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叁昧寶王論白話淺譯▪P7

  ..續本文上一頁後,心念漸漸沈重,昏闇的障礙便生起,而障礙于見化身佛。此時就必須再以觀想之心來策勵之,令心中憶念佛之白毫相光,以破除昏闇之障礙也。念佛之人,若是修習觀想之後,心念漸漸浮動,心中種種妄想無惡不造(乃妄念紛纭之謂),而障礙憶念報身佛。此時應當回過頭來修止,止息一切的惡念,憶念諸佛昔日因地之時,修習恒河沙之功德,終于智慧圓滿,滿其因地之願而成就佛果之報身,以如此方法破除惡念之障礙。若是空有二邊之障礙動搖其心,心中有種種詭異狀態、殊怪之形相,萬千相貌紛飛糾纏,並有逆境、順境之強軟二賊,來障礙悟入法身佛,則應當以中道第一義空性來破除之,偈頌曰:

  佛之法身乃是無色無形相,而妄念則是虛妄而無根無住處。心性本來即是不生不滅的緣故,因此我今敬禮于無能觀、所觀之實相。

  所觀照之理,如毗岚猛烈之風,吹散于重重之雲霧,顯露彰明諸佛法身之清淨寶月,破除逼惱身心之障礙也。應著衆生之病狀而給予適當之藥物,不就是如此嗎?(自注:此是天臺智者大師所解,披尋未廣,實未曾見諸師有斯妙釋也,止觀意前已略辨,俟在口訣,非文字能征也。)

  我既然教化他人,他人亦教化衆生,衆生與我互相成就,念佛叁昧之法門也就更加興盛,而衆生無窮無盡,念佛叁昧便不絕于世也。已上六門,盡是憶念現在阿彌陀佛,以通達叁世之意旨也。廣泛的說明如《安樂集》、《天臺十疑論》,懷感法師的《釋群疑論》,淨土的《往生傳》,稠禅師的《法寶義論》中所解說的,又如飛錫我,先前所撰述的《無上深妙禅門傳集法寶》一卷當中廣泛之說明。

  念佛叁昧寶王論白話淺譯【卷中】 終

  念佛叁昧寶王論白話淺譯【卷下】

  念過去佛因果相同門第十四

  問曰:憶念現在佛,專注于一個境界,我已聽聞深奧之義理了。所念之佛,乃是窮究不可思議之玄理,而到達于究竟聖人之位,尊敬稱號其爲“如來”則可。然而能念佛之人,才剛剛進入而窺探真理之門,尚在凡夫之位,怎麼可以叨列竊取上位,而說他是同于正覺呢?

  對曰:《觀佛叁昧海經》中說:所念之佛,如同已經出胎的獅子王,此是比喻佛果也。而能念佛之人,就如同尚在母胎中的獅子王,此是譬喻佛子也。因位與果位雖然有差別,然而其威德神力相互繼起,如果說佛子也是佛,這又有什麼差異呢?然而你如今便要令在母胎中的獅子,便能夠大聲哮吼、飛躍跳落、奔走伏藏者,這是尚未具有的事。可是只要一旦出胎之後,這些種種能事,便可翹足而期待了,此又何曾有任何的欠缺呢?因此因位與果位,其威德神力皆相同,其義理是一致的。

  此外《法鼓經》雲:“如過去波斯匿王,與敵國作戰,有兵將中毒箭者,痛苦而不可忍受。聽說有一種良藥,名爲“消毒王”,若是以藥塗在鼓上,再以木槌擊打大鼓,便能令毒箭在鼓聲之下自動跳出,傷口平複,如同健在之時。若是能夠聽聞釋迦牟尼佛的名號,以及聽聞大乘方廣比丘之名號,能令衆生身中的貪嗔癡叁毒,在佛號聲中跳出,是故此經名大法鼓。”釋迦牟尼佛即是過去佛,乃果位也;比丘即大乘方廣道人,乃是因位也。而其滅罪卻是相同,故其義理是一致的。此二部經所說的未來佛之佛子、與大乘方廣比丘,雖然都尚未到達究竟聖位的佛果,但是只要聽聞其名號,即獲利益,與佛並無差異也。

