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劝发菩提心文白话浅译

  劝发菩提心文白话浅译

  法宣法师白话译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忏悔顶礼,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唯愿慈悲,稍加听察我微渺之言。我曾经听闻:进入佛道的要门,以发心为首;修行最紧急的要务,以立愿居先。誓愿如果建立,则众生可度;菩提心若是发起,则佛道堪成。如果不发广大的菩提心、建立坚固的誓愿,则纵使经过尘沙劫,依然还在轮回;虽然也有从事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

  劝发菩提心文白话浅译

  清省庵法师述

  法宣法师白话译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忏悔顶礼,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唯愿慈悲,稍加听察我微渺之言。我曾经听闻:进入佛道的要门,以发心为首;修行最紧急的要务,以立愿居先。誓愿如果建立,则众生可度;菩提心若是发起,则佛道堪成。如果不发广大的菩提心、建立坚固的誓愿,则纵使经过尘沙劫,依然还在轮回;虽然也有从事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暂时忘失尚且如此,何况未曾发菩提心呢?故知欲学如来一乘,必先具足发起菩萨大愿,不可以延缓也。然而发心愿力的差别,其相貌有很多种,若不详细指明陈述,又要如何趋向修行呢?如今日简略为大众言之。发心之相貌有八种,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呢?世间上有的修行人,一向修行之时,不探究自心,但知追求外相事务,或者求利益供养,或者喜好名声远闻,或贪现世的欲望快乐,或者期望未来好的人天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

  既不追求利养、名闻,又不贪图欲乐、果报,唯是为了出离生死,为了成就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念念之间上求佛道,心心之中下化众生。听闻佛道长远,而不生退怯之心;观见众生难度,而不生厌倦之情。犹如攀登万仞之山,必定穷其峰顶而后止;又如上升九层之塔,必定到达塔尖而后休,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有罪恶不忏悔,有过失不去除,内心染浊而外现清净,起始精勤而终于怠惰。虽有好心,但是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又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众生界度尽,我之愿力方尽;菩提道成就,我之愿力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观察三界六道如同牢狱,视生死轮回犹如怨家,只期望自己度脱生死,不欲发心入于三界生死中度化他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若于自心之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众生、愿成佛道。功德成就等种种法相之念不忘,我相人相之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若是能够了知自性即是众生,因此愿意度脱。自性即是佛道,因此愿意成就。不见有一法,离于自心而别有。以如虚空广大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知道此八种发心之差别,则知道审察自我之心念;知道审察断心,则知道何者应去除,何者应执取;知道去除、执取,则可以发心。

  云何名为“审察”?这是说应当思惟我所发的心念,于此八种之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

  云何为去除执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此菩提心,乃是一切善法中之王,必定有因缘,方得发起。如今说到发菩提心的因缘,约略有十种。有哪十种呢?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令正法得久住故。

  云何为念佛重恩之因缘呢?我娑婆教主释迦如来,最初发菩提心,为我等众生故,行菩提道,经于无量恒河沙劫,备受种种艰辛苦难。当我造业之时,佛陀则垂哀怜悯,以种种的方便来教化我,而我为愚痴所覆,不知信奉受持。我堕地狱之时,佛陀又心生悲痛,时时欲代我受地狱之苦,而我业障深重,不能救拔出离。我生于人道之时,佛以无量的方便善巧,令我种下善根。佛陀便是如此,于我们六道轮回的世世生生之中,跟随追逐于我,心中毫无一刹那的暂时舍弃之念。

  佛陀降生于此娑婆世间之时,我尚沉沦于三恶道中;如今有幸获得人身,而佛陀已经涅槃灭度。是何罪过而生于末法之世?是何福德而得入出家僧众之流?是何业障而不见世尊金色之身?因何侥幸而能恭逢佛陀的舍利?如是深自思惟,假使过去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如果不曾听闻佛法,焉知常常蒙受佛陀之重恩。佛陀的此恩此德,即使以山丘之广大也难以譬喻啊!如果不是发起广大的菩提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将自己粉骨碎身,岂能回馈报答佛陀的重恩呢?是为发菩提心的第一个因缘也!

  云何为念父母恩之因缘?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怀胎,三年哺乳。我为婴儿之时,整日为我换去污秽潮湿的衣服,换上干净的衣裳。自己咽食苦涩的食物,甘美的食物则咀嚼碎细之后,再吐出来喂食我。好不容易才得长大成人,指望我绍继门风,供养承侍双亲、祭祀先祖。

  如今我等既已出家,滥竽充数而称为释迦世尊的弟子,惭愧号为出家沙门。既不能供养父母甘旨的美食,对历代祖先的祭祀扫墓也不能奉行。父母在生之时不能奉养其口腹身体,死时又不能引导双亲之神灵。于世间孝养则为大大的折损,于出世间的孝道又无实际的利益,世间与出世间孝道的两途既失,则不顺孝道之重罪则难以脱逃。

  如是思惟,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则不只是一生的父母,生生世世的父母皆能够获得救拔济度。不只是一个人的父母,人人的父母尽可以得到超升。是为发菩提心的第二个因缘也!

