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P4

  ..续本文上一页狗只知道追逐打击他的石块,而不知道要去追逐丢掷石块的人,因此石块的攻击终究无法停止。众生只知道忆念过去、现在诸佛,而不知道要忆念未来佛,因此我慢心终究不能止息。若是能够如狮子一般、去追逐于丢掷石块之人,其伤人的石块自然止息。

  听闻了恭敬与轻慢之道理,能平等恭敬而一以贯之,若是把应恭敬的移转成轻慢,把父母等同于一般平常之人,那么这个忤逆便非常过分了。如果把轻慢的态度转变成为恭敬,把一般的人视同为我之父母,如是孝顺之道则大矣。是故《梵网经》云:“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孝道名为戒律。”实在就是这个道理啊!如果能够观照六道的众生皆是未来佛者,则一切众生是我父母之谈,犹是浅近的道理而已。

  若是能和过去的一位沙弥一样,慈悲救度蚂蚁,那么短促的寿命则更为延长。如果能如同流水长者之救济群鱼,则自然天华如雨落下而堆积。去除无量劫来妄执众生、而轻视众生之见,忆念未来的善逝如来之身。就如同在粪土污秽之内,了知其中具有真金。在重重的乌云之间,相信其背后有亮丽的明月。则杀食众生肉之无明昏暗云雾,生死轮回之黑烟阴霾,智慧之长风,将扫除之于本具三昧之广大虚空矣!《梵网经》云:“我是已成佛,汝是当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既然如是,又岂能不忆念于未来佛呢?

  问曰:众生肉不可食,我已相信之矣,食用五辛又如何呢?

  答曰:佛陀的圣教也曾说明之,《大佛顶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此五种辛腥之食,若是煮熟来吃,能引发淫念;生食则会增加嗔恚之心。如是娑婆世界之中食用五辛的人,纵使能够宣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十方的诸天仙人嫌其臭恶秽气,全部都远离此人。而诸饿鬼邪魔等,乘著其人食用五辛之时,舔舐其口唇嘴吻。如是常常与鬼道邪魔一起共住,福德则日渐消除,长时无有功德利益。如是食用五辛的人,修习种种三昧之时,诸菩萨众、天人诸仙,以及十方的吉祥善神,因此不来守卫护持。大力鬼神诸大魔王,因而得到侵害挠乱之方便。佛告阿难:修习无上菩提者,应当永远断除五种辛食,是则名为第一个增进修行之渐次。”如上皆是佛陀金口所说也,不也是真诚不虚吗?饮酒的过失那就更加不必说了。

  《百喻经》云:昔日有一位贫穷人,一日在道路中行走,在地上见到一布囊的金钱,心中大为欢喜踊跃。即在当场算其数目,尚未数完之时,遗失金钱的主人忽然到来,全部将其夺取回去。其贫人当时便后悔,为什么不在捡到钱后立刻快速离去,懊恼的心情,非常痛苦。遇到佛法的时候,也是像这种情形一样,现在虽然能够遇到三宝、可种福田,但是如果不精勤以种种方便来修行,而却喜好多闻。忽然之间无常命终之时,堕入于三恶道之中,就犹如彼愚痴的贫人,终究还是被其主人夺取金钱而去。偈颂曰:

  今日经营此事,明日经营彼事。(此不只是指世间之法,就算是泛泛营修福慧,而无一相三昧之妙观、绵绵密密不间断之修行,皆是所谓的今日三,明日四,就犹如隔日发病的疟疾一样。)乐著于世间而不观察其无常痛苦,不知不觉间无常死神之贼人便来到了。忽忽忙忙地经营世间杂务,凡夫之人无不如此。就如同彼数钱的愚人,其令人懊恼之事也是如此。

  以上七门,尽是忆念未来佛,以通达于三世之意。若是想要忆念弥勒佛者,必得上升于兜率天宫,亲见慈氏菩萨之尊容,则弥天释道安,即是其首先之倡导者也。

  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卷上】 终

  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卷中】

  念现在佛专注一境门第八

  问:所谓忆念未来佛者,即众生是,已经听闻其玄妙之义,其事相广大义理幽深也。然而我又恐怕心念散乱而难以检束,如今想要专精而一以贯之,专门求生西方,忆念一尊阿弥陀佛。以达到不退转之地,去除有漏的烦恼之心,乘坐扁舟于极乐世界铺满黄金沙岸的莲池,顶礼阿弥陀佛于白玉所成之宫殿,以通达于三世诸佛,希望能够亲沾于九品莲华,不也是可以吗?

  对曰:《十住毗婆沙论》,以及龙树菩萨所造的注释《华严经》论到易行行的这一品中说:“菩萨道有难行之行,就如同在陆地上驾乘舟船而行也。有易行之行,就如同在水路当中乘舟船而行也。”依照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之力,若是有人听闻阿弥陀佛名号而称念其佛,自然能够往生西方归于彼国。就如同乘坐舟船得到流水,又遇到顺向便利之风,一举之间便可行于千里之远,这不是非常容易吗?这个就像释迦如来其父王及亲戚眷属,有六万释迦种姓之人,皆得往生极乐国土一样。这是因为阿弥陀佛与此娑婆世界众生,其因缘非常深远的关系,专注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一个境界,而能圆满通达于三世诸佛,这不是至善至美吗?

  问曰:专注于一个所缘之境界,而圆满通达三世诸佛,此乃真诚不虚也!然而称念彼佛、自求归向西方净土,因此而往生彼国极乐世界者,乃是有为生灭、虚伪不实之法,就如同风多则波浪鼓动不停一般。何如不奔驰妄想于外境,但只摄意于内心,以合乎于无为、无造作之旨意呢?

