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識無定,善惡從心,這不是大乘賴耶緣起的說法嗎?何況地藏十輪經亦說:“一切諸法,從心所起,與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同無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隨心所緣,念念相續故,而得住持,暫時爲有者。”這雖說在別經,而同爲地藏一人所說,亦足以證此爲業從心生,罪性本空的緣起性空的大乘佛法。又本經說業感緣起,業緣無定,這不是大乘性空無相的佛法嗎?又因果業感之說,雖爲小乘佛教所偏向,而大乘佛教豈不談因果業感的嗎?又如本經校施品所談布施最下賤的乞丐,功德等恒河沙佛;這不是大乘佛法六度中的無相施、等心施嗎?誰敢說本經是小乘經呢?
(乙) 從教相上判定本經是大乘
古來諸師講解本經,語焉不詳;而且以其多談因果報應的業感緣起,多數都判此經爲小乘經,所以後來的人,就拾人遺唾,咬定本經是小乘經。又在藏經裏,把本經收在密部;大概亦以本經爲後期佛教密乘興盛時代的産物吧。至清康熙間青蓮法師研究本經,別有心得,著有地藏科注與綸貫,依天臺教觀,判定此經以無上醍醐爲教相。當時有人質問他:天臺判一代聖教爲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爲五時,逐次配以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爲五味;而前後四時,判味有定,凡不屬前後四時所攝的經典,如光明、勝鬘、大集、楞嚴等經,皆收歸中間四教並談的方等。今地藏既屬大乘,亦應判屬方等生酥味,何以判爲醍醐呢?青師引據“佛袓統記”中所引“佛升忉利經”中語,以證明他的說法不錯。紀雲:“(周穆王)五十叁年壬申,佛先往忉利天,叁月安居,遣文殊詣母所,暫屈禮敬叁寶。摩耶夫人聞之,乳自流出,直至佛口,即與文殊俱至佛所。佛爲說法,得須陀洹果。叁月將盡,欲出涅槃,帝釋作叁道寶階,佛與母別,大衆導從,下還只園。”東湖大師曾加以說明:佛說本經前,曾說一部行法經。在行法經中佛說:“卻後叁月,我當涅槃。”則知說行法經,在周穆王五十二年辛未十一月望日。前佛升忉利經既說“佛先往忉利天,叁月安居。”則知說行法畢,接說本經圓滿,在次年二月十四日下閻浮提,十五日入涅槃,正合“卻後叁月”之數,將同時亦合涅槃經謂“二月十五日,將入涅槃”之語。由此證知本經是說在涅槃經之前,法華經之後,那麼判歸醍醐上味,是很確當的。既是醍醐,味同法華、涅槃,則本經在全部佛經中,處在何等重要的地位,我們亦可以推知了。
第四節 本經與佛教的倫理思想
(甲) 佛教的倫理
倫理,即人倫道德之理。故研究此人倫道德的學說,也叫做倫理學。倫理學以講明發達人倫道德的理法爲本位,大要分爲理論的倫理學和實踐的倫理學:前者是說明倫理學的根本原理;後者是研究其實踐的作用,即各階層種種不同的道德修養法,如商業道德、教育道德、宗教道德等等。平常不了解佛法的人,多以爲佛教廣談心法爲出世的,不近世間倫理,似乎與世間人群沒有什麼關系,殊不知佛出人間,示人以範,全以人生爲本。佛在增一阿含經說:“我身生于人間,長于人間,于人間得佛。”故佛法雖廣談十方,而著重此土;雖詳言叁世,而著重現實;雖縱論六道,而著重人類,且全以人道爲說法的對象,以人道爲中心而言升沈進退,這樣看來,佛教自然是人生改進的最善良的倫理學。其在理論的倫理學,有大乘重心法爲戒體而分析善惡的動機;有小乘重色法爲戒體而判別善惡的結果。不論這動機或結果,都是倫理思想的所以産生。其在實踐的倫理學,則在小乘有五戒十善,在大乘有四攝六度。五戒近于五常,而說理過之,爲人倫的基本道德。十善,更爲人本的善法,而爲出世的階梯。四攝六度雖屬出世的勝行,仍爲改善人類,增進人類修養,圓滿人格的最無上的道德價值。
(乙) 佛教的倫常
再由倫理轉到倫常來講;世間眼光近視的人,往往以爲佛法不近倫理,更不合倫常。他們說:“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兄弟有序,朋友有信”;這叫做倫常。佛教既離親出家,君臣不顧,婚嫁事斷,骨肉分散,朋友交絕,還談得到倫常嗎?這都從表面上,用淺薄的眼光來觀察佛教,隨便輕率地加以批評。其實佛教最注重報答四恩──父母養育恩,師長教導恩,國王水土恩,衆生護助恩──是佛教弟子朝夕勤修的主要課題。這報恩倫理的廣泛,不光是自己的父母,已把一切人類與我有恩德的,都包括在報恩之內了。現在再引出佛說的幾部經來看看,便知道佛教對于倫常是怎樣地重視:(一)善生經、佛爲羅閱只城的善生長者子,說聖賢法中應禮六方之法:禮東方如父母,禮南方如師長,禮西方如妻婦,禮北方如親黨,禮下方如僮仆,禮上方如宗教師。對于父子師徒等的彼此互敬,較之儒家的“絜矩之道”,還要切實。(二)孛經,是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爲波斯匿王說一個梵志名孛的故事。內中孛向藍達國王說了修身、交友、敬師、待妻、親賢臣、遠小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完全是世法中最優良的倫常理則。