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此惡道衆生從來不悟佛法,從何而得清醒以至發心呢?
對曰:說惡道衆生尚未悟道者,也有其深意。長江之源流,來自其量稀少如一杯之水;衆生無始迷惑之根本,存在于人我能所之二見。若以爲在心念之外另立一個無念,在生滅之外另立一個無生,則生死便異于涅槃也。那麼即使是一萬尊佛的洪大法音,也沒有辦法教化訓示了。若是了知心念的當體即是無念,觀知生滅之當下即是無生,煩惱即是菩提也,無相一相之功德莊嚴,如此才能夠了悟。又如同山岩上的群蜂,已經蘊釀儲存了濃醇的純蜜;失落于古井中的七寶,如何廢止稱其爲珍寶呢,此皆是本來皆有之事,不是如今才出現的。憶念未來之佛,罪過又從何而生起呢?我放任我的心,遍于一切所緣之處,皆見諸佛如來。所謂佛道從貪愛、嗔恚等境界生起,于是乎便有這個道理存在了!
《如來藏經》當中,佛告金剛慧菩薩言:“善男子!我以佛眼觀見一切衆生,在貪欲、嗔恚、愚癡等諸煩惱當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跏趺坐于其中,俨然不動,乃至智慧德相完全具足,如我釋迦牟尼無異。”乃至廣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藏,並以九種譬喻來形容之,《寶性論》曾解釋之,而歸結作偈頌曰:
枯萎蓮華中的諸佛,糞穢染汙中之真金,大地中的七珍寶藏,諸果種子中之苗芽。腐朽老舊的弊壞衣,纏裹著真金的佛像。貧窮卑賤的醜陋女,腹中懷著轉輪聖王。焦黑的泥土模型中,有上妙的金寶佛像。衆生貪愛嗔恚愚癡、以及諸妄想煩惱等,六塵勞苦諸境界中,皆有本具的如來藏。下至阿鼻地獄衆生,亦皆具有如來法身、一心真如清淨之法,是故名爲如來體性。
以此經文證明,火湯地獄衆生之授記,頓時覺得非常明了。念佛叁昧之法門,自然洞然開啓。
問曰:至人之用心,淡泊清淨,攀緣之念永遠斷絕。如今卻說放任其心,普遍緣于一切境界,而于所緣之處,皆見諸佛如來,教典之根據何在呢?
對曰:亦有教典說:起心動念遍緣一切六塵境界、身口意叁業,而心中仍然發起妙願,入于諸佛之境界。于一一之緣起,不離于如來,名爲悉皆見佛矣。此乃是佛眼圓滿之見,並非由于肉眼也。是故《涅槃經》雲:“聲聞之人雖有天眼,而名之爲肉眼;學大乘佛法者,雖然只有肉眼,而名之爲佛眼。何以故?以大乘人曉了自己之身有佛性故。”又如《勝天王經》中,佛告天王:“菩薩摩诃薩,以方便善巧之力,修行般若波羅蜜。菩薩于一切法之中,心緣于法而能自在。緣一切色,願得諸佛的微妙色相,以心中無所得于外色故。心緣于一切音聲時,願得如來微妙之音聲。心緣于種種香氣之時,願得如來的清淨戒香。心緣于諸味時,願得如來法味中之第一大丈夫相。心緣諸觸之時,願得如來柔軟手掌。心緣諸法之時,願得如來寂靜之心。心緣于自身之時,願得佛陀莊嚴色身。心緣于自己之口時,願得如來清淨之口。心緣于自己意念之時,願得如來平等之意。天王,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沒有任何一個心念,任何一個業行空過,而不趨向于諸佛薩婆若一切智者。”
遍緣一切法,而能不執著于外境;觀見一切諸法,而無不趣向菩提之道。菩薩修習諸行,皆因外境之緣而得成立。又如同大地,住在于水輪之上,若能挖鑿水池水井,即得淨水之用。如果不能努力挖鑿者,便沒有辦法可以見到水。如是諸佛聖智境界,遍于一切諸法之中,若有精勤修行般若波羅蜜方便之道者,則便能夠得到智慧。如果是那些不修行的人,雲何可能得到智慧呢?心緣于諸法之道理,豈不是非常深奧廣大呢?
