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叁昧寶王論白話淺譯▪P6

  ..續本文上一頁也。又如同牽引搬動巨木大石,因爲太重而無法運載向前,但是只要以洪亮的聲音同時發出呼號,則木石便隨聲而飄然輕舉,這就是其第四個意義也。此外與魔軍敵衆相爭戰時,大家旗鼓相當正面遭遇之時,如果將音聲律調用于軍隊車馬之調動,以堅定齊整之心,而攻破于強敵,這就是其第五個意義也。音聲既然具有如是衆多之意義,又何必厭惡之呢?

  因此不如喧聲與寂靜兩者並重並全,並以止觀同時運用,合乎于佛陀之旨意,這樣不是很好嗎?定慧如果能夠均等,則能同時相忘于心佛了,這就如同你所問的問題了。是故廬山慧遠大師的〈念佛叁昧序〉雲:“功德高廣而容易進修,則無如以念佛爲先。我常常覺察到佛號不可思議的音聲,每次扣動心弦時,心中只要聽聞佛號,則塵勞牽累,每每便可銷除。滯著的執情,也融通開朗起來了。如果不是天下間至極深妙的念佛法門,又有誰能夠如此玄妙呢?”如果要說到有什麼證明者,就無如《華嚴經》的偈頌說:

  甯受無量苦,得聞佛音聲。不受一切樂,而不聞佛名。

  真是如此,則佛號的音聲遠震十方,開啓衆生的善根、萌生菩提心芽,猶如大地一聲春雷,驚螫而震動百草,怎麼可以輕視念佛之聲,而誣蔑之呢?

  問曰:高聲稱念、與低聲稱念佛陀名號之差別,我已恭敬承受其義理。可是十方世界的淨土,皆有如來世尊,獨獨面向西方,這不是非常的執著嗎?

  對曰:你問的就不對了!此乃是大乘方等佛經中,釋迦如來作如是說,不是人間法師之意旨啊!豈可以毀謗于大乘方等經典呢?

  問曰:我已恭聞教典之意旨了,可是不知其義理何在?

  對曰:也有其道理。就如同愚癡之人,見到觀世音菩薩有十一個面相,隨即施設問難說:“爲何不安立十二個面相呢?”如果隨順其語言,安立十二面,此愚癡人便又問難說:“爲何不安立十一面呢?”如今你以東方,而問難爲何要面向西方,其道理也是如此。如果還是迷昧而未能覺醒者,即以此色身令其注意身心之安置,不背向于西邊這一方,則其不久自然可以了悟。如果還不了悟,則實在是不可教化,但可令人悲憫而已。此外《勝天王經》〈二行品〉當中,說明如來有八十種隨形好,其中有一個隨形好之光明功德,名之爲“一切相不背他”也,那麼佛也不可以背向之。佛陀常常面向于一切衆生,不會像怨賊仇人一般,不欲正面相見,這是佛陀慈悲之至啊!即是不背于佛之道理啊!

  智者大師,自從其撫玩塵土的童年開始,以至命終于六十耳順之年,躺臥時必定合掌,端坐時必定面向西方。到了即將命終之時,令人讀誦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以及九品往生之經文。命終時光明照滿山林,天樂連續不斷演奏,而後往生于西方淨土。那麼面向西方之意義,不是非常弘大嗎?

  問曰:面向西方之事,已經恭敬聽聞其教典與義理。而“般舟叁昧”之意義,其義理又何在呢?

