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此恶道众生从来不悟佛法,从何而得清醒以至发心呢?
对曰:说恶道众生尚未悟道者,也有其深意。长江之源流,来自其量稀少如一杯之水;众生无始迷惑之根本,存在于人我能所之二见。若以为在心念之外另立一个无念,在生灭之外另立一个无生,则生死便异于涅槃也。那么即使是一万尊佛的洪大法音,也没有办法教化训示了。若是了知心念的当体即是无念,观知生灭之当下即是无生,烦恼即是菩提也,无相一相之功德庄严,如此才能够了悟。又如同山岩上的群蜂,已经蕴酿储存了浓醇的纯蜜;失落于古井中的七宝,如何废止称其为珍宝呢,此皆是本来皆有之事,不是如今才出现的。忆念未来之佛,罪过又从何而生起呢?我放任我的心,遍于一切所缘之处,皆见诸佛如来。所谓佛道从贪爱、嗔恚等境界生起,于是乎便有这个道理存在了!
《如来藏经》当中,佛告金刚慧菩萨言:“善男子!我以佛眼观见一切众生,在贪欲、嗔恚、愚痴等诸烦恼当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于其中,俨然不动,乃至智慧德相完全具足,如我释迦牟尼无异。”乃至广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并以九种譬喻来形容之,《宝性论》曾解释之,而归结作偈颂曰:
枯萎莲华中的诸佛,粪秽染污中之真金,大地中的七珍宝藏,诸果种子中之苗芽。腐朽老旧的弊坏衣,缠裹著真金的佛像。贫穷卑贱的丑陋女,腹中怀著转轮圣王。焦黑的泥土模型中,有上妙的金宝佛像。众生贪爱嗔恚愚痴、以及诸妄想烦恼等,六尘劳苦诸境界中,皆有本具的如来藏。下至阿鼻地狱众生,亦皆具有如来法身、一心真如清净之法,是故名为如来体性。
以此经文证明,火汤地狱众生之授记,顿时觉得非常明了。念佛三昧之法门,自然洞然开启。
问曰:至人之用心,淡泊清净,攀缘之念永远断绝。如今却说放任其心,普遍缘于一切境界,而于所缘之处,皆见诸佛如来,教典之根据何在呢?
对曰:亦有教典说:起心动念遍缘一切六尘境界、身口意三业,而心中仍然发起妙愿,入于诸佛之境界。于一一之缘起,不离于如来,名为悉皆见佛矣。此乃是佛眼圆满之见,并非由于肉眼也。是故《涅槃经》云:“声闻之人虽有天眼,而名之为肉眼;学大乘佛法者,虽然只有肉眼,而名之为佛眼。何以故?以大乘人晓了自己之身有佛性故。”又如《胜天王经》中,佛告天王:“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善巧之力,修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于一切法之中,心缘于法而能自在。缘一切色,愿得诸佛的微妙色相,以心中无所得于外色故。心缘于一切音声时,愿得如来微妙之音声。心缘于种种香气之时,愿得如来的清净戒香。心缘于诸味时,愿得如来法味中之第一大丈夫相。心缘诸触之时,愿得如来柔软手掌。心缘诸法之时,愿得如来寂静之心。心缘于自身之时,愿得佛陀庄严色身。心缘于自己之口时,愿得如来清净之口。心缘于自己意念之时,愿得如来平等之意。天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没有任何一个心念,任何一个业行空过,而不趋向于诸佛萨婆若一切智者。”
遍缘一切法,而能不执著于外境;观见一切诸法,而无不趣向菩提之道。菩萨修习诸行,皆因外境之缘而得成立。又如同大地,住在于水轮之上,若能挖凿水池水井,即得净水之用。如果不能努力挖凿者,便没有办法可以见到水。如是诸佛圣智境界,遍于一切诸法之中,若有精勤修行般若波罗蜜方便之道者,则便能够得到智慧。如果是那些不修行的人,云何可能得到智慧呢?心缘于诸法之道理,岂不是非常深奥广大呢?
观空无我择善而从门第五
问曰:即动态的当中即是寂静,寂静乃是躁动之君主。即凡夫的当体即是圣人,圣体隐藏于凡夫之内,我已恭敬听闻其深远之意旨也。然而儒、道、佛三教都说无我,其道理既然毫无差别,如今教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义理又何在呢?
答曰:儒、道、佛三教所说无我的道理,名称固然是没有差异,然而义理却不相同。且就孔夫子所说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绝当中有一个“无我”的说法,然而其乃是指自我谦虚、内敛德行光明的意思,以此为无我之意也。道家所谓的“无我”,乃指应如同天地生成长养万物、而不作主宰,以此为无我之意也。佛教所谓的“无我”,乃是观照五蕴皆空,以此为无我也。前面儒家、道家二门的教化,都不曾明白指示五蕴之意义,其弟子又有谁能辨别苦集灭道四谛、菩萨六度万行,三贤十圣的阶位次第,此则更是全然不曾听闻了。他们只是与众人和合其德行光明、而同于凡尘,保持柔弱谦让、守于寂静。或是能够仁慈爱物、而俭朴守礼,不敢为天下之先也。儒道二教各有其尊圣之一面,如何用凡夫之心而商确其浅薄深厚呢?三教无我的道理已经非常明了了。
“择其善者而从之”,是说善、恶、无记等三性的道理,此善恶之事理无处不在,佛门中的修心之土,应当选择善法而遵从之。此乃是因为不善的恶业,无益于至真的佛道。无记法则不能分别善恶。妨碍混乱佛法真理者,无不是因为不善与无记二者,因此圣人简择之而不取也。是故《大般涅槃经》云:“所谓“一阐提者”,心念不曾攀缘一切善法,乃至不生一念之善心。”由此可知念佛三昧,乃是诸善中之最上者,一切万行之元首,故曰三昧之王也。
无善可择无恶可弃门第六
问曰: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为何不选择诸佛究竟之至善,舍弃众生迷妄之恶业,却教人忆念未来的诸佛,而使其等同于过去、现在的无上正觉呢?
