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明經▪P2

  ..續本文上一頁門,師中之師,亦無有一親見梵天者;又,汝所說叁明諸婆羅門,溯至七代先師,亦無有一親見梵天者。又,汝所說叁明諸婆羅門中,有創造咒文、贊歌之古仙人,今之叁明諸婆羅門等,唯依此等古仙人遺下之咒文、贊歌而讀誦、歌詠而已。例如:阿吒摩、婆摩、婆摩提婆、毗婆審吒、耶摩提伽、鴦耆羅、跋羅陀皤阇、婆悉吒、迦葉、婆咎等之古仙人,不如是言:“我等如此,我等見此:梵天之所在,梵天之來處,梵天之去處。”然,彼等叁明諸婆羅門,實如是言:“我等不知此,我等不見此,而我等教示與之共住之道,[言:]此是正道,此道是真實。欲解脫者行此道,得與梵天合一。”婆悉吒!此,汝如何思惟耶

  如是叁明諸婆羅門之所說,非成爲無意義耶

  ”

  “尊,瞿昙!實然,如是叁明諸婆羅門之所說,實無意義也。”

  “然,婆悉吒!彼等叁明諸婆羅門,所不知、所不見,彼等教示與之合一之道。言:“此是正道,此道是真實。欲解脫者行此道,得與梵天合一。”無如是之理由也。

  二一

  婆悉吒!猶如有人,爲于登四衢道之高樓而作楷梯。衆人問彼曰:“噫!男士!汝爲登高樓而作楷梯。知其高樓是在東、南、西、北之何方耶

  其高樓是高、矮或中耶?”

  如是被問時,彼答:“不,我實不知。”衆人更問曰:“噫!男士!汝不知、不見[高樓],而爲登高樓以作楷梯耶

  ”

  如是被問時,彼答:“實然,不知、不見。”

  婆悉吒!此,汝如何思惟耶

  如是男士之所說,實爲無意義耶

  ”

  “尊,瞿昙!然,如是其男士之所說,實是無意義也。”

  二二

  “婆悉吒!如是,如汝所說,叁明諸婆羅門,實無有一親見梵天者;又,汝所說叁明諸婆羅門等師,亦無有一親見梵天者;又,汝所說叁明諸婆羅門,師中之師無有一親見梵天者;又,汝所說叁明諸婆羅門,溯至七代先師,亦無有一親見 梵天者。又,汝所說叁明諸婆羅門中,有創造咒文、贊歌之古仙人,今之叁明諸婆羅門等,唯依此等古仙人遺下之咒文、贊歌而讀誦、歌詠而已。例如:阿吒摩、婆摩、婆摩提婆、毗婆審吒、耶摩提伽、鴦耆羅、跋羅陀皤阇、婆悉吒、迦葉、婆咎等之古仙人,無如是言:“我等如此,我等見此:梵天之所在,梵天之來處,梵天之去處。”然,彼等叁明諸婆羅門,實如是言:“我等不知此,我等不見此,而教示之與共住之道,[言:]此是正道,此道是真實。欲解脫者行此道,得與梵天合一。”婆悉吒!此,汝如何思惟耶

  如是叁明諸婆羅門之所說,非成爲無意義耶

  ”

  “尊,瞿昙!實然,如是叁明諸婆羅門之所說,實無意義也。”

  二叁

  “然,婆悉吒!彼等叁明諸婆羅門,所不知、所不見,彼等教示與之合一之道。言:“此是正道,此道是真實。欲解脫者行此道,得與梵天合一。”實無如是之理由也。”

  二四

  “婆悉吒!猶如此阿致羅筏底河之水量增至河岸,烏來得以飲水。此時,有一男士于彼岸有用務,欲往彼岸而眺望彼方,彼男士立此岸而向彼岸喊言:“彼岸!請來靠此岸,彼岸!來靠此方。”

  婆悉吒!此,汝如何思惟耶

  因彼男士之呼喊、懇請、祈求,彼岸能靠來此岸否

  ”

  “尊,瞿昙!不可能靠來。”

  二五

  “如是,婆悉吒!叁明諸婆羅門等,舍得稱爲婆羅門之因法行,而執持行非婆羅門之因法。而作如是言:“我等招請因陀羅;我等招請蘇摩;我等招請婆留那;我等招請伊沙那;我等招請生主;我等招請梵天;我等招請摩醯提;我等招請夜摩。”

  婆悉吒!實彼等叁明諸婆羅門等,舍得稱爲婆羅門之因法行,而執持行非婆羅門之因法,由招請、懇求、希望或歡樂故,于身滅死後,成爲與梵天合一者,實無如是之理由。

  二六

  婆悉吒!猶如此阿致羅筏底河之水量增至河岸,烏來得以飲水。此時,有一男士于彼岸有用務,欲往彼岸而眺彼方。然彼男士卻在此岸,以強固之鎖、牢固結縛其腕。

  婆悉吒!此,汝如何思惟耶

  其男士得出阿致羅筏底河之此岸而到達彼岸耶

  ”

  “世尊,瞿昙!不得到達。”

