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無相當本經的。其內容是阿難對須婆之間,世尊稱贊勸導衆人入住于法,舉戒、定、慧之叁學而說明。說須婆依此開示而歸依。
第一 誦品
一
如是我聞。一時,長老阿難,于世尊般涅槃未久,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堵提耶子須婆,于某要事,住舍衛城。
二
時,堵提耶子須婆,告其童子曰:“童子!汝詣沙門阿難之處。詣已,言“堵提耶子須婆、致問長老阿難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有]氣力、安穩而住耶
”以我言致問沙門阿難、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有]氣力、安穩而住已,尚如次言:“長老阿難,慈悲憐愍,請來堵提耶子須婆之住處,則甚幸也。””
叁
彼童子應諾堵提耶子須婆曰:“唯然。”而詣長老阿難之處。詣已,問訊長老阿難,以交談可感銘之語,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童子,如是告長老阿難曰:“堵提耶子須婆,致問長老阿難,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有]氣力、安穩而住
如是言:“長老阿難,慈悲憐愍,請來堵提耶子須婆之處,則甚幸也。””
四
如是言時,長老阿難,如是言彼童子曰:
“童子,我今服用藥石,而不適宜。然,明日依適宜之機會則往之。”其時,彼童子則起座,詣堵提耶子須婆之處,詣已,如是言堵提耶子須婆曰:“我等以卿之言,告彼沙門阿難:“堵提耶子須婆,致問長老阿難,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有)氣力、安穩而住
尚如次言:“長老阿難,慈悲憐愍,請來堵提耶子須婆之處,則甚幸也。”如是言時,沙門阿難,如是告我曰:“童子!我今服用藥石,而不適宜。然,明日依適宜之機會則往之。”如是,明日彼長老阿難,以見其宜,則來訪。”
五
時,長老阿難,其夜過後,于午前著衣持缽,以製多迦比丘爲隨行沙門,而往堵提耶子須婆之住處,至已,坐于所設之座。時,堵提耶子須婆詣近長老阿難,詣已,同長老阿難問訊,交談親善之語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堵提耶子須婆,如是白長老阿難曰:“尊者阿難,長久謹侍、奉事、近住彼尊者瞿昙。尊者阿難,知彼尊者瞿昙,勸道、令人、使詣衆安立其處,所稱贊之諸法。阿難!如何是彼尊者瞿昙所稱贊之諸法、又勸導、令人,使此諸衆安立于何處耶
”
六
“童子!彼世尊稱贊叁蘊。于此處勸導、令人、使諸衆安立而住。叁者何耶
乃聖戒蘊、聖定蘊、聖慧蘊是。童子!此等之叁蘊,是彼世尊所稱贊,又于其處勸導、令入、使諸衆安立其處。”
“複次,阿難,彼尊者瞿昙,勸導、令入,使諸衆安立而住,所稱贊之戒蘊者何耶
”
七~二九
“童子!今如來出現于世,是阿羅漢……乃至……童子!比丘具足如是之戒蘊。[廣說如沙門果經第四0~六叁節]。
叁十
童子!此所謂彼世尊,勸導、令入、使諸衆安立其處,所稱贊之聖戒蘊。然,于中[佛法]實有可應作者。”
“阿難!希有哉!阿難!未曾哉!阿難!此聖戒蘊是圓滿,而非不圓滿。阿難!我不見佛教以外之沙門、婆羅門有如是圓滿之聖戒蘊。阿難!若佛教以外之沙門、婆羅門,于自己[教團]中,見有如是圓滿之戒蘊者,則令彼等滿足而[如是]念:“此等爲我等[所應]辦者已辦矣,已達得沙門之義,此以上,我等則無有所應作!”然,尊者阿難曰:“確實于此中,實有可應作者。””
