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狗只知道追逐打擊他的石塊,而不知道要去追逐丟擲石塊的人,因此石塊的攻擊終究無法停止。衆生只知道憶念過去、現在諸佛,而不知道要憶念未來佛,因此我慢心終究不能止息。若是能夠如獅子一般、去追逐于丟擲石塊之人,其傷人的石塊自然止息。
聽聞了恭敬與輕慢之道理,能平等恭敬而一以貫之,若是把應恭敬的移轉成輕慢,把父母等同于一般平常之人,那麼這個忤逆便非常過分了。如果把輕慢的態度轉變成爲恭敬,把一般的人視同爲我之父母,如是孝順之道則大矣。是故《梵網經》雲:“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孝道名爲戒律。”實在就是這個道理啊!如果能夠觀照六道的衆生皆是未來佛者,則一切衆生是我父母之談,猶是淺近的道理而已。
若是能和過去的一位沙彌一樣,慈悲救度螞蟻,那麼短促的壽命則更爲延長。如果能如同流水長者之救濟群魚,則自然天華如雨落下而堆積。去除無量劫來妄執衆生、而輕視衆生之見,憶念未來的善逝如來之身。就如同在糞土汙穢之內,了知其中具有真金。在重重的烏雲之間,相信其背後有亮麗的明月。則殺食衆生肉之無明昏暗雲霧,生死輪回之黑煙陰霾,智慧之長風,將掃除之于本具叁昧之廣大虛空矣!《梵網經》雲:“我是已成佛,汝是當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既然如是,又豈能不憶念于未來佛呢?
問曰:衆生肉不可食,我已相信之矣,食用五辛又如何呢?
答曰:佛陀的聖教也曾說明之,《大佛頂首楞嚴經》雲:“佛告阿難,此五種辛腥之食,若是煮熟來吃,能引發淫念;生食則會增加嗔恚之心。如是娑婆世界之中食用五辛的人,縱使能夠宣說叁藏十二部經典,十方的諸天仙人嫌其臭惡穢氣,全部都遠離此人。而諸餓鬼邪魔等,乘著其人食用五辛之時,舔舐其口唇嘴吻。如是常常與鬼道邪魔一起共住,福德則日漸消除,長時無有功德利益。如是食用五辛的人,修習種種叁昧之時,諸菩薩衆、天人諸仙,以及十方的吉祥善神,因此不來守衛護持。大力鬼神諸大魔王,因而得到侵害撓亂之方便。佛告阿難:修習無上菩提者,應當永遠斷除五種辛食,是則名爲第一個增進修行之漸次。”如上皆是佛陀金口所說也,不也是真誠不虛嗎?飲酒的過失那就更加不必說了。
《百喻經》雲:昔日有一位貧窮人,一日在道路中行走,在地上見到一布囊的金錢,心中大爲歡喜踴躍。即在當場算其數目,尚未數完之時,遺失金錢的主人忽然到來,全部將其奪取回去。其貧人當時便後悔,爲什麼不在撿到錢後立刻快速離去,懊惱的心情,非常痛苦。遇到佛法的時候,也是像這種情形一樣,現在雖然能夠遇到叁寶、可種福田,但是如果不精勤以種種方便來修行,而卻喜好多聞。忽然之間無常命終之時,墮入于叁惡道之中,就猶如彼愚癡的貧人,終究還是被其主人奪取金錢而去。偈頌曰:
今日經營此事,明日經營彼事。(此不只是指世間之法,就算是泛泛營修福慧,而無一相叁昧之妙觀、綿綿密密不間斷之修行,皆是所謂的今日叁,明日四,就猶如隔日發病的瘧疾一樣。)樂著于世間而不觀察其無常痛苦,不知不覺間無常死神之賊人便來到了。忽忽忙忙地經營世間雜務,凡夫之人無不如此。就如同彼數錢的愚人,其令人懊惱之事也是如此。
以上七門,盡是憶念未來佛,以通達于叁世之意。若是想要憶念彌勒佛者,必得上升于兜率天宮,親見慈氏菩薩之尊容,則彌天釋道安,即是其首先之倡導者也。
念佛叁昧寶王論白話淺譯【卷上】 終
念佛叁昧寶王論白話淺譯【卷中】
念現在佛專注一境門第八
問:所謂憶念未來佛者,即衆生是,已經聽聞其玄妙之義,其事相廣大義理幽深也。然而我又恐怕心念散亂而難以檢束,如今想要專精而一以貫之,專門求生西方,憶念一尊阿彌陀佛。以達到不退轉之地,去除有漏的煩惱之心,乘坐扁舟于極樂世界鋪滿黃金沙岸的蓮池,頂禮阿彌陀佛于白玉所成之宮殿,以通達于叁世諸佛,希望能夠親沾于九品蓮華,不也是可以嗎?
