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孝子丁蘭以木頭雕刻父母之像,而置之廳堂,對其溫言恭敬、如同父母健在,以此而美名流傳于青史之中,人們到了今日尚稱之爲真正之孝子也。若是釋迦如來在世之時,其金色身相,如同金山光明閃耀,莊嚴之相好、赫然明亮,有誰見了佛陀的金容,而不會發起菩提道心呢?若是對其奉獻香華表示誠懇,這不是很容易嗎?等到世尊滅度而隱晦其形迹,如同明月隱藏于重重山巒之後,不能面奉佛陀真形儀容,只能流傳貝葉佛經。能夠面對著佛陀遺留之形像,發起無上的菩提心,乃至能夠獻上一朵華,此種志向、此種心意,實在是可以令人贊歎推崇,能于佛滅度後如是行者,不是非常困難嗎?
《涅槃經》雲:“乃至能夠奉獻一朵華,則能生于不動國土。”如是則一柱香,一朵華,一盞燈,一曲樂,及以種種飲食之物,竭盡心力樂于奉獻供養叁世諸佛者,即是往生淨土之妙因,成賢成聖之開端起始。怎麼可以輕視、簡略其事相,而不遵從之呢?
若是離于此恭敬供養之行,而聽從那些無稽之言:教人奉獻心中之華,點心燈、焚心香、禮拜心中之佛。而想要求得無上正覺者。這又何異于馳騁如猿猴愚癡工巧,而想要取得水中之月;心中自我安慰而守于梅林之止渴期望呢?等到要叫這些人穿著心中之衣,吃心中之飯,則一定困擾排拒不已。至于六度萬行之種種事相,怎麼可以用自心具足之空見、而排斥不行呢?指著自己的妄心,而期望證得畢竟空之言論,其過失就是如此,不可以不謹慎也。在佛的真言門之中,瑜伽的觀行,也是要以事門來表示心意之相,並不是一向推于自心也。是故應當常常恭敬奉獻香華供養,二六時中不廢事相也。
無相獻華信毀交報門第十九
問曰:香華者,乃事相也,其理體又何在呢?信受事相供養、與毀破供養,其相互的果報又何在呢?
對曰:香華即是理體也,因爲色即是空也。信受之果報者,如《悲華經》雲:昔日有一王子,名爲無所畏,手中持著蓮華,上舉供養寶藏佛,佛言:“你以蓮華上舉印于虛空,如今給你稱號,名爲“虛空印”。將來你成佛時,你的世界名爲“蓮華”,佛號名爲“蓮華尊”,就是你也。”
其成佛時的國土及佛號,皆是以昔日所奉獻供養之蓮華而爲稱號,就是欲令衆生明白,修行因地必定感得果報之義也。怎麼可以毀破布施波羅密之奉獻香華,而想要另外遵循一個無相之理呢?
毀破供養之果報者,《大方廣總持經》說:昔日有一位比丘,名爲淨命,住于正知正見,奉持香華供養于佛。另外有一位比丘,名曰法行,住于邪知邪見,能夠靜坐得到四禅之定,常常說空宗的般若法門最爲殊勝,毀謗淨命法師說:“淨命所接受的諸般華朵,不持以供養叁寶,而自己拿來受用。”因爲這一句話的緣故,于六萬世當中,常常沒有舌根,乃至其成佛之後,仍然居住于五濁惡世。彼昔日之法行比丘是何人呢?即是我釋迦牟尼佛也。
佛言:少于見聞者,于我佛法中作理事分別之二說者,命終之後,墮于地獄,多過于百千劫。若是以惡眼惡態、來輕視發菩提心之人者,將來得無眼根之果報。以惡口惡言、誹謗發菩提心之人者,得無舌根之果報。若是唯獨修一個般若波羅蜜,即可成就菩提道者,那麼往昔迦屍迦王,行于菩薩行時,舍棄自己所愛之色身,布施頭顱、眼睛、骨髓、大腦。當時此王行菩薩道時,難道是沒有智慧之人?如是則知六度波羅蜜,應當全部俱足而修,執著一種波羅蜜,而非責其他之波羅蜜,是爲魔業。怎麼可以舍棄奉獻供養香華之布施波羅蜜,而以惡取空不修供養,來任意妄爲地、取代般若波羅蜜之真正的無相之理呢?無舌根之果報,就是因爲這樣咎由自取的。
釋迦如來之所以自己引用昔日過非之事,無非是欲令衆生不要再翻覆于前車之覆轍也。小小的一朵華是如此,則一切土木所作的佛菩薩形像,竹帛所製之諸多經典,以及事相之住持叁寶,戒定慧叁學,無論是清淨福田僧,或是非福田之凡夫衆生,皆悉可以恭敬之。一切法皆可以入于真實叁業供養法界衆生海之中,這又有何不可,而卻想要簡略之呢?《法華經》的偈頌雲:
若人于佛塔寺院之中,于諸佛的寶像或畫像,用種種華、香、幢幡、傘蓋,以恭敬心而供養。乃至以一微小之音聲贊歎于佛,其人皆已成就佛道。
萬善同歸皆成叁昧門第二十
問曰:布施燈燭使光明常恒,將來得生于日月之天宮。布施華香幡蓋,與布施燈燭的果報並無差異,將來皆是往生天界之福報也。爲何說皆已成佛道,這種果報不會太深廣嗎?
