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数珠。我则以呼吸之出息入息为念珠也,称念佛号时,跟随著气息而念。如此则大大有所依靠,又何必恐惧一口气不来,便死亡而属于后世呢?我行住坐卧之间,常常用此念珠。纵使是昏沉而睡眠,也是含抱著佛号而寝卧。睡醒之后则继续念佛,如此必定能够在梦中,见到阿弥陀佛。就如同钻木取火之时,烟如果生起时,即是火要生起前之相貌。如果能够常常梦见阿弥陀佛,则念佛三昧必定能够成就。如是将来往生极乐世界,面见阿弥陀佛之白毫相好,亲自蒙受阿弥陀佛的授记,则必然是万无一失的了,你应当勉励而行之。
又问:一念念佛、十念念佛,而往生西方净土。何者为正确之说?
答曰:但用一念即可往生极乐,住于不退转之地,此才是正确之说也。就如释迦牟尼佛所说:诬谤佛陀、毁坏经典,殴打僧众、咒骂尊者圣人,五逆之恶、四重之罪,皆是由于一念的恶业所成就的,因此而堕于无间地狱,犹如箭弩射出一般快速。如今之念佛往生于西方净土,亦是一念的善业所成就的,即时而得高登于极乐国土,犹如弯曲手臂一样迅速。前一念娑婆世界的五阴消灭,后一念极乐世界之五阴即时生起。就如同以蜡所作的印,压印于泥沙之中,蜡印融化消失时,文彩即时成就,尚不须要两念的时间,岂更要到十念之久呢?又殴打僧众、咒骂尊者圣人,虽然不是正属于逆罪,但也是五逆之类也。
此外所谓一念者,如经典中所说:有一位贪爱乳酪滋味的沙弥,命终时因为生起一念贪爱之心,后世生于乳酪中作虫。另外大萨婆长者的妻子,在船中正当坐著面对于明镜自照其身,自怜自爱其色身美好之时。海风吹来破裂其船,命终之后生于其尸体中作虫,贪爱嬉戏、往来钻游于死尸之中,不离于其处所。此者皆是一念所致,非是十念也。此外《大无量寿经》当中,说明了一念念佛,皆得往生极乐世界。而《观无量寿佛经》当中的十念念佛,实在是有其缘由的,那是因为临终之人,身得疾病萎糜衰弱,体力微弱心力下劣,故须十次称于阿弥陀佛名号,以帮助其心念也。若是心力坚强清明不昧,一念即可往生了。这就犹如栽培种植如同一丝毛发的幼苗,其茂盛壮大时,可以有百人同围之广大也。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门第十
问曰:经典当中说明“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何用远而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心中存想于西方极乐之国土;近则忆念诸佛,兴起恭敬于未来之佛。如此皆是向心外而求,岂可以说是“是心是佛”呢?
对曰:你所问的问题是问错了,你只知引用经文,而不知道经文的意趣。你所引的经典,乃是《观无量寿佛经》也,其正是教人称念阿弥陀佛之经文也。正因为忆念阿弥陀佛的缘故,阿弥陀佛从心想中生起,是故经云“是心是佛”,怎可窃取对阿弥陀佛的观想,而反过来吞噬了忆念阿弥陀佛的心呢?若是真的像这样都不念佛,而说“是心是佛”者,那么也应当心中都没想著恶事,而却说“是心是恶”吗?彼既不能那么说,此又怎么可以如是说呢?更何况彼极乐国土,阿弥陀佛之至尊,有如十万亿须弥山王之高大,不会因为眼根眼力不及而为障碍,如恒河沙之光明相好,全都是由阿弥陀佛的愿力,而使我观想成就(故也,由佛愿力者,谓佛之相好身是由佛自己愿力所成;而想者,是说彼阿弥陀佛自己愿力所成之相好身,由我现前心想而显现。)屈伸手臂的刹那时间,即得往生西方净土,怎么可以去计较彼方向处所之远近呢?
问曰:所谓的“是心是佛”已经恭敬听闻其道理了。然而此经,所说明的十六种妙观,韦提希夫人得之,则琉璃冰地、及落日之观,便可以心想而成,阿弥陀佛也如金山一样明耀显著。然而对我人而言,是魔光或是佛光,自心所观想或他力而观见,邪道与正理互相混杂,要如何才能澄清而停止妄心之波动。期愿师父能够一一开示之,以令念佛之人,离于师长独自静坐时,能够心中安定,如寂静之大海也。
对曰:所谓的“冰想”者,乃为观想极乐世界琉璃地之根本也。而“落日想”者,乃是作阿弥陀佛白毫光观想之基础渐次也。依心中想念而显现者,称之为自力观想、称之为正;不依我人心中想念而显现者,则称之为他力所观见、称之为邪。本来是观想白毫相,白毫相却不显现;心中并未观想绀目相,而绀目相却自己现前。此种事相乖违于本来心中之想,岂不是邪伪吗!更何况是其他的诸想呢?
此外魔光乃是有影相、会闪耀刺眼,而佛光并无阴影、亦不闪耀刺眼,是故《楞伽经》的偈颂曰:
佛地是名为最殊胜的境界,清净微妙而庄严相好,其光明照耀就如同炽盛之火光,光明能够到达一切而无阴暗之处。虽然有如炽燃的焰光,却不会伤坏人的眼目。周遍*轮于一切处,而教化三有众生。
问:如今若有光明显现,炽盛的火焰光会伤坏眼目的,若非魔境又是何者呢!光明而不闪耀刺眼的,不是佛光又是何者呢?