  是故《法華叁昧師資傳》五卷當中,說到隋朝南嶽慧思大禅師,有一弟子名爲大善禅師,修得慈悲叁昧。當時衡陽的內史名鄭僧杲,平素不是非常深信佛法,有一次正好出外打獵,圍捕了鹿群數十頭,鄭僧杲便向縣令陳正業說:“陳公,你常常說大善禅師有慈悲叁昧之力,他又能將這些鹿群如何呢?”陳正業即率領在左右數人,齊聲稱念曰:“南無大善禅師。”一聲,當時群鹿便飛向空中而逃出。如此則與觀世音菩薩之神力,又有何差異呢?大善禅師與智者大師,乃是齊名于當世之人。若是能夠不輕侮釋迦聖人之言,則念佛叁昧,能殄滅魔軍、止息災難,就如同金器入于大冶融爐當中,而自然銷融矣。豈得日夜朝暮、精進用功念佛,而不能止息煩惱災禍呢?

  無心念佛理事雙修門第十五

  問曰:圓滿憶念叁世諸佛,或是專門面向西方一方,我已恭敬聽聞其幽深之義理也。然而此皆是有念有思,有生有滅,怎麼能夠和《勝天王所問經》中所說:“以無所念心,而修于念佛。”之意旨相同呢?

  對曰:“無念”之說法,人們大多誤解、而泣于歧路之上。若不加以精細研究,猶恐會迷失于途徑之中。如今以理事二門來辯明之。言其理門者,乃是真正無念也。解釋曰:不論是有念或是無念,即此有無之當下,依理體而言,即是真實無念。何以故?諸佛依衆生之心念而生起,因此心即是佛。就如同刀子,不會自己割自己;手指,不會自己觸摸自己。佛不會因衆生心不憶念之而自己顯現佛相,心不會不憶念佛而稱爲念佛心,怎麼可以在諸佛之外再建立一個心,在自心之外建立諸佛?佛既然不是有,那麼心又豈是有呢?無心可念佛,其義理則非常明了了!是故世間人認爲念佛,是有念也;我則說所謂的念佛,即是無念也!這還有什麼疑惑呢?

  此外心念之當體即是空,怎麼會有所謂的念呢?並非將念消滅了才稱爲空,因此又怎麼會有不念佛才叫作無念呢?心念的體性自己即是空寂,怎麼可以說有生起念、或消滅念呢?

  又所謂的“無所念心”者,即是《金剛經》所謂的“應無所住”也;“而修念佛”者,即是《金剛經》所謂的“而生其心也”。無所念心者,即是《維摩诘經》的“從無住本”也;而修念佛者,即是《維摩诘經》的“立一切法”者。無所念心者,即如《般若心經》所謂之“念即是空”也;而修念佛者,即如《般若心經》所謂之“空即是念”也。心念與空性不相差異之意旨,便彰明了中道之義也。

  能念所念,雙雙空寂,名之曰“止”;能念所念,雙雙照明,名之曰“觀”。禅定與智慧若是不能均等,則非是正定、正受也,豈可以得到叁昧之名稱呢?如今則雖然觀照、而常空寂,即是“無所念心”也;雖然空寂、而常起觀照,即是“而修念佛”也。諸佛如來證得寂照叁摩地,即是念佛叁昧究竟之果位也。是故此念佛叁昧,能生起首楞嚴王師子吼定,這就非常明了了!就如同《菩薩念佛叁昧經》中之破相偈曰:

  憶念諸佛真實金色之身,而安住于無所著之心。觀察佛法當中何者名爲佛,一心攝念而恒常相續。金色的身相不是如來,受想行識等四陰也如是、不是如來。可是離開色法等五陰也非如來,觀想金色身時應當知道這個道理。此乃是諸佛世尊,最殊勝的寂滅之處。善能滅除世間一切外道,及種種邪知邪見。就如同龍王降雨一般,恩澤于十方一切的衆生。

  此經典中說明了六度萬行,沒有任何一法、不是念佛叁昧者也。

  問曰:理體之門已經顯示,期願更再開示事相之門,令其學佛之人,得到真實之無念,合乎于般若波羅蜜,開啓無相的大乘甚深禅定,如此則不亦博大乎?