  對曰.:梵語“般舟”,此方語言稱爲“現前”。這是說憶念思惟阿彌陀佛而不間斷,因此佛陀現前于禅定之中。總共九十日恒常經行者,乃是幫助般舟叁昧諸佛現前之助緣,並不是真正的解釋其意義。

  問曰:淨土微妙之法門,般舟叁昧的意義,已經完整聽聞其剖析了,然而近代已來,又有誰高登于西方極樂國土,既然沒有人從極樂世界回來告知回報,哪裏知到他們去了何處,期望師父爲我說明之。

  對曰:晉朝廬山的慧遠法師,爲念佛求生淨土的首先倡導者,遠公跟從追隨于佛陀跋陀羅叁藏法師,叁藏法師教授以念佛叁昧。(成時:考據遠公于晉孝武帝太元十五年庚寅,與僧俗二衆一百二十叁人結社念佛,經曆十七年。到了安帝義熙二年丙午,佛陀跋陀羅才到了長安,後來因爲一些小因緣,而前往廬山,紫閣飛錫法師以爲佛陀跋陀羅教授遠公念佛叁昧,然後才結蓮社,此乃未經詳細考查。)與弟弟慧持、高僧慧永,以及朝庭的賢人貴士,及隱逸在野之清信之士,如宗炳、張野、劉遺民、雷次宗、周續之、阙公則等,一百二十叁人,鑽鑿山壁刻下銘文,立誓發願求生淨土。在劉遺民所著的文章中,其大略雲:

  思惟人身難得,很快就失之交臂而沈淪于六道之中。了悟世事無常,生死逼迫的急切。明白叁途惡報在暗中急急相催,知道險難惡趣之難以超拔。這就是那一些一同志向于佛道的諸賢們,之所以晨朝精勤、夜裏警惕,想要仰望有所救濟解脫的原因啊!

  于是又以不可思議的妙觀,觀想憶念阿彌陀佛絕妙之容顔,開啓我們愚癡的心靈,而有真實正確之觀照。期望能夠往生淨土,使迷昧的妄識,因爲華開見佛了悟無生而重新新生,粗重的肉胎形體,轉變爲蓮華化生的殊勝妙身。依托著清淨的蓮華飄流于八功德水之間,在七寶玉樹的蔽蔭之下詠歎贊頌阿彌陀佛。于遼闊的天地之間飛行、而飄逸著如雲彩般輕柔的衣裳;在彌漫著花香的微風中優遊、而安度于無盡的歲月。在安適中忘掉了色身形體,而心中祥和安定;心中超越了喜樂,以無所得而自怡。低頭向著叁途遙遠地俯謝而去,昂首傲視著天宮而長辭于叁界之外。期望能夠紹承佛法、接引衆靈,以繼起往生淨土之大道,遙指著究竟寂滅以爲期望之目標。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念佛法門,不是非常弘偉廣大嗎?

  慧遠大師作〈念佛叁昧序文〉雲:“稱之爲叁昧者,是何緣故呢?乃是思慮專精、想念寂靜的意思也。思慮專精,則心志專一而不移動。想念寂靜,則精氣虛寂而心神明朗。精氣虛寂,則心智安定而容易明照;心神明朗,則無有幽微之事而不通徹。此二者,乃是契入本自天然之佛性的不可思議玄符,會入一心而達其妙用也。此外諸多叁昧之中,其名稱非常衆多。然其功德高廣而容易進修的,則以念佛叁昧爲最先。若是以一般凡夫,隨其對治所需之種種叁昧,便不得語其優劣高下,這是顯而易見的。”

  謝靈運曾經作詠歎淨土之詩雲:“法藏比丘生長于王宮之中,長大後因心懷佛道而出離于國土京城。其所發的誓願有四十八願之多,以弘大的誓願來拯救群生。極樂淨土是何其的微妙,來往生者皆是人中之菁英。若是要等到年老衰頹了才來修行,又怎可寄望其如意呢?想要蒙受阿彌陀佛的教化,必須趁著如同清晨的年少之時、永往長征。”

  你問說:未曾見過有往生之人前來回報者,晉朝時有一位阙公則,曾經發願往生後回來報知。後來與他一同誓願往生淨土的友人,在東京洛陽的白馬寺,一天夜裏,正在爲阙公則作忌日、讀誦經典時,當時林木佛殿,皆變作黃金色。虛空中有聲音曰:“我是阙公則也,以前所祈求的往生極樂世界七寶國土,如今已經圓滿成就了,因此回來報知于你們。”說完之後音聲便消失不現。支道林法師曾經贊歎曰:“大哉啊!阙公,享有無量無邊的虛空法界、契入于本具之靈性。其神識已經往生西方的極樂世界,而其不可思議的形迹卻應現于東土的京城。逍遙自在往返流連于雲霄太虛,既能宣流法音之聲向,又有光耀之身形。哪裏只是用一偈贊頌的話便可歌歎其德行,其回報乃是爲了顯現死亡不是斷滅、而極樂世界乃是真實不虛的啊!”

