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數珠。我則以呼吸之出息入息爲念珠也,稱念佛號時,跟隨著氣息而念。如此則大大有所依靠,又何必恐懼一口氣不來,便死亡而屬于後世呢?我行住坐臥之間,常常用此念珠。縱使是昏沈而睡眠,也是含抱著佛號而寢臥。睡醒之後則繼續念佛,如此必定能夠在夢中,見到阿彌陀佛。就如同鑽木取火之時,煙如果生起時,即是火要生起前之相貌。如果能夠常常夢見阿彌陀佛,則念佛叁昧必定能夠成就。如是將來往生極樂世界,面見阿彌陀佛之白毫相好,親自蒙受阿彌陀佛的授記,則必然是萬無一失的了,你應當勉勵而行之。
又問:一念念佛、十念念佛,而往生西方淨土。何者爲正確之說?
答曰:但用一念即可往生極樂,住于不退轉之地,此才是正確之說也。就如釋迦牟尼佛所說:誣謗佛陀、毀壞經典,毆打僧衆、咒罵尊者聖人,五逆之惡、四重之罪,皆是由于一念的惡業所成就的,因此而墮于無間地獄,猶如箭弩射出一般快速。如今之念佛往生于西方淨土,亦是一念的善業所成就的,即時而得高登于極樂國土,猶如彎曲手臂一樣迅速。前一念娑婆世界的五陰消滅,後一念極樂世界之五陰即時生起。就如同以蠟所作的印,壓印于泥沙之中,蠟印融化消失時,文彩即時成就,尚不須要兩念的時間,豈更要到十念之久呢?又毆打僧衆、咒罵尊者聖人,雖然不是正屬于逆罪,但也是五逆之類也。
此外所謂一念者,如經典中所說:有一位貪愛乳酪滋味的沙彌,命終時因爲生起一念貪愛之心,後世生于乳酪中作蟲。另外大薩婆長者的妻子,在船中正當坐著面對于明鏡自照其身,自憐自愛其色身美好之時。海風吹來破裂其船,命終之後生于其屍體中作蟲,貪愛嬉戲、往來鑽遊于死屍之中,不離于其處所。此者皆是一念所致,非是十念也。此外《大無量壽經》當中,說明了一念念佛,皆得往生極樂世界。而《觀無量壽佛經》當中的十念念佛,實在是有其緣由的,那是因爲臨終之人,身得疾病萎糜衰弱,體力微弱心力下劣,故須十次稱于阿彌陀佛名號,以幫助其心念也。若是心力堅強清明不昧,一念即可往生了。這就猶如栽培種植如同一絲毛發的幼苗,其茂盛壯大時,可以有百人同圍之廣大也。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門第十
問曰:經典當中說明“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何用遠而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心中存想于西方極樂之國土;近則憶念諸佛,興起恭敬于未來之佛。如此皆是向心外而求,豈可以說是“是心是佛”呢?
對曰:你所問的問題是問錯了,你只知引用經文,而不知道經文的意趣。你所引的經典,乃是《觀無量壽佛經》也,其正是教人稱念阿彌陀佛之經文也。正因爲憶念阿彌陀佛的緣故,阿彌陀佛從心想中生起,是故經雲“是心是佛”,怎可竊取對阿彌陀佛的觀想,而反過來吞噬了憶念阿彌陀佛的心呢?若是真的像這樣都不念佛,而說“是心是佛”者,那麼也應當心中都沒想著惡事,而卻說“是心是惡”嗎?彼既不能那麼說,此又怎麼可以如是說呢?更何況彼極樂國土,阿彌陀佛之至尊,有如十萬億須彌山王之高大,不會因爲眼根眼力不及而爲障礙,如恒河沙之光明相好,全都是由阿彌陀佛的願力,而使我觀想成就(故也,由佛願力者,謂佛之相好身是由佛自己願力所成;而想者,是說彼阿彌陀佛自己願力所成之相好身,由我現前心想而顯現。)屈伸手臂的刹那時間,即得往生西方淨土,怎麼可以去計較彼方向處所之遠近呢?