對曰:《十住毗婆沙論》,以及龍樹菩薩所造的注釋《華嚴經》論到易行行的這一品中說:“菩薩道有難行之行,就如同在陸地上駕乘舟船而行也。有易行之行,就如同在水路當中乘舟船而行也。”依照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之力,若是有人聽聞阿彌陀佛名號而稱念其佛,自然能夠往生西方歸于彼國。就如同乘坐舟船得到流水,又遇到順向便利之風,一舉之間便可行于千裏之遠,這不是非常容易嗎?這個就像釋迦如來其父王及親戚眷屬,有六萬釋迦種姓之人,皆得往生極樂國土一樣。這是因爲阿彌陀佛與此娑婆世界衆生,其因緣非常深遠的關系,專注于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個境界,而能圓滿通達于叁世諸佛,這不是至善至美嗎?
問曰:專注于一個所緣之境界,而圓滿通達叁世諸佛,此乃真誠不虛也!然而稱念彼佛、自求歸向西方淨土,因此而往生彼國極樂世界者,乃是有爲生滅、虛僞不實之法,就如同風多則波浪鼓動不停一般。何如不奔馳妄想于外境,但只攝意于內心,以合乎于無爲、無造作之旨意呢?
對曰:有爲的生滅造作,雖然虛僞不實,但是如果舍棄之,則道業不能成就。無爲無造作雖然真實,但是如果執取之,則智慧之心不能明朗。經典中雲:“厭離有爲有修之功德,是爲魔業;樂著無爲無修之功德,亦爲魔業。”你如今心中厭惡與愛樂交相爭執,難到不正是入于魔王之罥網也!此外若是聖賢攝心正念、便稱之爲內,而凡夫奔馳妄想、則稱之爲外。又以爲奔馳于外境稱之爲散亂,止住于內心稱之爲定,如是則心中又被內外相之分別所撓亂,這並非是念佛叁昧所謂的攝心之意義也。
注解《維摩诘經》時,鸠摩羅什法師曾經說到:外國有一名女子,身體爲黃金色,極爲莊嚴。有長者之子,名達暮多羅,以一千兩黃金邀約其入竹林之中,與其一同乘車去遊玩。文殊師利菩薩于半途的道路中,變身爲一位白衣之士,身上穿著珍寶之衣,其衣服甚爲莊嚴美好。此女人見到文殊師利菩薩之衣服時,貪得之念從內心生起。文殊菩薩言:“你如果想要得到此衣服者,應當要發菩提心。”女人曰:“何等爲菩提心?”文殊菩薩言:“你的色身便是!”女人問曰:“爲什麼是?”文殊菩薩答曰:“菩提心的體性空寂,你色身的體性也是空寂,因此說你色身是菩提心。”此女人曾經于迦葉佛之時,種植很多的善根,廣泛修習菩提智慧。聽聞文殊菩薩這個說法之後,即時證得無生法忍。得到此無生法忍之後,爲了顯示色欲之患,仍然與長者之子入于竹林之中,等到進入竹林之後,此女子變現自己的色身死亡,然後腫脹、腐爛惡臭。長者之子見到此事之後,心中大爲恐怖畏懼,因而前往拜詣佛陀的住所,佛陀爲其開示說法,此長者之子亦得到法忍。
大圓滿覺尚未成就以前,尚未能自在任運,故名之爲忍。就如同自己觀察自身之真實體相,觀察佛陀也是如此。女人色身之空寂,佛陀色相之空寂,從來不曾有差異也。而佛果菩提之義,豈得有差異呢?若能了知如是之真理,則一切有爲生滅之法,當體即是無爲無造作矣!一切的內外之分別,並非真正有內外之分了!然則在有之時而未嘗真實有,故雖有而常無;居于無之時而未嘗真實無,雖然無而恒是有也。那麼又何必憂慮于念佛之時佛是有相,念佛時心中是有念,而非無念呢?