對曰:就如同帝王出外巡行之時,數以萬計的車乘、上千的官員,乃至于步行的兵卒,皆帶有天子之“禦”字,稱其隨禦駕出巡。如果有人侵犯了天子的儀隊陣仗,當下便要處死。若是天子的金銮車辂,回到宮庭之後,步行的兵卒收隊解散,歸回到村野小屋之中,如果還稱其是隨禦駕出巡,稱個“禦”字,也是同樣當下便要處死。步行的兵卒是相同之人,而生死的結果卻有差異,這實在是因爲緣起的不同,而有此榮寵與羞辱之差別。前面所謂的蓮華、傘蓋、熏香、燈燭,如果沒有遇到《法華經》釋迦法王所命之天子儀仗,實際上也真的是果報在天宮而已。如今遭逢《法華經》念佛叁昧寶王,就如同是跟隨著帝王之隨從,因此乃至奉獻一朵小華,皆已成就佛道。此則是所謂的“成佛之種從因緣而起”,理體與佛之教法使其如此也。
就猶如群鳥飛向須彌山,而與之皆同一色。又猶如百川朝向大海,便沒有了個別江河差異之名。是故《大寶積經》當中文殊普門會,會合天龍八部、地獄畜生、色聲香等,一切萬法,皆是同于叁昧者。又猶如于一毛端能容納大海,于一芥子能容納須彌山,如此豈是毛端、芥子之神奇呢?實在是不可思議之心性使其不可思議也!如是則了知理解就猶如眼目,修行則比類于雙足。知解正確,則修行正確;知解邪僞,則修行邪僞,無論是魔是佛,修行是淺是深,都是憑借于邪正之知解也。
是故《涅槃經》曰:“持戒遲緩者,不名爲緩;于佛乘遲者,乃名爲後。”所謂的“乘”者,即是大乘智慧知解之稱也。一行既然如此,其他的萬行亦皆如此。法華叁昧者,即是念佛叁昧也,是以釋迦如來稱之爲殊勝禅定,爲叁昧寶王,爲光明藏,爲除罪之寶珠,爲邪見之明燈,迷于路衢者之導師,爲王子金印,空叁昧,聖叁昧陀羅尼,真思惟,最勝觀,如意珠,佛性,法性,僧性,無盡藏,勝方便,大慧光明,消除惡劣觀法之叁昧等。故知無論教法、理體、行位、因果,八萬四千波羅蜜門,皆是念佛叁昧之不同名稱也。若是如此,則奉獻一華,即普遍奉獻供養于叁世塵刹之諸佛衆生。憶念一佛,體性即通于未來諸佛。就如同以盡大地爲射箭之目標,豈有箭發而不射中目的者?若不是如此,則便成爲《思益經》中所畏的畏怖空、舍離空、行于空、索取空之譏诮也。
來客曰:醫者離去,必留下藥物;商者遠行,必寄留金銀,古代先賢寄存智慧寶藏之所,如果不是適當的人,則不可以寄留。弟子我愚昧于佛道、慒懂于學問,才一窺探佛法叁昧之門,便推崇追求無生之理,每每期求一實相之言說。如今師父的開示,就如同帝王玄奧之聖旨,佛法之寶印。生滅來去之動,與無生無來去之寂,雙雙照明矣。理體與事相圓融無礙,隨舉一念心,皆是真實;色聲香味隨觸其一類,皆能增長菩提。一旦稱念南無佛,皆共成于佛道。散華供佛、彈指奏曲,盡皆趣入于菩提。以此法華經王、叁昧寶王所在之處,一切法皆成尊貴。使衆生眼翳無明,遇到金錍良藥,而能去除病膜妄見。以二十種義理之門,來說明念佛叁昧,此乃是弟子我所未曾聽聞的。我心中欣喜能澡雪洗淨、輕視衆生之過愆,得以優遊進入于衆寶莊嚴之極樂國土,這是何其幸運也!
期願我不必改易此身,即能獲得如來醍醐灌頂、不可思議之授記,悟入當來諸佛、即是現今之衆生也。于是我稽首于多寶佛塔,面對于如蓮華淨潔之僧衆,能夠與我普同觀想十方之世尊,圓滿憶念叁世之諸佛。于是長跪叉手,而說偈頌曰:
一心憶念過去佛,亦憶未來諸世尊,以及現在一切人中大雄大力之如來,亦學習于諸佛所說之法。無有一尊佛在過去世,亦無現在及當來佛,唯有此一心清淨之微妙禅,彼亦不可稱言自己證得能說法之佛果。
念佛叁昧寶王論白話淺譯【卷下】 終
◎舊跋
比丘正知,過去見到雲棲蓮池大師的淨土代言,其中有唐朝的《念佛叁昧寶王論》,排列于所謂的“名存而書不存”的項目當中,心中非常仰慕之。生年叁十之時,萬融法師得到此書古本而相贈于我,令我喜出望外,因此外版于姑蘇的慧慶寺。丙戌年又重新刻印于祖堂幽棲寺,伏願法界一切有情,同得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叁昧寶王論白話淺譯》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