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
法宣法师著
有一位来客,对佛法具有崇高的信心,来到我禅居的处所,向前作礼先意问讯,其言辞音声甚为清新逸俗,问吾曰:“修习佛教心法的人,成就佛道的快捷路径,法华三昧常不轻菩萨之行,以及念佛三昧般舟常行之宗,皆是为无上深妙禅之法门者,我期愿能够听闻其详细之旨。”吾对曰:“自从我端拱静默住锡于九峰以来,与世间人经营相异之道。皇上圣旨降临,请我从紫阁山的草堂寺,前狂住持千福寺的法华胜场,如是经过三十年了,希求高远、扣问妙寂者,未有如你之所问者也。···
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
唐紫阁山草堂寺沙门飞锡撰
法宣法师白话译
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第五
念佛三昧宝王论自序
念未来佛速成三昧门第一
檗女群盗皆不可轻门第二
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门第三
现处汤狱不妨受记门第四
观空无我择善而从门第五
无善可择无恶可弃门第六
一切众生肉不可食门第七
念现在佛专注一境门第八
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门第九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门第十
高声念佛面向西方门第十一
梦觉一心以明三昧门第十二
念三身佛破三种障门第十三
念过去佛因果相同门第十四
无心念佛理事双修门第十五
了心境界妄想不生门第十六
诸佛解脱心行中求门第十七
三业供养真实表敬门第十八
无相献华信毁交报门第十九
万善同归皆成三昧门第二十
旧跋
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第五
成时述曰:昔日云栖祩宏祖师在世之日,深深仰慕飞锡法师的《念佛三昧宝王论》,以及妙什禅师的《念佛直指》二本书,往往四处去广博探寻,但是终究未能得见此书。神庙末年,古吴苏州万融的一位长老大德某某,偶尔于杂乱的旧书堆中获得一部遗编,乃是此二本书之合刻本也。在历经时光磨灭之余,仅存留著书墨的淡影。韩朝集居土正知,与灵峰智旭老人,皆曾先后刻梓而印行之。等到灵峰老人要流通《净土十要》之时,遂将二本书籍,如同一双美玉而并列推荐之。而灵峰大师在《念佛直指》的前序,大略地记载此段缘起,并且深深婉惜其未能入于云栖祩宏祖师之慧眼鉴照也。如今刻印《净土十要》,奉置《念佛三昧宝王论》于《净土十疑论》之后,其论中所云念未来佛者,即是信、愿二种资粮,此乃是最为切要之事。
念佛三昧宝王论自序
有一位来客,对佛法具有崇高的信心,来到我禅居的处所,向前作礼先意问讯,其言辞音声甚为清新逸俗,问吾曰:“修习佛教心法的人,成就佛道的快捷路径,法华三昧常不轻菩萨之行,以及念佛三昧般舟常行之宗,皆是为无上深妙禅之法门者,我期愿能够听闻其详细之旨。”吾对曰:“自从我端拱静默住锡于九峰以来,与世间人经营相异之道。皇上圣旨降临,请我从紫阁山的草堂寺,前狂住持千福寺的法华胜场,如是经过三十年了,希求高远、扣问妙寂者,未有如你之所问者也。你将涉足于无生之龙门津口,欲意如大鹏举翅而企图向南高飞,我无高才亦无敏智,尝试地来为你论述之,今则大略开为二十门,以说明其意旨耳。”
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卷上】
唐紫阁山草堂寺沙门飞锡撰
五浊佛子释法宣浅译
念未来佛速成三昧门第一(速成念阿弥陀佛,一行三昧)
夫心之分而为二、不能专一者,是由于种种的妄想分别所生。种种的妄想分别虽然虚幻不实,而迷惑愚痴之人犹然滞著不离。滞著而不能释怀,圣人便以之为忧。于是释迦世尊以如迦陵频伽之玄韵,畅演种种法门而却无有说法。所开示的法身虽然毕竟空寂,而又具足万德庄严之妙相。诸法实相如果不能明了,如来之说法即不圆满,那么究竟一味之旨,无说绝言之路,又怎么能够使人知其所归呢?
而法华、念佛三昧之宗旨者,是欲令初心柔弱之菩萨,了知诸佛不二法门也。若是存在于言语或默然之间者,又岂只是如维摩诘居士杜口默然,文殊师利菩萨兴言赞叹而已呢!何以故?夫帝释天的罗网尚未伸展,千颗的璎珞明珠哪里可见;宏大的纲绳如果忽然高举,数万的网目则一齐大开。洗浴于大海者,已经受用于百川之水;称念于佛名者,必定成就一相之三昧。如果用一言以蔽之,念佛三昧之作用即在此也。
此亦犹如清珠下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对佛的忆想投入于众生之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既能契入之后,则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双亡能所。双亡能念与所念二者,定也;双照众生心与诸佛二者,慧也。如是即为定慧齐平均等,亦何心而不即佛,何佛而不是心呢?心佛既然如是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则万境万缘亦无非三昧者也。
然而世上之人,大多忆念过去释迦如来如秋月之佛面,观想现在阿弥陀佛如湛蓝大海之眼目,以如此之方式而拔除烦恼之毒箭,如同登上于极乐之宫殿矣,我亦以之为至极之教化啊!然而独独未曾听闻、教人想念未来佛如千日之光明者,这又是什么缘故呢?此乃是因为不了解释迦如来相对于众生之粗俗,而说诸佛之微妙,于是便把众生间隔于诸佛之外,因此不闻众生即是未来佛之事,谁又肯忆念尊重即未来佛之众生呢?