  二七

  “複次,婆悉吒!如是此等之五欲分,于聖律,被稱爲“拘鎖”、被稱爲“系縛”。何者爲五

  依眼所感覺之諸色,引生可欲、可樂、可意而貪著;依耳所感覺之諸聲……乃至……依鼻所感覺之諸香……乃至……依舌所感覺之諸味……乃至……依身所感覺之諸觸,引生可欲、可樂、可意而貪著。婆悉吒!實此等之五欲,于聖律,被稱爲“拘鎖”、被稱爲“系縛”。

  婆悉吒!叁明諸婆羅門等,實執著此等之五欲,被此等所系縛、迷惑,不見其過患,對此自在之智慧,滿足而受用。

  二八

  婆悉吒!彼等叁明諸婆羅門等,實舍得稱婆羅門之因法行,而執持行非婆羅 門之因法。執著五欲,被此等所系縛、迷惑,不見其過患,對此無自在之智慧,滿足而受用。因此,彼等身滅死後,得與梵天合一,實無如是之理由也。

  二九

  婆悉吒!猶如此阿致羅筏底河之水量增至河岸,烏來得以飲水。此時,有一男士于彼岸有用務,欲往彼岸而眺望彼方。彼男士卻在此岸,蓋覆彼頭及全身而橫臥。

  婆悉吒!此,汝如何思惟耶

  其男士得出阿致羅筏底河之此岸而到達彼岸耶

  ”

  “世尊,瞿昙!不然。”

  叁十

  “婆悉吒!如是此等之五蓋,于聖律,被稱爲“諸障”、被稱爲“諸蓋”、被稱爲“妨害”、被稱爲“障礙”。何者爲五

  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是也。”

  婆悉吒!此等五蓋,于聖律,被稱爲“諸障”、被稱爲“諸蓋”、被稱爲“妨害”、被稱爲“障礙”。

  婆悉吒!叁明諸婆羅門等,實舍得稱婆羅門之因法行,而執持行非婆羅門之因法,叁明婆羅門等,被此五蓋,所障、所遮、所妨、所礙。彼等身滅死後,得與梵天合一,實無如是之理由。

  叁一

  婆悉吒!此,汝如何思惟耶

  汝曾聞諸婆羅門之長老、耆宿、于師師相承中、言說時之任何所說耶

  梵天是愛著或無愛著耶

  ”

  “尊,瞿昙!無愛著。”

  “有怨心或無怨心耶

  ”

  “尊,瞿昙!無怨心。”

  “有嗔心或無嗔心耶

  ”

  “尊,瞿昙!無嗔心。”

  “有恨心或無恨心耶

  ”

  “尊,瞿昙!無恨心。”

  “自在或非自在耶

  ”

  “尊,瞿昙!自在。”

  叁二

  “婆悉吒!此,汝如何思惟耶

  諸婆羅門有愛著或無愛著耶

  ”

  “尊,瞿昙!有愛著。”

  “有怨心或無怨心耶

  ”

  “尊,瞿昙!有怨心。”

  “有嗔心或無嗔心耶

  ”

  “尊,瞿昙!有嗔心。”

  “有恨心或無恨心耶

  ”

  “尊,瞿昙!有恨心。”

  “自在或非自在耶

  ”

  “尊,瞿昙:非自在。”

  叁叁

  “如是,婆悉吒!叁明婆羅門等有愛著,梵天無愛著:叁明婆羅門等有愛著,尚可得與無愛著之梵天合一耶

  ”

  “尊,瞿昙!不然。”

  叁四

  “善哉!婆悉吒!彼等有愛著之叁明婆羅門等,身滅死後,得與無愛著之梵天合一,實無如是之理由。

  叁五

  如是,婆悉吒!叁明婆羅門等,實有怨心,梵天無怨心……乃至……叁明婆羅門等有嗔心,梵天無嗔心……乃至……叁明婆羅門等不自在,梵天是自在,非自在之叁明婆羅門等,尚得與自在之梵天合一耶?”

  “尊,瞿昙!不然。”

  叁六

  “善哉!婆悉吒!彼不自在之叁明婆羅門等,身滅死後,得與自在之梵天合一,實無如是之理由。

  婆悉吒!于此,叁明婆羅門等,以邪道爲正道而親近,則身下沈,身下沈時,遂至沮喪。彼等想以渡幹燥之地,如渡河之渡也。是故,叁明婆羅門等之[叁明],亦等于“叁明沙漠”,亦同于“叁明叢林”,亦如于“叁明災厄”也。”

  叁七

  如是說已,婆悉吒白世尊言:

  “尊,瞿昙!我曾聞:“沙門瞿昙知與梵天合一之道。””

  “婆悉吒!此,汝如何思惟耶

  摩那沙加達村,由此是近或遠耶

  ”

  “尊,瞿昙!摩那沙加達村,由此是近而非遠。”

  “婆悉吒!此,汝如何思惟耶

  于此有一人,出生、生長于摩那沙加達村,有人 向此未曾離開摩那沙加達村者,問往摩那沙加達村之道路。婆悉吒!彼出生、生長于摩那沙加達村者,被問往摩那沙加達村之道路,可能躊躇或困惑耶

  ”