对曰:不改变你的问题,自然正好成就我的答覆。此是何道理呢?择其善者而从之者,此乃是不得已而说的。只因为众生道力轻微,而担负的业障却很重,不能在恶境当中而行善,在妄境之中体会其真相,故以择取善法来开示他。如果能够忆念众生乃是未来之佛,便能合乎于《法华经》常不轻菩萨之行,庄子的天地如同一指,万物如同一马,释迦世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是佛。此娑婆国土本来常自清净,不同于舍利弗所见的充满了土石沙砾,而如同于大梵天王所见释迦如来的国土充满了珍宝庄严,此乃是择其善者之究竟也,再也没有恶法可以舍弃也。此即是天台智者大师解释《法华经》时,其所说明的“绝待之妙”,其引证经文云:
在众生的业识当中见到世间的劫数将尽,大火燃烧整个世界之时,我释迦世尊的国土依然安隐不动,诸天人民常常充满于其中,并有美妙的七宝园林、堂宇楼阁,以种种的珍宝而庄严之。
又《胜天王经》中说:“诸佛所居住之处,其实并无污秽的国土,因为众生只有浅薄的福德,而见到不清净的国土。”实在就是这个原因。梵语的“南无”,唐朝的语言是“归命”的意思。梵语的“阿弥陀”,唐朝的语言是“无量寿”的意思。然而十方三世诸佛,岂只有一尊佛是寿命无量的呢?如今与你同念于三世阿弥陀佛,一同往生于十方的极乐世界,这又有何不可呢?而你却要叫人分别凡圣,如同倒退飞行呢?若能如此,则燃烧雄烈三昧猛火强焰之时,必定不能停伫任何一丝毫的妄念分别如小蚊蚋;撞击十念念佛之广大洪钟也,亦不排斥于散乱心称念佛号,此道理也相当明了矣。忆念阿弥陀佛通于十方三世诸佛既然如此,忆念其他诸佛菩萨,不也是如此吗?
问曰:忆念未来佛,即与过去、现在诸佛平等无异者,我愿听闻其义理也。
对曰:《华严经》云:“十方一切诸如来,皆有相同平等的如来法身,有同一的清净心,同一的无碍智慧,十力四无所畏,也是一样平等无差别。”《楞伽经》偈颂云:“迦叶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即是我释迦牟尼佛,以此四种功德相等,我常为佛子宣说此义。”言四种功德相等者,(一)字号相等,皆同名为佛也。(二)语音相等,诸佛皆具有如迦陵频伽清净的梵音声相。(三)法平等,诸佛皆得菩提分法、无障碍智慧也。四、身相平等,诸佛法身之色声相好,完全没有差别也。《大乘起信论》云:“依于真实的方位而产生颠倒转变,而真实的方向其实并不曾转变。”若如是者,悟道者只要悟知于一个正确的方向,则其他的方向自然转正;念佛者人只要念于一佛,则诸佛亦皆现前。经典中所谓的,清净的水也不曾上升,明月也不曾下降,但是以明月之光与清净之水的因缘,虚空中洁白明皓的圆月,显现于清净的水面之中。彼阿弥陀佛不来此界,我身亦不前往阿弥陀佛的身边,以我念佛及佛本愿之因缘,如来清净宝月之妙相,显现于我现前之心水当中。就如同经典所说的偈颂曰:“菩萨犹如清凉的明月,游行于毕竟的空寂之中,众生心之流水如果能清明寂静,则菩提智慧便影现于其中。”
一切众生肉不可食门第七
问曰:众生肉者,乃是人们之所食也,而念佛之家却绝不食用之,此是何道理呢?
对曰:昔日尸毗王为了救一只鸽子,自己全身上了秤台还肉,才使秤子两端平衡。国王与禽鸟之形体不同,可是自我保护性命则是同一的。怎么可以故意食用众生之肉,用来资养这个必定腐败之身躯,而却如木头般愚痴而不知恐惧呢?如果真的能够了悟众生即是未来诸佛者,又有谁肯加白刃于赤色鱼鳞之上,有谁敢放苍鹰以追杀狡兔呢?这就犹如夜里的飞蛾投向火坑,不是自取其暴毙吗?是故《楞伽宝经》〈佛语心品〉的偈颂云:
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唤狱。
以此可知世尊圣人的旨意是说,若是我们不施舍此钱财来买众生肉,则那些网捕众生、屠杀众生的人,自然就会停止杀生了。何况龙树菩萨尚且不轻视于鸽子鸟雀,古代高僧们不跨越于昆虫蚂蚁,有人问其缘故?其答曰:这些虫蚁众生,与我们同是在于生死轮回之中,彼众生或许将先成就无上正觉,怎么可以任意轻视呢?轻视尚且不可,岂可杀害夺取而食其血肉呢?
《宝性论》云:“《如来藏经》当中,佛告舍利弗言:众生者,即是第一义谛,即是法身,即是菩提。”这就是我所说的,愚痴的…
《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