  對曰:其實理體與事相,相去又有多少呢?前面已經說明了、即事相之理體,如今更再說明、即體理之事相也。《大品般若經》雲:“釋迦牟尼佛爲鈍根的人,說諸法空寂,以其動不動就生起執著之見也。而爲利根的人,說諸佛所具足的相好莊嚴,因爲其能如同蓮華,不染于汙泥塵土也。”如是則須菩提尊者在小乘中,稱之爲解空第一,無名言、亦無形相之執著。等到他在大乘《法華經》中被佛授記,其當來成佛,號曰“名相如來”。須菩提尊者,如果不是真的本是大乘菩薩,則必然常常恐怕色聲香味觸法,得其方便而染汙之。逃避遠離尚且都無閑暇,又怎敢停留遊行于名言形相之園林都苑呢?既然能夠通達而不滯于名相,是故獲得佛之授記,而稱之爲“名相如來”也。

  其言事相之門者,以佛乃是生于衆生之心,因此“般舟叁昧”雖本無念,而佛現前;一切境界其實出自于我心,因此“法華叁昧”,不速求而自來。所謂“無所念心”者,即是斷絕諸般雜亂之想也;“而修念佛”者,即是善于專想一佛也。此則如《文殊所說摩诃般若經》雲:“若是有人學習射箭,長久學習之後,則熟能生巧。後來射箭之時,雖然無心,但是只要箭一射出,則皆射中目標。若是有人想要進入一行叁昧,必須隨著佛所在的方向處所,專門稱念佛之名字,令其念念相續而不間斷,即能在于念佛之中,見到叁世諸佛。就像是彼學習射箭之人,既然熟能生巧之後,雖然無心念佛,而皆能合乎念佛之心。”此不是無念是什麼呢?是以大乘方等經典曰:“努力精進地念佛而不休習,佛當來必定現前也。”《璎珞經》雲:“佛道者名爲一心,散亂而多妄想者,即非佛道。”《坐禅叁昧經》雲:“菩薩學習坐禅,不念一切諸多之事,唯有憶念一尊佛。就如同在清淨冰冷的大海中,唯有金色的須彌山王。乃至欲得諸佛的功德法身,亦應如是專念一佛。”

  問曰:若說“無念”便是叁昧者,應當直接超越而進入無念,何必更要曲折迂回,而用心念來念佛呢?

  對曰:《楞伽經》雲:“用木楔來取出木楔。”世俗的諺語說:“使賊去捉賊。”如今則以正念去止息妄念,這又有什麼不可以呢?何況正念如果純熟,不必用心思去謀慮,而自然成就去除妄念之效果,如是則不必造作用力矣。就如同高超的劍客舞劍時,忽然將劍揮向于空中青雲,等其落下後,再以刀鞘之背面來承接之,從來未曾失手過。又如同《莊子》裏所說,善于殺牛的庖丁,解剖牛只時,其刀刃所投向的皆是紋理間隙,而沒有筋結阻礙。並且殺牛動刀之音聲,合乎于桑林古樂之舞曲,此就如同正念純熟之人,這不是非常明顯嗎?

  是故《大乘起信論》說:“若是能夠了知,雖然說法,而無有能說之人、與可說之法。雖然動念,亦無能念之人、與可念之法,如是名爲隨順于真如。”若是能夠離于念者,名爲得入。得契入者,即是真如叁昧也。更何況是真正無念之…

《念佛叁昧寶王論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