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又如同牵引搬动巨木大石,因为太重而无法运载向前,但是只要以洪亮的声音同时发出呼号,则木石便随声而飘然轻举,这就是其第四个意义也。此外与魔军敌众相争战时,大家旗鼓相当正面遭遇之时,如果将音声律调用于军队车马之调动,以坚定齐整之心,而攻破于强敌,这就是其第五个意义也。音声既然具有如是众多之意义,又何必厌恶之呢?
因此不如喧声与寂静两者并重并全,并以止观同时运用,合乎于佛陀之旨意,这样不是很好吗?定慧如果能够均等,则能同时相忘于心佛了,这就如同你所问的问题了。是故庐山慧远大师的〈念佛三昧序〉云:“功德高广而容易进修,则无如以念佛为先。我常常觉察到佛号不可思议的音声,每次扣动心弦时,心中只要听闻佛号,则尘劳牵累,每每便可销除。滞著的执情,也融通开朗起来了。如果不是天下间至极深妙的念佛法门,又有谁能够如此玄妙呢?”如果要说到有什么证明者,就无如《华严经》的偈颂说:
宁受无量苦,得闻佛音声。不受一切乐,而不闻佛名。
真是如此,则佛号的音声远震十方,开启众生的善根、萌生菩提心芽,犹如大地一声春雷,惊螫而震动百草,怎么可以轻视念佛之声,而诬蔑之呢?
问曰:高声称念、与低声称念佛陀名号之差别,我已恭敬承受其义理。可是十方世界的净土,皆有如来世尊,独独面向西方,这不是非常的执著吗?
对曰:你问的就不对了!此乃是大乘方等佛经中,释迦如来作如是说,不是人间法师之意旨啊!岂可以毁谤于大乘方等经典呢?
问曰:我已恭闻教典之意旨了,可是不知其义理何在?
对曰:也有其道理。就如同愚痴之人,见到观世音菩萨有十一个面相,随即施设问难说:“为何不安立十二个面相呢?”如果随顺其语言,安立十二面,此愚痴人便又问难说:“为何不安立十一面呢?”如今你以东方,而问难为何要面向西方,其道理也是如此。如果还是迷昧而未能觉醒者,即以此色身令其注意身心之安置,不背向于西边这一方,则其不久自然可以了悟。如果还不了悟,则实在是不可教化,但可令人悲悯而已。此外《胜天王经》〈二行品〉当中,说明如来有八十种随形好,其中有一个随形好之光明功德,名之为“一切相不背他”也,那么佛也不可以背向之。佛陀常常面向于一切众生,不会像怨贼仇人一般,不欲正面相见,这是佛陀慈悲之至啊!即是不背于佛之道理啊!
智者大师,自从其抚玩尘土的童年开始,以至命终于六十耳顺之年,躺卧时必定合掌,端坐时必定面向西方。到了即将命终之时,令人读诵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以及九品往生之经文。命终时光明照满山林,天乐连续不断演奏,而后往生于西方净土。那么面向西方之意义,不是非常弘大吗?
问曰:面向西方之事,已经恭敬听闻其教典与义理。而“般舟三昧”之意义,其义理又何在呢?
对曰.:梵语“般舟”,此方语言称为“现前”。这是说忆念思惟阿弥陀佛而不间断,因此佛陀现前于禅定之中。总共九十日恒常经行者,乃是帮助般舟三昧诸佛现前之助缘,并不是真正的解释其意义。
问曰:净土微妙之法门,般舟三昧的意义,已经完整听闻其剖析了,然而近代已来,又有谁高登于西方极乐国土,既然没有人从极乐世界回来告知回报,哪里知到他们去了何处,期望师父为我说明之。
对曰:晋朝庐山的慧远法师,为念佛求生净土的首先倡导者,远公跟从追随于佛陀跋陀罗三藏法师,三藏法师教授以念佛三昧。(成时:考据远公于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庚寅,与僧俗二众一百二十三人结社念佛,经历十七年。到了安帝义熙二年丙午,佛陀跋陀罗才到了长安,后来因为一些小因缘,而前往庐山,紫阁飞锡法师以为佛陀跋陀罗教授远公念佛三昧,然后才结莲社,此乃未经详细考查。)与弟弟慧持、高僧慧永,以及朝庭的贤人贵士,及隐逸在野之清信之士,如宗炳、张野、刘遗民、雷次宗、周续之、阙公则等,一百二十三人,钻凿山壁刻下铭文,立誓发愿求生净土。在刘遗民所著的文章中,其大略云:
思惟人身难得,很快就失之交臂而沉沦于六道之中。了悟世事无常,生死逼迫的急切。明白三途恶报在暗中急急相催,知道险难恶趣之难以超拔。这就是那一些一同志向于佛道的诸贤们,之所以晨朝精勤、夜里警惕,想要仰望有所救济解脱的原因啊!
于是又以不可思议的妙观,观想忆念阿弥陀佛绝妙之容颜,开启我们愚痴的心灵,而有真实正确之观照。期望能够往生净土,使迷昧的妄识,因为华开见佛了悟无生而重新新生,粗重的肉胎形体,转变为莲华化生的殊胜妙身。依托著清净的莲华飘流于八功德水之间,在七宝玉树的蔽荫之下咏叹赞颂阿弥陀佛。于辽阔的天地之间飞行、而飘逸著如云彩般轻柔的衣裳;在弥漫著花香的微风中优游、而安度于无尽的岁月。在安适中忘掉了色身形体,而心中祥和安定;心中超越了喜乐,以无所得而自怡。低头向著三途遥远地俯谢而去,昂首傲视著天宫而长辞于三界之外。期望能够绍承佛法、接引众灵,以继起往生净土之大道,遥指著究竟寂灭以为期望之目标。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念佛法门,不是非常弘伟广大吗?
