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P8

  ..续本文上一页位,乃在于妙觉佛果,因为只有佛才能究竟了知心念初生之相也。而说到心念的初相者,所谓的真正无念,尚且不是菩萨十地之所了知。而如今学佛之人,尚且未曾进入十信之阶位,即不依从马鸣菩萨所指示的、从有说入于无说,从有念入于无念。实在恐怕其就如同仰慕崇高之楼台,而轻视累积之土堆;颠倒衣裳,而却想要探索衣领一样,这是可能的吗?

  《大佛顶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云:“大势至法王子,与其一同修习念佛法门的同伦,有五十二个阶位之菩萨,即时从座位而起,顶礼释迦牟尼佛之佛足,而禀白释迦牟尼佛说:我回忆往昔恒河沙劫以前,有佛陀出现于世间,其名称为无量光佛。然后十二尊佛、相继在一劫之中次第成佛,其最后一尊佛,名为超日月光佛,彼佛教导我念佛三味。这就譬如有二人,其中一人专门忆念对方,而另一人则专门遗忘对方,如是两个人,有时能相逢、有时不能相逢,或者相见、或者不相见。可是如果二人能够互相忆念对方,两人之忆念极为深切,如此乃至此生至他生以前,皆能相聚、而如同形影之不离,不会互相违背远离。十方的诸佛如来,怜悯忆念众生,就如同母亲忆念儿子一般,若是儿子逃离了母亲的身边,那么母亲虽然忆念、又有什么用呢?儿子如果能够忆念母亲,就如同母亲忆念儿子之时,那么母亲与儿子终其一生,都不会互相违背远离。若是众生心,能够忆想佛、思念佛,现前或将来,必定能够见到佛,距离佛并不遥远。不必假借其他的方便善巧修行,自然能够心地开明。这就如同熏染香料的人,身上自然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于过去在因地中,以念佛之心,入于无生忍。如今于此娑婆世界,摄受念佛之人,归向于极乐净土。佛陀问我如何修习圆通之法,我没有其它的选择,只是都摄六根不攀缘外境,念佛的净念相继,证得三摩地,这就是我最为第一的法门。”

  了心境界妄想不生门第十六

  问曰:不了知自心与所缘皆不可得,即生起能所的二种妄想。如今存有所念之佛,与能念佛之心,岂不是二种妄想吗?

  对曰:《楞伽经云》:“了知自心与境界皆不可得,妄想即不生起。不生起妄想心者,即是于种种境界中能远离能取相与所取相。”我如今忆念千轮的卍字相,绀目相、白毫相等种种之相,了知皆是我自心所现,没有佛可得。所缘既然不有,能缘之心又岂能存在呢?如是则能缘相之心念,所缘相之诸佛,自然便远离其二者之执著矣,怎么会住著于二种妄想呢?以前的诸佛、祖师圣人,其所知所证之境界,展转互相传授至今,那么妄想本来无自性,于此便可悟入了。又如同观察佛的真实之相,观察自身也是如此。所遇的境界皆是真相,无有一个心念不是佛,中道之理体遍于一切,又岂只存在于所缘之佛呢?

  此外又可解释云:就如有人鼻头上有墨点,面对于清明的镜子时,此人厌恶此墨点,可是只是去擦拭镜子,这样能够去除墨点吗?好恶是非之境界,显现在面前之时,不了解这是自心的分别,而只是去怨尤责怪于境界,这样可以去除其善恶是非之境吗?如是则不如洗去自心分别之鼻头墨点,则一个心镜便圆满清净了,万境都变成真实之境矣,随便执取一颗石头都变成珍宝了,众生即是诸佛矣。

  是故《续高僧传》中说:齐朝有一位向居土,手写书信与慧可禅师通信问好曰:“影子是由于有形体而生起,回向乃是追随著声音而来的。如果只是去劳动身形,而想拨弄去除影子,不能了知形体是影子之根本;高扬音声想要停止回向,不能认识音声才是回向之根源。想要断除烦恼,而求取涅槃者,就譬如隐避形体而去求觅影子。离开众生而追求佛性者,就譬如静默音声,而想要追寻回向。是故可知迷昧与觉悟乃是同一个路途,愚痴和智慧并非有差别。一切法本来无名相,而却强作施设了种种名相。因为其名相之分别,种种的是非便产生了。一切法本来就无所谓分别的道理,而却建立了种种道理,因为其道理,诤论便生起矣。幻化所生的诸法并非真实,因此又有谁是?有谁非呢?因缘所生的一切法,皆是虚妄而无实性,那么又怎么可以说何者是空、何者是有呢?因此便可了知,得即是无所得,失亦无所失了。没有办法前往拜会而面谈请益,简陋地申明我心中之意,期望师父为我回答之。”

  慧可禅师命门徒,用笔叙述其意旨,回答向居士曰:“你所说的真法皆是如实而不虚,契合于真相幽深之理,竟然毫无差异殊别。原本迷失时,将摩尼宝珠称之为瓦砾;豁然顿悟时,才自我觉悟此心即是真实的摩尼宝珠。无明与智慧,乃是平等而无差异,当知一切万法即是真如。能破此迷悟空有二见之居士徒辈,申以言辞描述心意、而作了此书信,若是能够观知此身与佛并无差别,何须在心外更去求觅彼佛,便能悟知自性本自具足而无余。”

  此二位殊胜的大士,依循达摩大师称法之行,以理观来用心,皆是正念中道第二义谛、法身佛也。必定不会离于当下之念,而另存一个无念;离于因缘生,而建立一个无生。若是认为要离于念、离于生,而别立一个无念、无生者,此乃是不了解烦恼即是涅槃,众生即是诸佛,又怎么可能悟得石头瓦砾,即是真正的摩尼宝珠呢?既然离于念、离于生,离于众生心是不可以的,那么在念佛的当下,即是真实之无念也。即往生西方净土之当下,即是真正的无生也。若是能够如此,则其义理便焕然而明显,就犹如秋天的夜空澄净了云气,光明的月亮从云间而出,如此岂和愚人一样,只观见能指之手指,而不观见所指之明月呢?