須婆經第一誦品 終
第二 誦品
一~十二
“又阿難!彼尊者瞿昙,勸導、令入、使諸衆安立其處,所稱贊之聖定蘊者何耶
”
“童子!比丘如何保護其諸根門耶?……乃至……由離生喜、樂、普洽全身,[廣說如沙門果經六四~七六節]。
十叁
童子!比丘實離諸欲、離不善法已,尚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具足初禅而住。彼實以初禅,由離生喜、樂、浸潤、普偏充滿、偏溢其身,由定生喜、樂,無不普洽彼全身。此亦于彼定中而有。
十四~十五
童子!更有比丘滅尋伺……乃至……無不普洽彼全身[廣說如同經七七~七八節]。……乃至……此于彼定而有。
十六~十八
童子!更有比丘舍喜而住……乃至……無不普洽其全身[參照同經七七~七八]……乃至……此亦于彼定中而有。
十九
童子!此乃彼世尊,勸道、令入、使諸衆安立某處,所稱贊之聖定蘊。更于此中,實有所應作者。”
“阿難!希有哉!阿難!未曾有哉!阿難!此聖定蘊是圓滿,而非不圓滿。阿難!我不見佛教以外之沙門、婆羅門,有如是圓滿之定蘊。阿難!若佛教以外之沙門、婆羅門,于自己[教團]中,見有如是圓滿之定蘊者,則令彼滿足而[如是]念:“此等爲我等[所應]作者已作矣,已達得沙門之義,此以上,我等則無有所應作。然,尊者阿難曰:“確實于此中,實有可應作者。””
二十~二一
“複次,阿難!彼尊瞿昙,勸導、令入、使諸衆安立某處,所稱贊之慧蘊者何耶
”
“[于此有比丘],如是心已寂靜、純淨……乃至……[我之誠以此相關連者。[廣說如同經八叁~八四節。]”
二二
童子!比丘如是心寂靜、純淨、純潔、無穢、遠離隨煩惱,柔軟、堪忍、堅住,得不動時,其心傾注、導向智見,彼如是知:“我此身是色所成、四大所造、父母所生、飯粥所長養者,是無常、破壞、粉碎、斷絕、壞滅之法,而我之識與此相關連,依此而存在者。”此亦于彼慧中而有。
二叁~二四
彼如是心寂靜……乃至……[一切大肢、小肢]及常異其他之身。[廣說如同經八五--八六節]。
二五--叁五
彼如是心寂靜……乃至……證如:“更不來此生。”[廣說同經八七--九八節。]
叁六
童子!比丘如是心寂靜、純淨、純潔、無穢、遠離隨煩惱,柔軟、堪忍、堅住,得不動時,其心傾注、導向漏盡智1。彼如實知:“此是苦。”如實知:“此是苦之集。”如實知:“此是苦之滅。”如實知:“此是至滅苦之道。”如實知:“此是漏。”如實知:“此是漏之集。”如實知:“此是漏之滅。”如實知:“此是至漏滅之道。”如是知、如是見時,彼心從欲漏解脫、從有漏解脫、從無明漏解脫。于解脫時,解脫智生。證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來此生。”此亦于彼慧中而有。
叁七
童子!此乃彼世尊,勸導、令入、使諸衆安立某處,所稱贊之聖慧蘊。于此中更無所作也。”
“阿難!希有哉!阿難!末曾有哉!複次,阿難!此聖慧蘊是圓滿,而非不圓滿。又阿難!我不見佛教以外之沙門、婆羅門有如是圓滿之聖慧蘊。而于此中[慧解脫]實無更應作者。希有哉!尊師阿難!未曾有哉!尊師阿難!猶如扶起倒者,揭露覆蓋者,迷者教示以道,闇中持來明燈,使有眼者見諸色。正如是,尊師阿難,以種種方便開示法。尊師阿難!于此,我歸依世尊瞿昙,歸依法及比丘僧伽。尊師阿難!願攝受我、從今日始,至命終,歸依爲優婆塞。”
注1 .原本有asavanam khaya nanaya(爲智漏盡故),此于意義不甚妥當。今依沙門果經之文asavanam khaya-napa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