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門第九
問曰:易行道與難行道之談,當身即是菩提之觀,其意旨已如明鏡般顯明了。然而人生在于這個世間,就如同擊石之火、閃電之光一樣,刹那消失生滅無常,如果有一念的蹉跎浪費時光,將來後悔也難以追回了。修習佛道之人,尚且不親戀執著于自心,何況是親戀執取于自身。尚且不親戀執取于自身,更何況是身外之境界呢?心中常常恐怕一口氣息,呼出之後不再複還,則已經到了後世。在業力的狂風之中,如同飄浮的蓬草一般,茫茫然不知何去何從。期願師父能開示一念、十念之念佛法門,此生他生之生計規劃。
答曰:淨土法門之蓮池海會,乃是功德福業之廣大者也。二乘之人乃澄靜心慮于虛寂無我之境,耽著于空、怖畏諸相,不能憶念衆生之苦,是故無有淨土之施設,而大乘菩提道則有之。按《悲華經》的記載雲:“阿彌陀佛,在往昔之世爲轉輪聖王,名爲無诤念,輪王的七寶、及一千個兒子悉皆具足圓滿。因爲寶海大臣這個善知識而了知佛法,于寶藏佛之所發大菩提心,發願成就攝取西方極樂淨土。而諸經典中知名的諸佛、菩薩、聲聞等,皆是阿彌陀佛昔日的一千個兒子。其最長的太子名爲不瞬,即如今之觀世音菩薩也。其次的兒子名爲摩尼,即今之大勢至菩薩也。其次的兒子名爲王衆,即今文殊師利菩薩也。其次的兒子名爲能伽奴,即今之金剛智慧光明菩薩也。其次的兒子名爲無畏,即今蓮華尊如來也。其次的兒子名爲庵婆羅,即今虛空光明菩薩。其次的兒子名善臂,即今師子香菩薩。其次之兒子名爲泯圖,即今普賢菩薩也。其次的兒子名爲蜜蘇,即今阿佛也。蜜蘇王子,自從發菩提心以來,行路時的步步之間,其心心所法,常常憶念諸佛,如今已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示生于妙樂國土了。”
我認爲不論是經行于廣大的草原道路之上,或是徒步于幽深的園林之間,則應當不別異于蜜蘇王子之憶念于佛。就如同諸候大臣,駕著車乘搖動震鳴車馬上的玉器,擺動著身上的玉佩前往朝見天子。或是官兵將領,統帥著整齊的羽仗儀隊,帶領著浩浩而行的車馬時,怎麼可以不小心謹慎地用心于步步之間呢?如今將其比例于念佛法門,則也是應當在日用平常步步之間如同前者小心謹慎,仔細用心,令心相繼不斷地憶念于佛。
凡是一般的平常人,從出生到死亡之間,沒有一個人沒有呼吸的出息入息也。此外一口氣呼出之後,如果不再回複,則便死亡而屬于後世了,這也真的是如你所問的。世間上的人,大多以寶玉、水精、金剛、菩提木□,以此種種之物爲念佛之…
《念佛叁昧寶王論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