  对曰:有为的生灭造作,虽然虚伪不实,但是如果舍弃之,则道业不能成就。无为无造作虽然真实,但是如果执取之,则智慧之心不能明朗。经典中云:“厌离有为有修之功德,是为魔业;乐著无为无修之功德,亦为魔业。”你如今心中厌恶与爱乐交相争执,难到不正是入于魔王之罥网也!此外若是圣贤摄心正念、便称之为内,而凡夫奔驰妄想、则称之为外。又以为奔驰于外境称之为散乱,止住于内心称之为定,如是则心中又被内外相之分别所挠乱,这并非是念佛三昧所谓的摄心之意义也。

  注解《维摩诘经》时,鸠摩罗什法师曾经说到:外国有一名女子,身体为黄金色,极为庄严。有长者之子,名达暮多罗,以一千两黄金邀约其入竹林之中,与其一同乘车去游玩。文殊师利菩萨于半途的道路中,变身为一位白衣之士,身上穿著珍宝之衣,其衣服甚为庄严美好。此女人见到文殊师利菩萨之衣服时,贪得之念从内心生起。文殊菩萨言:“你如果想要得到此衣服者,应当要发菩提心。”女人曰:“何等为菩提心?”文殊菩萨言:“你的色身便是!”女人问曰:“为什么是?”文殊菩萨答曰:“菩提心的体性空寂,你色身的体性也是空寂,因此说你色身是菩提心。”此女人曾经于迦叶佛之时,种植很多的善根,广泛修习菩提智慧。听闻文殊菩萨这个说法之后,即时证得无生法忍。得到此无生法忍之后,为了显示色欲之患,仍然与长者之子入于竹林之中,等到进入竹林之后,此女子变现自己的色身死亡,然后肿胀、腐烂恶臭。长者之子见到此事之后,心中大为恐怖畏惧,因而前往拜诣佛陀的住所,佛陀为其开示说法,此长者之子亦得到法忍。

  大圆满觉尚未成就以前,尚未能自在任运,故名之为忍。就如同自己观察自身之真实体相,观察佛陀也是如此。女人色身之空寂,佛陀色相之空寂,从来不曾有差异也。而佛果菩提之义,岂得有差异呢?若能了知如是之真理,则一切有为生灭之法,当体即是无为无造作矣!一切的内外之分别,并非真正有内外之分了!然则在有之时而未尝真实有,故虽有而常无;居于无之时而未尝真实无,虽然无而恒是有也。那么又何必忧虑于念佛之时佛是有相,念佛时心中是有念,而非无念呢?

  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门第九

  问曰:易行道与难行道之谈,当身即是菩提之观,其意旨已如明镜般显明了。然而人生在于这个世间,就如同击石之火、闪电之光一样,刹那消失生灭无常,如果有一念的蹉跎浪费时光,将来后悔也难以追回了。修习佛道之人,尚且不亲恋执著于自心,何况是亲恋执取于自身。尚且不亲恋执取于自身,更何况是身外之境界呢?心中常常恐怕一口气息,呼出之后不再复还,则已经到了后世。在业力的狂风之中,如同飘浮的蓬草一般,茫茫然不知何去何从。期愿师父能开示一念、十念之念佛法门,此生他生之生计规划。

  答曰:净土法门之莲池海会,乃是功德福业之广大者也。二乘之人乃澄静心虑于虚寂无我之境,耽著于空、怖畏诸相,不能忆念众生之苦,是故无有净土之施设,而大乘菩提道则有之。按《悲华经》的记载云:“阿弥陀佛,在往昔之世为转轮圣王,名为无诤念,轮王的七宝、及一千个儿子悉皆具足圆满。因为宝海大臣这个善知识而了知佛法,于宝藏佛之所发大菩提心,发愿成就摄取西方极乐净土。而诸经典中知名的诸佛、菩萨、声闻等,皆是阿弥陀佛昔日的一千个儿子。其最长的太子名为不瞬,即如今之观世音菩萨也。其次的儿子名为摩尼,即今之大势至菩萨也。其次的儿子名为王众,即今文殊师利菩萨也。其次的儿子名为能伽奴,即今之金刚智慧光明菩萨也。其次的儿子名为无畏,即今莲华尊如来也。其次的儿子名为庵婆罗,即今虚空光明菩萨。其次的儿子名善臂,即今师子香菩萨。其次之儿子名为泯图,即今普贤菩萨也。其次的儿子名为蜜苏,即今阿佛也。蜜苏王子,自从发菩提心以来,行路时的步步之间,其心心所法,常常忆念诸佛,如今已经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示生于妙乐国土了。”

  我认为不论是经行于广大的草原道路之上,或是徒步于幽深的园林之间,则应当不别异于蜜苏王子之忆念于佛。就如同诸候大臣,驾著车乘摇动震鸣车马上的玉器,摆动著身上的玉佩前往朝见天子。或是官兵将领,统帅著整齐的羽仗仪队,带领著浩浩而行的车马时,怎么可以不小心谨慎地用心于步步之间呢?如今将其比例于念佛法门,则也是应当在日用平常步步之间如同前者小心谨慎,仔细用心,令心相继不断地忆念于佛。

  凡是一般的平常人,从出生到死亡之间,没有一个人没有呼吸的出息入息也。此外一口气呼出之后,如果不再回复,则便死亡而属于后世了,这也真的是如你所问的。世间上的人,大多以宝玉、水精、金刚、菩提木□,以此种种之物为念佛之…

《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