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話 第五章 地藏菩薩的示迹

  第五章 地藏菩薩的示迹

  每一個佛興世來化度衆生,必有許多聖者出現擁護道場,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扶持”,正如“牡丹雖好,須仗綠葉扶持”,有一樣的意義。因此釋尊出世說法,也有許多聖者跟蹤他,侍從他,擁護他。平常說佛講經時候,多有四衆在座:常隨衆,當機衆,影響衆,結緣衆。常隨衆,當機衆,都屬比丘,亦有大心凡夫。結緣衆,是普通大衆隨喜法會的。影響衆,多屬菩薩、古佛或菩薩大悲再來,一以助佛道場,一以廣度衆生。現在地藏菩薩,就屬于釋迦佛法中的影響衆。所以本經中曾以叁千大千世界的草木叢林,山石微塵碎爲恒河沙劫數的時間爲喻,而說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已來,千倍多于上喻,何況他在聲聞辟支佛地?即如果連做聲聞辟支佛時都計數起來,那時間就更長久了。故占察經雲:“地藏菩薩發心以來,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只劫,久已能度叁婆苦海,功德滿足;但依本願自在力故,權巧現化,影應十方;雖複普遊一切刹土,常起功業,而于五濁惡世,化益偏厚。亦依本願力所薰習故;及因衆生應受化業故也。彼從十一劫來,莊嚴此世界成熟衆生;以本誓願力,速滿衆生一切所求,能減衆生一切重罪,除諸障礙,現得安隱。又是菩薩名爲善慰說者,所謂巧說諸法,能善開導。”因此菩薩“從一切劫來”,即“莊嚴此世界成熟衆生”,“于五濁惡世化益偏厚”,故相信此菩薩在此土的垂化史迹已相當多;現在僅就示現我國的事迹來說,亦可以一概余了。

  第一節 現實的史迹

  地藏菩薩示迹我國,時在唐朝,迄今已千余年,見聞各異,紀載稍殊。

  (一)神僧傳說:佛滅度一千五百年,菩薩降迹于新羅國(朝鮮)王家,姓金,號喬覺。永徽唐高宗號四年,二十四歲祝發,攜白犬善聽航海而來。至江南池州東青陽縣九華山,端坐九子山頭七十五載。至開元十六年七月叁十夜成道,計年九十九歲,……若薩入定二十年,至至德二年叁十日顯聖起塔,至今成大道場。二、宋高僧傳唐池州九華山化城寺地藏雲:“釋地藏,姓金氏,新羅國王之支屬也。慈心而貌惡,穎悟天然;七尺成軀,頂聳奇骨突高,才力可敵十夫。嘗自誨曰:“六籍寰中,叁清術內,唯第一義與方寸合。”于是落發涉海,舍舟而徒,振錫觀方,邂逅至池陽,睹九子山焉,心甚樂之,乃迳造其峰,得谷中之地,面陽而寬平,其土黑壤,其泉滑甘,岩棲澗汲,趣爾度日,……其山天寶中李白遊,號爲九華焉。藏素持四大部經,遂下山至南陵,有信士爲繕寫,得以歸山,至德年初,有諸葛節,率村父自麓登高,深極無人。雲日鮮明,居唯藏孤然閉目石室。其房有折足鼎,日中以白土和少米烹而食之。群老驚歎曰:“和尚如斯苦行,我曹山下列居之咎耳。”相與同構禅宇,不累載而成大伽藍。……貞觀十九年夏,忽召衆告別,罔知攸往;但聞山鳴石隕,扣鏡嘶嗄,跏趺而滅,春秋九十九。其屍坐于函中,泊叁稔開,將入塔,顔貌如生,舉升之,動骨節若撼金鎖焉。乃立小浮圖于南臺,是藏坐宴之地也。”

  (二)說事迹詳略或異,而菩薩的籍貫、姓氏、王屬、出家、渡海、居山、起塔等大旨相同,足資憑信。

  第二節 傳誦的逸事

  地藏菩薩示迹九華山的時候,修道行化的轶事甚多,今略說幾種,多爲史實所載而傳誦于民間的。

  (甲) 闵公施地

  神僧傳雲:“時有閣老闵公,素懷善念,每齋百僧,必虛一位,請洞僧足數;僧乃乞一袈裟地,公許之,衣遍覆九峰,遂盡喜舍。其子求出家,即道明和尚。公後亦離塵網。”現今所塑地藏菩薩左右分立二人,即道明和闵公兩父子。下面坐的,是白犬善聽。如果當時沒有這種實情,必難傳誦至今;我們宜誠信接受之。

  (乙) 白土供衆

  宋高僧傳雲:“建中初,張公嚴典是邦,仰藏之高風,因移舊額,奏置寺焉。本國聞之,率以渡海相尋,其徒且多,無以資歲;藏乃發石得土,其色青白,不碜如面,而供衆食。其衆請法以資神,不以食而養命;南方號爲“枯稿衆”莫不宗仰!”這與上引“地藏孤然閉目石室,其房有折足鼎,鼎中白土,和少米煮而食之”相呼應;初一人時已有如此食法,則後來衆多,再顯神力,亦不足爲奇了。

  (丙) 獻泉謝罪

  宋高僧傳說地藏初住九子山,有一次,曾遇毒螫,他卻端坐無念,不動聲色。忽然有一豔婦,姗姗而來,向他作禮饋藥,並說道:“我的小兒無知,毒螫聖者,今我願引甘泉,以補此過!”言訖不見,但顧左右甘泉潺潺而流。當時的人都說:這是九子山神向菩薩殷勤獻供,是由于菩薩的道行高深所感動。

  (丁) 賦詩送童

  相傳地藏比丘居九華山時,有個時期,用了一個書童──即侍者。後來這童不慣山居寂寞的生涯,就向他哭辭回家,他也很感動,就寫了一首詩相送:“空門寂寞汝思家,禮別雲房下九華。愛向竹欄騎竹馬;懶于金地聚金沙。添瓶澗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罷弄花!好去不須頻下淚!老僧相伴有煙霞。”這首詩我曾從好多書中讀到,題目都標爲“新羅金地藏居九華山送童子下山詩”。如果這首詩真是地藏比丘作的,那麼他不但是一個苦行的修僧,也是一個上乘的詩人了。因爲在這詩裏,不但是音韻好,且把山童與山僧兩者的心情,描寫得很逼真,幾乎從紙上跳躍起來,很夠表現力,不愧是一篇成功的作品!我想許多富于感情的詩人,讀到這樣富于表現力與感化力的作品,必會在藝術的宗教的情緒中給陶醉了。

  地藏菩薩示迹我國,是不足爲異的!本經分身集會品,已說他分身十方世界的六道中度脫衆生。地藏十輪經亦說他與觀音菩薩一樣能現大梵王、大自在、佛、菩薩、聲聞、緣覺等種種身救濟有情;可見示迹九華山的,也不過這許多身中的一種聲聞比丘身耳。又十輪經等也說他從他方世界來此土時,多是以聲聞身的姿態出現的;故在唐朝示現的也是聲聞身相。于此,可見菩薩在此世界的化儀,都是“內秘菩薩行,外現似聲聞”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