答:此外光明如果是真实者,能够令念佛之人身心澄渟平静、清净安定。光明如果是属于邪伪的,则令念佛之人心中躁动、意念恍惚。是故《涅槃经》云:若是心中能澄渟平静、清净安定,即是真正的解脱,真正让人解脱的,即是诸佛如来。这个事理已经非常明白了!
又问曰:至人无思,而今却教人用心想念,难道不会错谬吗?
对曰:不会错谬啊!如同《大威德陀罗尼经》云:“若想要超过三界生死的结缚,应当发起欲愿之心,想念于无欲染之事。”如今则比例而说明之:想要修习念佛法门的人,应当发起想念之心,想念于无想无思之事。是故《方等贤护经》云:“恶的欲念想念女人,梦中便见到女人;善的欲念忆想于佛,梦中便见到佛陀。”
因此我说:二种想的名称都是相同,而善恶却如同天地之隔。是故不可只听闻到“想”这个字,便一概地厌恶之。若是随便就厌恶于想,就算是不毁破经义,不诽谤佛陀,则必定投生于无想天宫矣。若是固执无想,而吞噬了忆想诸佛者,则名为毁谤佛法。以谤法的缘故,直接进入十方的无间无择的痛苦地狱之牢城,不知何时才有出离之日,又岂有投生无想天宫之指望呢?纵使能够得生天宫,也只是外道的天人,并非真正解脱之路。
是故《涅槃经》云:“凡是随便一人听闻到涂毒鼓的人,不论远近之人,俱得死亡。”在这里也是如此,随其所在有一人拨弃忆想于佛者,无论远近,俱皆堕落于无想外道及地狱之中。经典中所谓的,或时有些众生,能够离于地面一尺二尺,而在世间往返游行者,就是指这些外道之人。如是岂能出离于三界之流转呢?又岂能等同于九品往生之圣贤呢?何况无论倾覆舟船、或乘载舟船的,皆是水也;因之跌倒、或因之起立者,皆是大地也。忆想虚妄境界者,即是众生;忆想真实谛理者,即是诸佛。离开了忆想思念之外,更要用什么呢?
问曰:事上的理解已经了知,其义理又何在呢?如《般舟三昧经》中说:“心中起想即是愚痴,无想即是涅槃。”如今用想来念佛,不也是如此吗?
答曰:不是如此的!若是心中存有所想之佛,能想佛之心。或是逃避想佛,而以恶取空、断灭空为无想者,则是愚痴之至也。我如今了知诸佛皆从心想中生,然而也无所想之佛与能想之心,如是又何痴之有呢?此乃是观空之三昧,并无邪见也。你又问道理何在者?至人冥会真理、体究寂灭,虚空其心怀,而不存一物。虽然是万法同时并照,而心中未曾有相有执,如是则真实智慧并无所缘,因此可以称之为无念。而以世俗智则有所缘,是故依于心念忆想而生起。
此外“想不异空,空不异想”,名为第一义谛中道之理,此乃是显现佛之法身也。“空即是想”,名为世俗谛之道理,如恒河沙的万德庄严,皆是依世俗谛而建立,此乃显现佛之圆满报身也。“想即是空”,名之为真谛之道理,能破二十五有,得到二十五种三昧,虽然本自空寂,而却常常教化众生,与众生和光同尘而利益之,此乃是显示佛之化身也。是则以空、假、中三观,观照真、俗、中三谛,证得解脱德、般若德、法身德等三德,成就化身、报身、法身等三身。乃至有十种三法,此又有何不可呢?
而你却想要摈除清净无分别之想,去取执无想顽空之想呢?阻塞了禅定之门,而自取成佛之门槛障碍呢?《楞伽经》、《密严经》皆曰:“宁起有见如须弥山”者,是说相信有善恶因果,心中存想忆念于佛,而往生于极乐世界清净国土,故云宁起于有见。“不取空见如芥子许”者,是说执取空见、拨无因果,毁谤念佛、说无净土,而生陷于阿鼻地狱之中,因此说不可起空见也。吁!令人畏惧者,不就在于此吗!
高声念佛面向西方门第十一
问曰:想佛即是无想,已经恭闻开示了。然而大乘方等经典之中,为了修习无上深妙之禅定,而令其净念相继、想于佛的白毫相,并且兼带称念佛号,以祈求殊胜之禅定。等到契入之后,则心佛两忘,这是真实存在之事。但是只要心中默念佛号,如同泉水澄静一般,则念佛三昧自然能够达到。又何必一定要高声念佛、喧动于乡里街巷,响声震动于山林之间,然后才称之为修道呢?
对曰:你所问的固然没错,但是出声念佛也没有过失。我尝试为你说明之,所以者何呢?去除散乱的重要方法,最重要的是存在于音声。音声如果不振奋激厉,则心念便暗自窃窃然、飘飘然而散乱不定。声音如果能够振奋激厉,就如同拔除茅草而拔起一连串其它之草,并且乘著策杖于其后,以毕命之心与之相对,永远断除其扰乱之忧患,这就是其第一个意义也。以切近身心者来说,音声及正念之光照所及,万般恶念所引生的灾祸,便如同冰霜般消散。而种种功德之丛林,便如千山中的松树一样茂盛不凋,这就是其第二个意义也。就远一层来说,念佛往生净土之后见到阿弥陀佛的金容,乃是光明荧煌并且散放万彩祥光,其说法时七宝天华淅沥沥如雨般从虚空而降下,这些种种殊胜就如同以手指指著手掌一般容易,这些皆是因为高声念佛所致的,这就是其第三个意义…
《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