  此外虞孝敬也作贊曰:

  “美哉啊!公則,已經先嘗得了甘美的法味。能夠知道我們心意的人非常希少,因而我們所修之佛道乃更顯得珍貴。金色的光明在夜裏朗照閃耀,白玉一般純潔的容貌,如朝日般潤澤明亮。因爲不舍有緣衆生之慈悲心,因此回來告知其道友同志。”

  夢覺一心以明叁昧門第十二

  問曰:阙公往生西方淨土,並以金色光明來回報,我已經恭敬聽聞其開示矣。然而釋迦牟尼佛說:一切法如夢如幻者。不知道所念的阿彌陀佛,所往生的極樂淨土,是不是也如夢幻呢?若不是我們心中之夢,則佛便在我們的心外;若也是如夢一般,那麼佛便在我們的夢中。就如同夢中得到金子,覺醒之後便一無所獲,真的恐怕辛勞虛妄地憶念佛的叁身,而終究卻歸于一場虛妄之幻夢,請師父爲我明辨之。

  對曰:念佛非虛妄也!何以知其如此呢?若是修行念佛叁昧之人,就如同夢中得到金子,覺醒之後便一無所獲,則念佛便同于虛妄之事也。然而念佛之人,究竟因念佛而往生于西方淨土,豈可說是虛妄呢?就如同學習天眼法的人,先觀想明珠、火炬等光明,如是憶想不已,而真實發起天眼,誰說其是虛妄的呢?豈可等同于夢中得金,而畢竟一無所有呢?不要將遙遠之事而以淺近之俗事來見之,而舉夢來譬喻,因此不得將念佛往生淨土,全部等同于作夢之虛妄,這是非常明了的了!

  此外《華嚴經》雲:“心佛與衆生,是叁無差別。”心如果迷昧,則也如同夢,此即九法界之衆生是也;心如果徹悟,就如同覺醒,此即一法界、即是諸佛是也。迷與悟只在于一心,而昏夢與覺醒從來就不是兩相差異的。經典中所謂的“了知妄想本來就是真心,則能見到盧舍那佛。”縱使是如夢之虛妄,又有何缺失呢?唯願你細心體察之,不要磨滅往生之志向。

  念叁身佛破叁種障門第十叁

  問曰:佛有叁種身,要如何憶念?願開示其修行方便,令我等無所缺失。

  對曰:所謂的佛之叁身,乃是法身、報身、化身也。法身佛者,如同明月之體。報身佛者,如同明月之光。化身佛者,如同明月之影像。萬般的淨水之內,皆有明月之影,而此月是爲多呢?還是爲一呢?此月不可言其是一,因爲萬般淨水中之明月常有差異;也不可言多,因爲虛空之明月,永遠只有唯一也。如梵文書法中的伊字“△”,就像是摩醯首羅天王的叁個眼睛,說其是縱、是橫,是並列、是次第差別,皆不可以言語議論也。經典中說:“佛的化身,或者應現小身的丈六、八尺之身。”此皆是衆生心水中之化佛也,佛尚且無形相、不可以色求,豈有大身、小身二者之分別呢?而衆生所見的淨土和穢土,也是由衆生自己心中所現也。

  若是想要憶念佛之叁身,破除叁種障礙,我如今嘗試爲你說明之。你心中之佛其所以生起,乃是從止觀而生,止觀若是不均等,則其障礙必定生起。念佛之人,若是修止之…

《念佛叁昧寶王論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