(叁)玉耶經,是佛爲須達長者的媳婦玉耶小姐說的如何事奉翁姑,親近夫婿的倫常之道。內有五善,叁惡,七輩婦女法,優婆夷十戒等,可以比之我國的禮記內則篇。(四)梵網經中以孝爲戒,不孝親即不足以言戒。(五)四十二章經說:“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矣,二親最神也!”(六)雜寶藏經說:“若有人欲得梵天王在家中者,能孝養父母,梵天王即在家中;欲使帝釋在家中者,能孝養父母,帝釋即在家中;欲得一切天神在家中者,但供養父母,當知一切天神即在家中;乃至若欲供養諸聖賢及佛,但供養父母,諸聖賢及佛,即在家中。”不過出家比丘,爲專心清淨,道業成就,故暫時辭親學道,非抛棄父母等不顧,亦非絕倫常之情理,試再一論世間孝行與出世孝行之暫時性與永遠性,徹底與不徹底,就可知道佛教的倫理,是人生最高尚的倫理。
(丙) 世出世間孝道之比較
曾子曰:“夫孝,推而放諸東海而准,推而放諸西海而准,推而放諸南海而准,推而放諸北海而准。”徐倬雲“西竺遠在流沙外,去中國不知其幾萬裏,而竺氏之爲教,以無相爲宗,以空諸所有爲谛;獨所雲孝者,世出世間,俱不能廢,是所謂此心同此理同也。”此因孝道爲人生建立的根本,所謂“人生在世父母始”;沒有父母,那裏會有人類?則不論其爲世間或出世間,孝行之道,又豈可不論!烏有反哺之情,人無報德之心,則與禽獸不同者幾希!或不如禽獸了。但平常許多都誤會和尚出家,不要父母,等同古時墨子的“無父無君”,佛教決不是那麼一回事。
先說世間的孝道吧,詩經所謂“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恩,昊天罔極!”或“晨昏定省,福祿侍養”;或“生事之以禮,死祭之以禮,葬之以禮”。這是從子女對父母應做的孝行;至父母所望于兒子的,所謂“積谷防饑,養子防老”;或“不孝有叁,無後爲大”。福祿侍養,生子繼嗣,固然是應作的;但惡逆之子,做了貪官汙吏,冒犯國法,弄到“滿門處斬”,“九族誅滅”,那又是如何呢?或生了敗家子,連祖宗叁代九族的東西都敗得精光,結果不善而終,族嗣依舊斷絕,那又怎麼辦呢。這些可以不論。反觀佛教所講的孝道,便不是這樣淺薄短視的,僅僅顧到眼前的一刹那!他是要使父母獲得永遠的快樂,才算是孝行的成全。蓮池大師說:“父母恩重,過于山邱,五鼎叁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可見得眼前爲父母作暫時的打算,即使“五鼎叁牲”,又何以酬父母的大德呢!真能報父母的恩德,要在自己道業成就,度脫父母超越苦海,轉生樂土,才算是永固的徹底的孝。
又佛教的孝道,亦可說爲叁種:一、人天乘的孝道,注重孝養父母現生的福報。二、小乘人的孝道,度親族脫離苦海。叁、菩薩乘的孝道,普度一切衆生(包括叁世父母在內),離苦得樂,同成佛道。這樣比較一下:世間人的孝道,是狹義的,現世的,短視的,暫時的,不徹底的,如不善遊水的兒子,想救沈溺中的父母,力所難及,或二俱陷溺。出世人的孝道,是廣義的,叁世的,遠矚的,永久的,徹底的,如善于遊水的兒子,或乘船善技的兒子,救父母于沈溺,易于反掌。這就是世間孝與出世間孝,不同說法的地方。所謂“人而不孝父母,不足以爲人;孝而不了死,不足以爲孝”;就是這個道理。
(丁) 本經的孝道思想
本經所講的孝道又是怎樣呢?李宗邺序本經科注雲:“佛升忉利爲母說法,複召地藏大士永爲幽冥教主,爲世人有親者,皆得報本薦親,鹹登極樂。辄掩卷欷歔曰:此即吾儒之孝經也!世人漫不加察,而以因果視之,謬矣!夫吾儒之所謂孝者,上則博冠诰之榮,下則覓甘肥之奉,此外則寂寂無聞,較之釋氏急于成己而即以成親者,奚啻霄壤!”這些話裏,已顯出此經實爲佛門之孝經。的確,不說別的,只說婆羅門女爲憶念母親,弄得自己“舉身自撲,支節皆損,左右扶持,良久方蘇”。做光目女時,又是爲救母親,“哽咽悲啼”,“涕淚號泣”,孝思感佛,語不勝情,真是格天地而泣鬼神了。但經中多次發願救度衆生,多因孝順母親,因母爲“悲母”,鞠育兒女,劬勞勤苦,十月懷胎,叁年乳哺,爲小兒費煞苦心,尤屬世所難能。又母女天性相關,故菩薩多世皆示女人,救度母親,這與學佛婦女,關系深切,亦足以爲學佛婦女的示範。但在此大家還要注意:地藏菩薩不但愛她的媽媽,也愛她的爸爸,且愛一切衆生,故每次發大誓願都要度盡一切罪苦衆生,這因爲一切衆生,都是菩薩的父母,梵網經說:“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莫不從之受生。”既一切衆生,輾轉輪回,都曾做過我的父母,所以要“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樣,佛教的孝道思想,報恩主義,從本經地藏菩薩由孝自己的父母,推而孝一切父母;由孝一切父母而孝一切衆生;不但人類的衆生,而遍及叁途六道一切的衆生。孝道至是,可謂“歎觀止矣”了!試想世間一切的宗教學說,其不談孝道的不提,其談孝道的,無論如何好法,都不能比佛法這種似洪水泛濫,茫無際岸,廣大無邊的孝道思想了。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話 第二章 泛論本經的一般情形》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