問曰:所謂的“是心是佛”已經恭敬聽聞其道理了。然而此經,所說明的十六種妙觀,韋提希夫人得之,則琉璃冰地、及落日之觀,便可以心想而成,阿彌陀佛也如金山一樣明耀顯著。然而對我人而言,是魔光或是佛光,自心所觀想或他力而觀見,邪道與正理互相混雜,要如何才能澄清而停止妄心之波動。期願師父能夠一一開示之,以令念佛之人,離于師長獨自靜坐時,能夠心中安定,如寂靜之大海也。
對曰:所謂的“冰想”者,乃爲觀想極樂世界琉璃地之根本也。而“落日想”者,乃是作阿彌陀佛白毫光觀想之基礎漸次也。依心中想念而顯現者,稱之爲自力觀想、稱之爲正;不依我人心中想念而顯現者,則稱之爲他力所觀見、稱之爲邪。本來是觀想白毫相,白毫相卻不顯現;心中並未觀想绀目相,而绀目相卻自己現前。此種事相乖違于本來心中之想,豈不是邪僞嗎!更何況是其他的諸想呢?
此外魔光乃是有影相、會閃耀刺眼,而佛光並無陰影、亦不閃耀刺眼,是故《楞伽經》的偈頌曰:
佛地是名爲最殊勝的境界,清淨微妙而莊嚴相好,其光明照耀就如同熾盛之火光,光明能夠到達一切而無陰暗之處。雖然有如熾燃的焰光,卻不會傷壞人的眼目。周遍*輪于一切處,而教化叁有衆生。
問:如今若有光明顯現,熾盛的火焰光會傷壞眼目的,若非魔境又是何者呢!光明而不閃耀刺眼的,不是佛光又是何者呢?
答:此外光明如果是真實者,能夠令念佛之人身心澄渟平靜、清淨安定。光明如果是屬于邪僞的,則令念佛之人心中躁動、意念恍惚。是故《涅槃經》雲:若是心中能澄渟平靜、清淨安定,即是真正的解脫,真正讓人解脫的,即是諸佛如來。這個事理已經非常明白了!
又問曰:至人無思,而今卻教人用心想念,難道不會錯謬嗎?
對曰:不會錯謬啊!如同《大威德陀羅尼經》雲:“若想要超過叁界生死的結縛,應當發起欲願之心,想念于無欲染之事。”如今則比例而說明之:想要修習念佛法門的人,應當發起想念之心,想念于無想無思之事。是故《方等賢護經》雲:“惡的欲念想念女人,夢中便見到女人;善的欲念憶想于佛,夢中便見到佛陀。”
因此我說:二種想的名稱都是相同,而善惡卻如同天地之隔。是故不可只聽聞到“想”這個字,便一概地厭惡之。若是隨便就厭惡于想,就算是不毀破經義,不誹謗佛陀,則必定投生于無想天宮矣。若是固執無想,而吞噬了憶想諸佛者,則名爲毀謗佛法。以謗法的緣故,直接進入十方的無間無擇的痛苦地獄之牢城,不知何時才有出離之日,又豈有投生無想天宮之指望呢?縱使能夠得生天宮,也只是外道的天人,並非真正解脫之路。
是故《涅槃經》雲:“凡是隨便一人聽聞到塗毒鼓的人,不論遠近之人,俱得死亡。”在這裏也是如此,隨其所在有一人撥棄憶想于佛者,無論遠近,俱皆墮落于無想外道及地獄之中。經典中所謂的,或時有些衆生,能夠離于地面一尺二尺,而在世間往返遊行者,就是指這些外道之人。如是豈能出離于叁界之流轉呢?又豈能等同于九品往生之聖賢呢?何況無論傾覆舟船、或乘載舟船的,皆是水也;因之跌倒、或因之起立者,皆是大地也。憶想虛妄境界者,即是衆生;憶想真實谛理者,即是諸佛。離開了憶想思念之外,更要用什麼呢?