觀空無我擇善而從門第五
問曰:即動態的當中即是寂靜,寂靜乃是躁動之君主。即凡夫的當體即是聖人,聖體隱藏于凡夫之內,我已恭敬聽聞其深遠之意旨也。然而儒、道、佛叁教都說無我,其道理既然毫無差別,如今教人“擇其善者而從之”,其義理又何在呢?
答曰:儒、道、佛叁教所說無我的道理,名稱固然是沒有差異,然而義理卻不相同。且就孔夫子所說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絕當中有一個“無我”的說法,然而其乃是指自我謙虛、內斂德行光明的意思,以此爲無我之意也。道家所謂的“無我”,乃指應如同天地生成長養萬物、而不作主宰,以此爲無我之意也。佛教所謂的“無我”,乃是觀照五蘊皆空,以此爲無我也。前面儒家、道家二門的教化,都不曾明白指示五蘊之意義,其弟子又有誰能辨別苦集滅道四谛、菩薩六度萬行,叁賢十聖的階位次第,此則更是全然不曾聽聞了。他們只是與衆人和合其德行光明、而同于凡塵,保持柔弱謙讓、守于寂靜。或是能夠仁慈愛物、而儉樸守禮,不敢爲天下之先也。儒道二教各有其尊聖之一面,如何用凡夫之心而商確其淺薄深厚呢?叁教無我的道理已經非常明了了。
“擇其善者而從之”,是說善、惡、無記等叁性的道理,此善惡之事理無處不在,佛門中的修心之土,應當選擇善法而遵從之。此乃是因爲不善的惡業,無益于至真的佛道。無記法則不能分別善惡。妨礙混亂佛法真理者,無不是因爲不善與無記二者,因此聖人簡擇之而不取也。是故《大般涅槃經》雲:“所謂“一闡提者”,心念不曾攀緣一切善法,乃至不生一念之善心。”由此可知念佛叁昧,乃是諸善中之最上者,一切萬行之元首,故曰叁昧之王也。
無善可擇無惡可棄門第六
問曰:若是擇其善者而從之,爲何不選擇諸佛究竟之至善,舍棄衆生迷妄之惡業,卻教人憶念未來的諸佛,而使其等同于過去、現在的無上正覺呢?
對曰:不改變你的問題,自然正好成就我的答覆。此是何道理呢?擇其善者而從之者,此乃是不得已而說的。只因爲衆生道力輕微,而擔負的業障卻很重,不能在惡境當中而行善,在妄境之中體會其真相,故以擇取善法來開示他。如果能夠憶念衆生乃是未來之佛,便能合乎于《法華經》常不輕菩薩之行,莊子的天地如同一指,萬物如同一馬,釋迦世尊所說的一切衆生皆是佛。此娑婆國土本來常自清淨,不同于舍利弗所見的充滿了土石沙礫,而如同于大梵天王所見釋迦如來的國土充滿了珍寶莊嚴,此乃是擇其善者之究竟也,再也沒有惡法可以舍棄也。此即是天臺智者大師解釋《法華經》時,其所說明的“絕待之妙”,其引證經文雲:
在衆生的業識當中見到世間的劫數將盡,大火燃燒整個世界之時,我釋迦世尊的國土依然安隱不動,諸天人民常常充滿于其中,並有美妙的七寶園林、堂宇樓閣,以種種的珍寶而莊嚴之。
又《勝天王經》中說:“諸佛所居住之處,其實並無汙穢的國土,因爲衆生只有淺薄的福德,而見到不清淨的國土。”實在就是這個原因。梵語的“南無”,唐朝的語言是“歸命”的意思。梵語的“阿彌陀”,唐朝的語言是“無量壽”的意思。然而十方叁世諸佛,豈只有一尊佛是壽命無量的呢?如今與你同念于叁世阿彌陀佛,一同往生于十方的極樂世界,這又有何不可呢?而你卻要叫人分別凡聖,如同倒退飛行呢?若能如此,則燃燒雄烈叁昧猛火強焰之時,必定不能停伫任何一絲毫的妄念分別如小蚊蚋;撞擊十念念佛之廣大洪鍾也,亦不排斥于散亂心稱念佛號,此道理也相當明了矣。憶念阿彌陀佛通于十方叁世諸佛既然如此,憶念其他諸佛菩薩,不也是如此嗎?