  云何为念师长恩之因缘?父母虽能诞生我、养育我,但是若无世间的师长,则不能了知礼义道德。若无出世间的师长,则不能了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畜生;不解佛法,则何异于世间俗人。如今我等粗知礼义、略解佛法,袈裟能够披覆形体,戒品能够沾染身心,此之重恩,皆是从师长而得。

  若是追求小乘果位,仅能自我得到利益;今天为了大乘佛法,普愿利益一切众人。则世间、出世间的二种师长,俱能蒙受广大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的第三个因缘也!

  云何为念施主恩之因缘?我等今者日用依凭的资具,并非自己所有。二时之粥饭,四季的衣裳,疾病所须的医药,以及色身口腹所耗费的事物,这些皆是出自他人之力,而拿来为我自己受用。彼施主则竭尽体力亲自耕作,尚且难以糊口;我则安然端坐接受饮食,而犹不能满足称心。彼施主则日夜纺织辛劳不已,生活犹自艰难;我则完好的衣服充足有余,哪里知道节俭爱惜。彼施主则以蓬草竹篱为门户,奔波扰攘终其一生;我则有广大的屋宇,宽阔的庭园,自在优游以至于命终。

  以彼施主之劳累来供养我之安逸,于心可安吗?将他人的资利饱润自己的色身,这种道理顺遂吗?如果不是悲智双运、福慧二严,使正信的施主能够沾染佛法之恩德、众生蒙受三宝的恩赐,则即使是一粒米、一寸丝之供养,将来偿还恩情也有我们的一分,恶业的果报也难以脱逃,是为发菩提心的第四个因缘也!

  云何为念众生恩的因缘?这是说我与众生,从无始广大劫以来,世世生生,互为对方的父母,彼此皆有恩德。今日虽然因为隔了数世而昏迷,大家互不相识,但是以佛法的道理来推测之,我们岂能没有报效众生之行。如今披毛戴角的畜生,哪里知道过去生不是他们的子女呢?今日蠕动娟飞之昆虫,哪知道他们不曾是我的父亲呢?常常见到有些年幼就离开父母的人,长大之后连父母的容貌都忘记了。何况是过去生宿世的双亲因缘,如今则前世姓张、姓江也难以回忆了。

  过去的父母如今痛苦呼号于地狱之下,宛转漂零于饿鬼之中,其辛苦疼痛有谁能知?其饥饿虚弱又要向谁投诉?我虽不能亲见、不能听闻,彼则必定时时刻刻祈求救拔、祈求济度。不是经典不能够陈述这些事情,没有佛陀这样的觉者,不能够说出这样的开示。彼邪见愚痴之人,何足以了知此事。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生之父母、未来的诸佛,念念之间想要利益于彼,思念如何报答其恩德。是为发菩提心的第五种因缘也。

  云何为念生死苦之因缘?这是指我与众生,从无始广大劫以来,常在生死轮回之中,尚未得到解脱。有时人间、有时天上,或者娑婆此界,或者他方国土,出没来去有万种门途,超升与沉沦只在片刻之间。一下子为天,一下子为人,一下子又为地狱、畜生、饿鬼。

  阴曹的黑门早上才刚出离,日暮即又复还;地狱的铁窟稍稍暂时脱离,而不久又再进入。登刀山时,整个身体没有完好的皮肤;攀剑树时,任何一方寸的骨肉皆割裂。热铁丸不能除饥,却要吞之而后肝肠尽烂;融化的烊铜难以疗渴,却不得不饮之而使骨肉皆糜。阴曹的利锯支解之,则锯断的肢节切断而又回复接续;地狱的巧风吹之,则虽已死亡而又复生、继续受苦。

  在猛火炽燃的城中,谁忍心听闻叫嗥之惨状;在铁锅的煎熬盘里,但闻苦痛叫喊之声。寒冰地狱中开始冰冻凝结时,身体则惨绿如青莲华结蕊;冰冻至极血肉崩裂之时,则全身通红如红藕花开。一夜之间的死而复生、生而又死之事,地狱之下每每要经历万遍;一朝之际的苦痛难忍,就如同在人间已经过了百年。频频麻烦狱卒们疲劳地用刑,但是又有谁相信阎罗老子的教诫。受罪罚时知道痛苦,虽然心中悔恨也无法追回过去的恶业;脱离恶道的刑苦之后,造作三毒恶业却依然如故。

  鞭打驴马令其身上出血时,有谁知道过去世我们母亲的悲哀;牵著猪羊前往屠场时,哪里理解识得前世父亲之苦痛。啖食自己亲生儿子的肉也不能了知,即使贤明如周文王也…

《劝发菩提心文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