  诸佛解脱心行中求门第十七

  问曰:念佛即是真正的无念,往生即是真正的无生,这是确实而不疑的!然而《维摩诘经》云:“诸佛解脱,当于何求?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既然说是要在一切心行中求,何不求于自心,而乃求于外在之佛呢?

  对曰:你认为念佛三昧这种无上深妙禅,不是向心行中求者,不然也。如今为你说明之。所谓众生心的行相,是行于三种境界也,一者、行于善境,那么念佛三昧,便是善中之善,因为诸佛乃是天中之天也。二者、行于不善之境,即所谓的贪嗔痴等,诸恶不善之境界。三者、行于非善非恶之无记境界,是指其不住于何境,善境恶境都不攀缘。若是论及理体心性,理体乃是遍于前面三种境界。若是要说到合乎于理体的,则便要去除不善与无记之境,而只能留存善之境界。

  经典中云:“所谓的执取有我是垢染,不执取我是清净者。”就是说如果不能了知诸法实性,其体性并无悭贪,违背于法性而不行于布施。纵使能布施也住著于布施相,不能舍离布施这一件事,这不是垢染是什么呢?若是能够了知随顺于法性,行于布施波罗蜜,没有悭贪与布施之分别相,善顺于真如理体,这样不是清净又是什么呢?不善与无记法,违背于真如法性,不可与善法相应并行。

  是故胜天王问佛:“怎么样才叫作菩萨通达禅波罗蜜呢?”佛陀告诉天王说:“菩萨摩诃萨,学习般若波罗蜜,修行禅波罗蜜,应当观察此心,行于何种境界,是善、还是不善,还是无记之境界?若是行于善之境界,则应精勤修习。就譬如莲华,清净无染,不能停留水滴,一点点的不善法,也不能暂时止住于心中。”

  根据释迦牟尼佛的金口,岂有不善与无记法而不摈除之呢?如是则随顺理体的善心,行于纯善之境界,炽然忆念至善之佛,解脱便在我之心行之中了。若是说念佛之心行不是解脱者,不善与无记二种心行,难道就有解脱吗?如此则所谓的解脱,迷惑之、则留滞于无量劫;了悟之、则证解脱犹如反掌之易。学习禅法之明镜,实在就是在于此也。如来世尊大雄大力,考察彼种种的禅定,而以念佛三昧为一切禅法中之王,其余种种的三昧皆是相待、相对者,皆是凡夫之禅定也。

  而此念佛三昧即是宝王三昧,不住著于尊贵相、不住著于卑贱相,邪相、正相,不住于生死相、涅槃相,不住于烦恼相、菩提相。不住于寂静相、散乱相,不住于成正觉之成佛相,以及度众生之众生相。不住于坐道场相,亦不住于无所得相,以如是种种诸相,皆悉不住著于其中。犹如从梦中觉醒一般,廓然无有梦中来去等种种相。是故《大品般若经》云:“无去亦无来,即是佛。”若是如此,则尚且要遣除中道之相,岂可更住于有念、无念两边之见呢?如同《诸法无行经》的偈颂云:

  譬如有人,于梦境中,证得佛道,度化众生。实际上并无佛道,也没有众生。诸佛的法性,也是如此,虽然坐于道场而成佛,但是实际上是无所得。若是无所得,则便没有佛道。智慧之明与愚痴无明,其实是等同一相的,若是能够了知如是之理,则成为如来世尊。众生心之体性,即是菩提;菩提之体性,即是众生。诸菩萨众,与菩提亦是不二的,知道如是的道理,即为世间之至尊。

  三业供养真实表敬门第十八

  问曰:念佛三昧之观门,已经听闻不可思议之开示。而身口意三业之供养,佛陀在世、与佛陀灭度后,其供养之福何者为多?

  对曰:若是论及供养法界海众者,在六度万行之中,如果能够清净三业,皆称之为供养也。何况是普遍思惟于真实之境而不算供养呢?《理趣经》曰:“观一切法,无论其是常或无常,皆不可得。”于诸如来,广设种种供养,不也是很明了了吗?

  此外,如来在世的时候,庄严的供养以表示心中虔诚,皆说是众华如云、诸香如海,遍于微尘刹之广大,犹恨其微少而不足供佛。因此诸菩萨大士所以入于观想,观想如须弥山的灯炷,以大海为油盏,如是尚未能够表示其心中之殷勤恭敬。是故焚烧自己金色之臂,以奉献供养日月净明德佛之佛塔,以自己的金身作火焰,光明洞照于十方世界,则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即是其例子。而如今之人,只是推说自心恭敬即可,或是遥指远方的华草树木,而以之作供养,违背了虔诚奉献之礼仪,其慢心何其深重啊!

  你问说佛陀在世、与佛灭度后,虔诚奉献之福德,何者为多?我试著为你说明之。且如…

《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