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孝子丁兰以木头雕刻父母之像,而置之厅堂,对其温言恭敬、如同父母健在,以此而美名流传于青史之中,人们到了今日尚称之为真正之孝子也。若是释迦如来在世之时,其金色身相,如同金山光明闪耀,庄严之相好、赫然明亮,有谁见了佛陀的金容,而不会发起菩提道心呢?若是对其奉献香华表示诚恳,这不是很容易吗?等到世尊灭度而隐晦其形迹,如同明月隐藏于重重山峦之后,不能面奉佛陀真形仪容,只能流传贝叶佛经。能够面对著佛陀遗留之形像,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乃至能够献上一朵华,此种志向、此种心意,实在是可以令人赞叹推崇,能于佛灭度后如是行者,不是非常困难吗?
《涅槃经》云:“乃至能够奉献一朵华,则能生于不动国土。”如是则一柱香,一朵华,一盏灯,一曲乐,及以种种饮食之物,竭尽心力乐于奉献供养三世诸佛者,即是往生净土之妙因,成贤成圣之开端起始。怎么可以轻视、简略其事相,而不遵从之呢?
若是离于此恭敬供养之行,而听从那些无稽之言:教人奉献心中之华,点心灯、焚心香、礼拜心中之佛。而想要求得无上正觉者。这又何异于驰骋如猿猴愚痴工巧,而想要取得水中之月;心中自我安慰而守于梅林之止渴期望呢?等到要叫这些人穿著心中之衣,吃心中之饭,则一定困扰排拒不已。至于六度万行之种种事相,怎么可以用自心具足之空见、而排斥不行呢?指著自己的妄心,而期望证得毕竟空之言论,其过失就是如此,不可以不谨慎也。在佛的真言门之中,瑜伽的观行,也是要以事门来表示心意之相,并不是一向推于自心也。是故应当常常恭敬奉献香华供养,二六时中不废事相也。
无相献华信毁交报门第十九
问曰:香华者,乃事相也,其理体又何在呢?信受事相供养、与毁破供养,其相互的果报又何在呢?
对曰:香华即是理体也,因为色即是空也。信受之果报者,如《悲华经》云:昔日有一王子,名为无所畏,手中持著莲华,上举供养宝藏佛,佛言:“你以莲华上举印于虚空,如今给你称号,名为“虚空印”。将来你成佛时,你的世界名为“莲华”,佛号名为“莲华尊”,就是你也。”
其成佛时的国土及佛号,皆是以昔日所奉献供养之莲华而为称号,就是欲令众生明白,修行因地必定感得果报之义也。怎么可以毁破布施波罗密之奉献香华,而想要另外遵循一个无相之理呢?
毁破供养之果报者,《大方广总持经》说:昔日有一位比丘,名为净命,住于正知正见,奉持香华供养于佛。另外有一位比丘,名曰法行,住于邪知邪见,能够静坐得到四禅之定,常常说空宗的般若法门最为殊胜,毁谤净命法师说:“净命所接受的诸般华朵,不持以供养三宝,而自己拿来受用。”因为这一句话的缘故,于六万世当中,常常没有舌根,乃至其成佛之后,仍然居住于五浊恶世。彼昔日之法行比丘是何人呢?即是我释迦牟尼佛也。
佛言:少于见闻者,于我佛法中作理事分别之二说者,命终之后,堕于地狱,多过于百千劫。若是以恶眼恶态、来轻视发菩提心之人者,将来得无眼根之果报。以恶口恶言、诽谤发菩提心之人者,得无舌根之果报。若是唯独修一个般若波罗蜜,即可成就菩提道者,那么往昔迦尸迦王,行于菩萨行时,舍弃自己所爱之色身,布施头颅、眼睛、骨髓、大脑。当时此王行菩萨道时,难道是没有智慧之人?如是则知六度波罗蜜,应当全部俱足而修,执著一种波罗蜜,而非责其他之波罗蜜,是为魔业。怎么可以舍弃奉献供养香华之布施波罗蜜,而以恶取空不修供养,来任意妄为地、取代般若波罗蜜之真正的无相之理呢?无舌根之果报,就是因为这样咎由自取的。
释迦如来之所以自己引用昔日过非之事,无非是欲令众生不要再翻覆于前车之覆辙也。小小的一朵华是如此,则一切土木所作的佛菩萨形像,竹帛所制之诸多经典,以及事相之住持三宝,戒定慧三学,无论是清净福田僧,或是非福田之凡夫众生,皆悉可以恭敬之。一切法皆可以入于真实三业供养法界众生海之中,这又有何不可,而却想要简略之呢?《法华经》的偈颂云:
若人于佛塔寺院之中,于诸佛的宝像或画像,用种种华、香、幢幡、伞盖,以恭敬心而供养。乃至以一微小之音声赞叹于佛,其人皆已成就佛道。
万善同归皆成三昧门第二十
问曰:布施灯烛使光明常恒,将来得生于日月之天宫。布施华香幡盖,与布施灯烛的果报并无差异,将来皆是往生天界之福报也。为何说皆已成佛道,这种果报不会太深广吗?