慧远大师作〈念佛三昧序文〉云:“称之为三昧者,是何缘故呢?乃是思虑专精、想念寂静的意思也。思虑专精,则心志专一而不移动。想念寂静,则精气虚寂而心神明朗。精气虚寂,则心智安定而容易明照;心神明朗,则无有幽微之事而不通彻。此二者,乃是契入本自天然之佛性的不可思议玄符,会入一心而达其妙用也。此外诸多三昧之中,其名称非常众多。然其功德高广而容易进修的,则以念佛三昧为最先。若是以一般凡夫,随其对治所需之种种三昧,便不得语其优劣高下,这是显而易见的。”
谢灵运曾经作咏叹净土之诗云:“法藏比丘生长于王宫之中,长大后因心怀佛道而出离于国土京城。其所发的誓愿有四十八愿之多,以弘大的誓愿来拯救群生。极乐净土是何其的微妙,来往生者皆是人中之菁英。若是要等到年老衰颓了才来修行,又怎可寄望其如意呢?想要蒙受阿弥陀佛的教化,必须趁著如同清晨的年少之时、永往长征。”
你问说:未曾见过有往生之人前来回报者,晋朝时有一位阙公则,曾经发愿往生后回来报知。后来与他一同誓愿往生净土的友人,在东京洛阳的白马寺,一天夜里,正在为阙公则作忌日、读诵经典时,当时林木佛殿,皆变作黄金色。虚空中有声音曰:“我是阙公则也,以前所祈求的往生极乐世界七宝国土,如今已经圆满成就了,因此回来报知于你们。”说完之后音声便消失不现。支道林法师曾经赞叹曰:“大哉啊!阙公,享有无量无边的虚空法界、契入于本具之灵性。其神识已经往生西方的极乐世界,而其不可思议的形迹却应现于东土的京城。逍遥自在往返流连于云霄太虚,既能宣流法音之声向,又有光耀之身形。哪里只是用一偈赞颂的话便可歌叹其德行,其回报乃是为了显现死亡不是断灭、而极乐世界乃是真实不虚的啊!”
此外虞孝敬也作赞曰:
“美哉啊!公则,已经先尝得了甘美的法味。能够知道我们心意的人非常希少,因而我们所修之佛道乃更显得珍贵。金色的光明在夜里朗照闪耀,白玉一般纯洁的容貌,如朝日般润泽明亮。因为不舍有缘众生之慈悲心,因此回来告知其道友同志。”
梦觉一心以明三昧门第十二
问曰:阙公往生西方净土,并以金色光明来回报,我已经恭敬听闻其开示矣。然而释迦牟尼佛说:一切法如梦如幻者。不知道所念的阿弥陀佛,所往生的极乐净土,是不是也如梦幻呢?若不是我们心中之梦,则佛便在我们的心外;若也是如梦一般,那么佛便在我们的梦中。就如同梦中得到金子,觉醒之后便一无所获,真的恐怕辛劳虚妄地忆念佛的三身,而终究却归于一场虚妄之幻梦,请师父为我明辨之。
对曰:念佛非虚妄也!何以知其如此呢?若是修行念佛三昧之人,就如同梦中得到金子,觉醒之后便一无所获,则念佛便同于虚妄之事也。然而念佛之人,究竟因念佛而往生于西方净土,岂可说是虚妄呢?就如同学习天眼法的人,先观想明珠、火炬等光明,如是忆想不已,而真实发起天眼,谁说其是虚妄的呢?岂可等同于梦中得金,而毕竟一无所有呢?不要将遥远之事而以浅近之俗事来见之,而举梦来譬喻,因此不得将念佛往生净土,全部等同于作梦之虚妄,这是非常明了的了!
此外《华严经》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心如果迷昧,则也如同梦,此即九法界之众生是也;心如果彻悟,就如同觉醒,此即一法界、即是诸佛是也。迷与悟只在于一心,而昏梦与觉醒从来就不是两相差异的。经典中所谓的“了知妄想本来就是真心,则能见到卢舍那佛。”纵使是如梦之虚妄,又有何缺失呢?唯愿你细心体察之,不要磨灭往生之志向。
念三身佛破三种障门第十三
问曰:佛有三种身,要如何忆念?愿开示其修行方便,令我等无所缺失。
对曰:所谓的佛之三身,乃是法身、报身、化身也。法身佛者,如同明月之体。报身佛者,如同明月之光。化身佛者,如同明月之影像。万般的净水之内,皆有明月之影,而此月是为多呢?还是为一呢?此月不可言其是一,因为万般净水中之明月常有差异;也不可言多,因为虚空之明月,永远只有唯一也。如梵文书法中的伊字“△”,就像是摩醯首罗天王的三个眼睛,说其是纵、是横,是并列、是次第差别,皆不可以言语议论也。经典中说:“佛的化身,或者应现小身的丈六、八尺之身。”此皆是众生心水中之化佛也,佛尚且无形相、不可以色求,岂有大身、小身二者之分别呢?而众生所见的净土和秽土,也是由众生自己心中所现也。
若是想要忆念佛之三身,破除三种障碍,我如今尝试为你说明之。你心中之佛其所以生起,乃是从止观而生,止观若是不均等,则其障碍必定生起。念佛之人,若是修止之…
《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