  “尊,瞿昙!不然。何以故,尊,瞿昙!出生、生長于此摩那沙加達村者,皆善知達摩那沙加達村之道路故。”

  叁八

  “婆悉吒!彼出生、生長于摩那沙加達村,有人向彼問往摩那沙加達村之道路時,則無有躊躇、困惑;然,問如來有關達梵天界之道,如來當無躊躇、困惑也。婆悉吒!我知梵天、知梵天界及達梵界之道。我知達梵界,如出生于彼處者。”

  叁九

  如是言時,婆悉吒青年白世尊曰:

  “尊,瞿昙!我曾聞:“沙門瞿昙知得與梵天合一之道。”善哉!世尊瞿昙,爲我等,教示得與梵天合一之道,以拔濟婆羅門族。”

  “婆悉吒!然者,谛聽,善憶念之,我當說。”

  婆悉吒青年應諾世尊:“尊師,如是”。世尊曰:

  四十

  “婆悉吒!今,如來出現于世,爲阿羅漢、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魔界、梵天界,及此世界之沙門、婆羅門、天、人衆生等開示宣說。如來宣示有義、有文、初善、中善、後善具足之教法,教示無比圓滿清淨之梵行。[參照沙門果經四十節]

  四一

  有長者或長者子,或出生其族姓者,聽聞如來之教法;聞法已,對如來獲得信仰。彼獲得信仰而深慮:“居俗家多障礙、是塵道;出家之生活是自在。此完全清淨、如琢磨螺钿光耀之梵行,居俗家者,不容易實行此梵行。然,我剃除須發,著袈裟衣,出家成爲無家者[參照沙門果經四一節]。

  四二

  如是,出家沙門者,依波羅提木叉防護具足而住、精勤正行、見微罪亦生怖畏,于諸學處受持而學習。具足清淨之身、語業,活命清淨,具足戒行,守護諸根門,具足正念、正知而住。[參照同經四二節]。

  四叁~七五

  婆悉吒!比丘如何爲戒具足耶

  婆悉吒!于此,有比丘舍殺生、離殺生……乃至……由離生喜樂,心得叁昧……乃至……無不普洽其全身。[同經四叁~七五節之廣說]。

  七六

  彼[比丘]以慈心,偏滿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第叁方、第四方,如是上、下、橫、一切處,周偏全世界,以慈心廣大無邊,無怨、無嗔,偏滿而住。

  七七

  複次,婆悉吒!如強力之吹法螺者,容易響聞四方,婆悉吒!實依如是修習慈心解脫,凡欲界所作業,則無殘余。婆悉吒!其時,此實得與梵天合一之道。

  七八

  婆悉吒!比丘以悲心而住……乃至……喜心而住……乃至……舍心偏滿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第叁方、第四方,如是上、下、橫、一切處,周偏全世界,以舍心廣大無邊,無怨、無嗔,偏滿而住。

  七九

  婆悉吒!如強力之吹法螺者,容易響聞四方,婆悉吒!實依如是修習舍心解脫,凡欲所作業,則無殘余。婆悉吒!其時,此實得與梵天合一之道。

  八十

   婆悉吒!此,汝如何思惟耶

  如是住之比丘,有愛著或無愛著耶

  ”

  “尊,瞿昙!無愛著。”

  “有怨心或無怨心耶

  ”

  “尊,瞿昙,無怨心。”

  “有嗔心或無嗔心耶

  ”

  “尊,瞿昙!無嗔心。”

  “有恨心或無恨心耶

  ”

  “尊,瞿昙!無恨心。”

  “自在或非自在耶

  ”

  “尊,瞿昙!自在也。”

  八一

  “婆悉吒!如是,比丘無愛著,梵天亦無愛著;無愛著之比丘,與無愛著之梵天,得與合一而住耶

  ”

  “尊,瞿昙!然也。”

  “善哉!婆悉吒!然者,無愛著之比丘,身滅死後,得與無愛著之梵天合一,實有如是之理由。

  如是,婆悉吒!比丘無怨心,梵天亦無怨心……乃至……比丘無嗔心,梵天亦無嗔心……乃至……比丘無恨心,梵天亦無恨心,比丘自在,梵天亦自在;自在之比丘,與自在之梵天,得與合一而住耶

  ”

  “尊,瞿昙!然也。”

  “善哉!婆悉吒!然者,自在之比丘,身滅死後,得與自在之梵天合一。有如是之理由。”

  八二

  婆悉吒青年及跋羅陀皤阇,聞此已,白世尊曰:

  “偉哉!尊,瞿昙!偉哉!尊,瞿昙!尊瞿昙!以種種方便說法,猶如扶起倒者、顯露被覆者、引導迷路者、如暗中持來油燈,使具眼者見諸物。我今歸依尊瞿昙、歸依法及比丘僧。願世尊攝受我等,從今日以至命終,歸依爲優婆塞。”

  注:

  1 .原語有Kiti saddo,應如底本之Kitti saddo

  2 .Chandava brahmana其他寫本缺此,想是誤會之插入。

  3 .原語andha-veni另一本爲paveni veni是辮發之義,今取列之義。

  

  

《叁明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