊勝的大士,依循達摩大師稱法之行,以理觀來用心,皆是正念中道第二義谛、法身佛也。必定不會離于當下之念,而另存一個無念;離于因緣生,而建立一個無生。若是認爲要離于念、離于生,而別立一個無念、無生者,此乃是不了解煩惱即是涅槃,衆生即是諸佛,又怎麼可能悟得石頭瓦礫,即是真正的摩尼寶珠呢?既然離于念、離于生,離于衆生心是不可以的,那麼在念佛的當下,即是真實之無念也。即往生西方淨土之當下,即是真正的無生也。若是能夠如此,則其義理便煥然而明顯,就猶如秋天的夜空澄淨了雲氣,光明的月亮從雲間而出,如此豈和愚人一樣,只觀見能指之手指,而不觀見所指之明月呢?
諸佛解脫心行中求門第十七
問曰:念佛即是真正的無念,往生即是真正的無生,這是確實而不疑的!然而《維摩诘經》雲:“諸佛解脫,當于何求?當于一切衆生心行中求。”既然說是要在一切心行中求,何不求于自心,而乃求于外在之佛呢?
對曰:你認爲念佛叁昧這種無上深妙禅,不是向心行中求者,不然也。如今爲你說明之。所謂衆生心的行相,是行于叁種境界也,一者、行于善境,那麼念佛叁昧,便是善中之善,因爲諸佛乃是天中之天也。二者、行于不善之境,即所謂的貪嗔癡等,諸惡不善之境界。叁者、行于非善非惡之無記境界,是指其不住于何境,善境惡境都不攀緣。若是論及理體心性,理體乃是遍于前面叁種境界。若是要說到合乎于理體的,則便要去除不善與無記之境,而只能留存善之境界。
經典中雲:“所謂的執取有我是垢染,不執取我是清淨者。”就是說如果不能了知諸法實性,其體性並無悭貪,違背于法性而不行于布施。縱使能布施也住著于布施相,不能舍離布施這一件事,這不是垢染是什麼呢?若是能夠了知隨順于法性,行于布施波羅蜜,沒有悭貪與布施之分別相,善順于真如理體,這樣不是清淨又是什麼呢?不善與無記法,違背于真如法性,不可與善法相應並行。
是故勝天王問佛:“怎麼樣才叫作菩薩通達禅波羅蜜呢?”佛陀告訴天王說:“菩薩摩诃薩,學習般若波羅蜜,修行禅波羅蜜,應當觀察此心,行于何種境界,是善、還是不善,還是無記之境界?若是行于善之境界,則應精勤修習。就譬如蓮華,清淨無染,不能停留水滴,一點點的不善法,也不能暫時止住于心中。”
根據釋迦牟尼佛的金口,豈有不善與無記法而不擯除之呢?如是則隨順理體的善心,行于純善之境界,熾然憶念至善之佛,解脫便在我之心行之中了。若是說念佛之心行不是解脫者,不善與無記二種心行,難道就有解脫嗎?如此則所謂的解脫,迷惑之、則留滯于無量劫;了悟之、則證解脫猶如反掌之易。學習禅法之明鏡,實在就是在于此也。如來世尊大雄大力,考察彼種種的禅定,而以念佛叁昧爲一切禅法中之王,其余種種的叁昧皆是相待、相對者,皆是凡夫之禅定也。
而此念佛叁昧即是寶王叁昧,不住著于尊貴相、不住著于卑賤相,邪相、正相,不住于生死相、涅槃相,不住于煩惱相、菩提相。不住于寂靜相、散亂相,不住于成正覺之成佛相,以及度衆生之衆生相。不住于坐道場相,亦不住于無所得相,以如是種種諸相,皆悉不住著于其中。猶如從夢中覺醒一般,廓然無有夢中來去等種種相。是故《大品般若經》雲:“無去亦無來,即是佛。”若是如此,則尚且要遣除中道之相,豈可更住于有念、無念兩邊之見呢?如同《諸法無行經》的偈頌雲:
譬如有人,于夢境中,證得佛道,度化衆生。實際上並無佛道,也沒有衆生。諸佛的法性,也是如此,雖然坐于道場而成佛,但是實際上是無所得。若是無所得,則便沒有佛道。智慧之明與愚癡無明,其實是等同一相的,若是能夠了知如是之理,則成爲如來世尊。衆生心之體性,即是菩提;菩提之體性,即是衆生。諸菩薩衆,與菩提亦是不二的,知道如是的道理,即爲世間之至尊。
叁業供養真實表敬門第十八
問曰:念佛叁昧之觀門,已經聽聞不可思議之開示。而身口意叁業之供養,佛陀在世、與佛陀滅度後,其供養之福何者爲多?
對曰:若是論及供養法界海衆者,在六度萬行之中,如果能夠清淨叁業,皆稱之爲供養也。何況是普遍思惟于真實之境而不算供養呢?《理趣經》曰:“觀一切法,無論其是常或無常,皆不可得。”于諸如來,廣設種種供養,不也是很明了了嗎?
此外,如來在世的時候,莊嚴的供養以表示心中虔誠,皆說是衆華如雲、諸香如海,遍于微塵刹之廣大,猶恨其微少而不足供佛。因此諸菩薩大士所以入于觀想,觀想如須彌山的燈炷,以大海爲油盞,如是尚未能夠表示其心中之殷勤恭敬。是故焚燒自己金色之臂,以奉獻供養日月淨明德佛之佛塔,以自己的金身作火焰,光明洞照于十方世界,則一切衆生喜見菩薩即是其例子。而如今之人,只是推說自心恭敬即可,或是遙指遠方的華草樹木,而以之作供養,違背了虔誠奉獻之禮儀,其慢心何其深重啊!
你問說佛陀在世、與佛滅度後,虔誠奉獻之福德,何者爲多?我試著爲你說明之。且如…
《念佛叁昧寶王論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