对曰:就如同帝王出外巡行之时,数以万计的车乘、上千的官员,乃至于步行的兵卒,皆带有天子之“御”字,称其随御驾出巡。如果有人侵犯了天子的仪队阵仗,当下便要处死。若是天子的金銮车辂,回到宫庭之后,步行的兵卒收队解散,归回到村野小屋之中,如果还称其是随御驾出巡,称个“御”字,也是同样当下便要处死。步行的兵卒是相同之人,而生死的结果却有差异,这实在是因为缘起的不同,而有此荣宠与羞辱之差别。前面所谓的莲华、伞盖、熏香、灯烛,如果没有遇到《法华经》释迦法王所命之天子仪仗,实际上也真的是果报在天宫而已。如今遭逢《法华经》念佛三昧宝王,就如同是跟随著帝王之随从,因此乃至奉献一朵小华,皆已成就佛道。此则是所谓的“成佛之种从因缘而起”,理体与佛之教法使其如此也。
就犹如群鸟飞向须弥山,而与之皆同一色。又犹如百川朝向大海,便没有了个别江河差异之名。是故《大宝积经》当中文殊普门会,会合天龙八部、地狱畜生、色声香等,一切万法,皆是同于三昧者。又犹如于一毛端能容纳大海,于一芥子能容纳须弥山,如此岂是毛端、芥子之神奇呢?实在是不可思议之心性使其不可思议也!如是则了知理解就犹如眼目,修行则比类于双足。知解正确,则修行正确;知解邪伪,则修行邪伪,无论是魔是佛,修行是浅是深,都是凭借于邪正之知解也。
是故《涅槃经》曰:“持戒迟缓者,不名为缓;于佛乘迟者,乃名为后。”所谓的“乘”者,即是大乘智慧知解之称也。一行既然如此,其他的万行亦皆如此。法华三昧者,即是念佛三昧也,是以释迦如来称之为殊胜禅定,为三昧宝王,为光明藏,为除罪之宝珠,为邪见之明灯,迷于路衢者之导师,为王子金印,空三昧,圣三昧陀罗尼,真思惟,最胜观,如意珠,佛性,法性,僧性,无尽藏,胜方便,大慧光明,消除恶劣观法之三昧等。故知无论教法、理体、行位、因果,八万四千波罗蜜门,皆是念佛三昧之不同名称也。若是如此,则奉献一华,即普遍奉献供养于三世尘刹之诸佛众生。忆念一佛,体性即通于未来诸佛。就如同以尽大地为射箭之目标,岂有箭发而不射中目的者?若不是如此,则便成为《思益经》中所畏的畏怖空、舍离空、行于空、索取空之讥诮也。
来客曰:医者离去,必留下药物;商者远行,必寄留金银,古代先贤寄存智慧宝藏之所,如果不是适当的人,则不可以寄留。弟子我愚昧于佛道、慒懂于学问,才一窥探佛法三昧之门,便推崇追求无生之理,每每期求一实相之言说。如今师父的开示,就如同帝王玄奥之圣旨,佛法之宝印。生灭来去之动,与无生无来去之寂,双双照明矣。理体与事相圆融无碍,随举一念心,皆是真实;色声香味随触其一类,皆能增长菩提。一旦称念南无佛,皆共成于佛道。散华供佛、弹指奏曲,尽皆趣入于菩提。以此法华经王、三昧宝王所在之处,一切法皆成尊贵。使众生眼翳无明,遇到金錍良药,而能去除病膜妄见。以二十种义理之门,来说明念佛三昧,此乃是弟子我所未曾听闻的。我心中欣喜能澡雪洗净、轻视众生之过愆,得以优游进入于众宝庄严之极乐国土,这是何其幸运也!
期愿我不必改易此身,即能获得如来醍醐灌顶、不可思议之授记,悟入当来诸佛、即是现今之众生也。于是我稽首于多宝佛塔,面对于如莲华净洁之僧众,能够与我普同观想十方之世尊,圆满忆念三世之诸佛。于是长跪叉手,而说偈颂曰:
一心忆念过去佛,亦忆未来诸世尊,以及现在一切人中大雄大力之如来,亦学习于诸佛所说之法。无有一尊佛在过去世,亦无现在及当来佛,唯有此一心清净之微妙禅,彼亦不可称言自己证得能说法之佛果。
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卷下】 终
◎旧跋
比丘正知,过去见到云栖莲池大师的净土代言,其中有唐朝的《念佛三昧宝王论》,排列于所谓的“名存而书不存”的项目当中,心中非常仰慕之。生年三十之时,万融法师得到此书古本而相赠于我,令我喜出望外,因此外版于姑苏的慧庆寺。丙戌年又重新刻印于祖堂幽栖寺,伏愿法界一切有情,同得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