問曰:憶念未來佛,即與過去、現在諸佛平等無異者,我願聽聞其義理也。
對曰:《華嚴經》雲:“十方一切諸如來,皆有相同平等的如來法身,有同一的清淨心,同一的無礙智慧,十力四無所畏,也是一樣平等無差別。”《楞伽經》偈頌雲:“迦葉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即是我釋迦牟尼佛,以此四種功德相等,我常爲佛子宣說此義。”言四種功德相等者,(一)字號相等,皆同名爲佛也。(二)語音相等,諸佛皆具有如迦陵頻伽清淨的梵音聲相。(叁)法平等,諸佛皆得菩提分法、無障礙智慧也。四、身相平等,諸佛法身之色聲相好,完全沒有差別也。《大乘起信論》雲:“依于真實的方位而産生顛倒轉變,而真實的方向其實並不曾轉變。”若如是者,悟道者只要悟知于一個正確的方向,則其他的方向自然轉正;念佛者人只要念于一佛,則諸佛亦皆現前。經典中所謂的,清淨的水也不曾上升,明月也不曾下降,但是以明月之光與清淨之水的因緣,虛空中潔白明皓的圓月,顯現于清淨的水面之中。彼阿彌陀佛不來此界,我身亦不前往阿彌陀佛的身邊,以我念佛及佛本願之因緣,如來清淨寶月之妙相,顯現于我現前之心水當中。就如同經典所說的偈頌曰:“菩薩猶如清涼的明月,遊行于畢竟的空寂之中,衆生心之流水如果能清明寂靜,則菩提智慧便影現于其中。”
一切衆生肉不可食門第七
問曰:衆生肉者,乃是人們之所食也,而念佛之家卻絕不食用之,此是何道理呢?
對曰:昔日屍毗王爲了救一只鴿子,自己全身上了秤臺還肉,才使秤子兩端平衡。國王與禽鳥之形體不同,可是自我保護性命則是同一的。怎麼可以故意食用衆生之肉,用來資養這個必定腐敗之身軀,而卻如木頭般愚癡而不知恐懼呢?如果真的能夠了悟衆生即是未來諸佛者,又有誰肯加白刃于赤色魚鱗之上,有誰敢放蒼鷹以追殺狡兔呢?這就猶如夜裏的飛蛾投向火坑,不是自取其暴斃嗎?是故《楞伽寶經》〈佛語心品〉的偈頌雲:
爲利殺衆生,以財網諸肉,二俱是惡業,死墮叫喚獄。
以此可知世尊聖人的旨意是說,若是我們不施舍此錢財來買衆生肉,則那些網捕衆生、屠殺衆生的人,自然就會停止殺生了。何況龍樹菩薩尚且不輕視于鴿子鳥雀,古代高僧們不跨越于昆蟲螞蟻,有人問其緣故?其答曰:這些蟲蟻衆生,與我們同是在于生死輪回之中,彼衆生或許將先成就無上正覺,怎麼可以任意輕視呢?輕視尚且不可,豈可殺害奪取而食其血肉呢?
《寶性論》雲:“《如來藏經》當中,佛告舍利弗言:衆生者,即是第一義谛,即是法身,即是菩提。”這就是我所說的,愚癡的…
《念佛叁昧寶王論白話淺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