譬如在《维摩诘经》中,有如果嗅到大乘之薝卜华香,则嗅不到其余杂小华朵之香。并且有声闻天华著身,及菩萨华不著身之差别,此是贬抑小乘称扬大乘也。维摩诘贬抑小乘,致使阿难置钵茫然。称扬大乘,则众菩萨皆同游于不二法门。《法华经》决了声闻法是化城,然其终究也可以成就佛道,是诸经中之王,则一切香皆是大乘薝卜之香,大小乘皆不著于天华之意旨,则非常明显矣!
如果不是法华一乘根器之人,则会以诸佛为世间之至尊也,众生则是最为卑劣的,高下于是分别出来,种种的虚妄分别也因而兴起。恭敬与傲慢的对立由此产生,平等的一真法界于是隐覆起来了。若是如此,则必定以万民为草芥,锱铢计较分别天下。我慢的高幢既已设置,必然自我高倨于山棱云层,眼目之中只有飞鸿巨鹏,心中游于青天广漠,其心坚定不可屈卑谦下,如是则阻碍了《维摩诘经》所谓的:见一切人皆平等恭敬、为一切供养中之最的经文了。
此外又不相信《楞伽经》中所说:众生之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转三十二相究竟圆满之相,而入于一切众生心中。就如同无上的无价摩尼宝珠,为污垢的衣服所缠缚而不见。岂知观察城中最卑下的乞丐之人,与难胜如来,平等而无有差异。若能圆满忆念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普遍观察十方一切世尊,则合乎于《理趣般若》当中,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合于普贤菩萨自体周遍之经文了。那么《如来藏经》中之比喻贫穷女人怀著王胎,良米在谷糠稻穗内之意旨,就如明镜一般明了可观了。如此怎么会招致八种我慢之指责呢?
人们都轻视欺侮将来具有白毫相之未来佛,不敢轻侮过去、现在具有金色身相的如来。却不知道造罪的根源,皆在于现在虽是众生的未来佛身上,而非过去与现今的诸佛之上啊!众生如果真的不值得尊重,那么未来佛又怎么存在呢?我知道身为贫女的母亲,因为胎中的王子而尊贵;洁白的良米,因粗糙的谷糠而得以保全。如是则合乎于《法华经》常不轻菩萨之心也,则念佛三昧,不必去追求速成而自然成就矣!
问曰:《法华经》谈论的是“法”也,念佛法门者讲的是“佛”也,怎么可以以“法”为“佛”,以“佛”为“法”,浩浩然而混乱之呢?
对曰:不乱也,法华与念佛元是同一法门,而谁去混乱之呢?譬如芝术这一种药草,与列于仙班之诸子,昔日各自在于天涯之一角,则都没有仙字之称号。只因为诸人服用了芝术这种药草,因而能够羽化成仙、腾云飞行,是故药草蒙受了仙药之名号,诸人得到了仙人之称呼,人与药草本是相异之二物,然而其称仙之事则是同一也。
同理可知,若无圣人出世,谁能与佛道相容而并游;诸法如果没有佛陀来悟,难道要让法自己去悟?“法”没有“佛”不能自悟,因此念佛三昧产生了;“佛”如果没有“法”也不能明了诸法实相,于是法华三昧兴起矣。一个仙字而有两种称号,于是药草与诸人皆可得到仙名;而念佛三昧与法华三昧,则皆可同名为佛慧。佛陀的智慧既然相同,则《法华经》的常不轻法门、与《般舟三昧经》的念佛三昧,这两个无上深妙的禅门,于此便可同时悟入矣,此二者从来不曾相异也,又如何说其混乱呢?
檗女群盗皆不可轻门第二
问曰:一切众生,即是未来诸佛,我已恭闻师父之开示矣。而淫女及盗匪等,乃是为恶之至者,怎么可以希望尊贵的念佛人去恭敬他们呢?
答曰:如释迦牟尼佛所开示的,其中有二种:(一)对待门。(二)决了门。言对待门者:是指出女子的虚妄诈伪,来说明诸佛如来的究竟真实,如此则诸佛是可令人尊敬崇拜的,而女人是应当要厌恶远离的。厌离有两种:一者诃欲。二者放心。
初诃责色欲者,如《菩萨诃色欲经》云:女人之形色者,是世间人之枷锁,凡夫贪恋执著,不能自我救拔。女人之形色者,是世间人之重大灾患,凡夫受困于此,到了死亡还不能免除。女色者,是世间人之衰运祸害,凡夫遭遇此者,种种的灾厄无不到来。修行的人既然能够舍弃之而发心修道,若是再次顾惜思念,如此就像是好不容易才从牢狱出来,却还再想要进入牢狱一般。就好像是疯狂之症得以停止,而又再好乐那些发疯狂乱的日子。就像是疾病得以痊愈了,又想要再次得到重病一样。有智慧的人怜悯之,知道这些贪执女色的人,即将狂乱而颠沛流离,距离死亡已经没有多少时日了。
凡夫重视女色,甘心做她的仆人使者,终身为其奔驰狂走,为之辛勤劳苦。虽然有铁棒及万千的刀刃,锋芒的箭头交相而至,也仍然甘心承受之,不以为患。疯狂的人乐于狂妄之事,也不过是如此而已。修行之人,若能舍弃女色而不顾怜爱惜之,如是则能破除木枷、脱去铁锁,恶于发狂、厌舍疾病,远离于衰…
《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