問曰:事上的理解已經了知,其義理又何在呢?如《般舟叁昧經》中說:“心中起想即是愚癡,無想即是涅槃。”如今用想來念佛,不也是如此嗎?
答曰:不是如此的!若是心中存有所想之佛,能想佛之心。或是逃避想佛,而以惡取空、斷滅空爲無想者,則是愚癡之至也。我如今了知諸佛皆從心想中生,然而也無所想之佛與能想之心,如是又何癡之有呢?此乃是觀空之叁昧,並無邪見也。你又問道理何在者?至人冥會真理、體究寂滅,虛空其心懷,而不存一物。雖然是萬法同時並照,而心中未曾有相有執,如是則真實智慧並無所緣,因此可以稱之爲無念。而以世俗智則有所緣,是故依于心念憶想而生起。
此外“想不異空,空不異想”,名爲第一義谛中道之理,此乃是顯現佛之法身也。“空即是想”,名爲世俗谛之道理,如恒河沙的萬德莊嚴,皆是依世俗谛而建立,此乃顯現佛之圓滿報身也。“想即是空”,名之爲真谛之道理,能破二十五有,得到二十五種叁昧,雖然本自空寂,而卻常常教化衆生,與衆生和光同塵而利益之,此乃是顯示佛之化身也。是則以空、假、中叁觀,觀照真、俗、中叁谛,證得解脫德、般若德、法身德等叁德,成就化身、報身、法身等叁身。乃至有十種叁法,此又有何不可呢?
而你卻想要擯除清淨無分別之想,去取執無想頑空之想呢?阻塞了禅定之門,而自取成佛之門檻障礙呢?《楞伽經》、《密嚴經》皆曰:“甯起有見如須彌山”者,是說相信有善惡因果,心中存想憶念于佛,而往生于極樂世界清淨國土,故雲甯起于有見。“不取空見如芥子許”者,是說執取空見、撥無因果,毀謗念佛、說無淨土,而生陷于阿鼻地獄之中,因此說不可起空見也。籲!令人畏懼者,不就在于此嗎!
高聲念佛面向西方門第十一
問曰:想佛即是無想,已經恭聞開示了。然而大乘方等經典之中,爲了修習無上深妙之禅定,而令其淨念相繼、想于佛的白毫相,並且兼帶稱念佛號,以祈求殊勝之禅定。等到契入之後,則心佛兩忘,這是真實存在之事。但是只要心中默念佛號,如同泉水澄靜一般,則念佛叁昧自然能夠達到。又何必一定要高聲念佛、喧動于鄉裏街巷,響聲震動于山林之間,然後才稱之爲修道呢?
對曰:你所問的固然沒錯,但是出聲念佛也沒有過失。我嘗試爲你說明之,所以者何呢?去除散亂的重要方法,最重要的是存在于音聲。音聲如果不振奮激厲,則心念便暗自竊竊然、飄飄然而散亂不定。聲音如果能夠振奮激厲,就如同拔除茅草而拔起一連串其它之草,並且乘著策杖于其後,以畢命之心與之相對,永遠斷除其擾亂之憂患,這就是其第一個意義也。以切近身心者來說,音聲及正念之光照所及,萬般惡念所引生的災禍,便如同冰霜般消散。而種種功德之叢林,便如千山中的松樹一樣茂盛不凋,這就是其第二個意義也。就遠一層來說,念佛往生淨土之後見到阿彌陀佛的金容,乃是光明熒煌並且散放萬彩祥光,其說法時七寶天華淅瀝瀝如雨般從虛空而降下,這些種種殊勝就如同以手指指著手掌一般容易,這些皆是因爲高聲念佛所致的,這就是其第叁個意義…
《念佛叁昧寶王論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