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二章 泛论本经的一般情形▪P2

  ..续本文上一页”性识无定,善恶从心,这不是大乘赖耶缘起的说法吗?何况地藏十轮经亦说:“一切诸法,从心所起,与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同无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为有者。”这虽说在别经,而同为地藏一人所说,亦足以证此为业从心生,罪性本空的缘起性空的大乘佛法。又本经说业感缘起,业缘无定,这不是大乘性空无相的佛法吗?又因果业感之说,虽为小乘佛教所偏向,而大乘佛教岂不谈因果业感的吗?又如本经校施品所谈布施最下贱的乞丐,功德等恒河沙佛;这不是大乘佛法六度中的无相施、等心施吗?谁敢说本经是小乘经呢?

  (乙) 从教相上判定本经是大乘

  古来诸师讲解本经,语焉不详;而且以其多谈因果报应的业感缘起,多数都判此经为小乘经,所以后来的人,就拾人遗唾,咬定本经是小乘经。又在藏经里,把本经收在密部;大概亦以本经为后期佛教密乘兴盛时代的产物吧。至清康熙间青莲法师研究本经,别有心得,著有地藏科注与纶贯,依天台教观,判定此经以无上醍醐为教相。当时有人质问他:天台判一代圣教为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为五时,逐次配以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为五味;而前后四时,判味有定,凡不属前后四时所摄的经典,如光明、胜鬘、大集、楞严等经,皆收归中间四教并谈的方等。今地藏既属大乘,亦应判属方等生酥味,何以判为醍醐呢?青师引据“佛袓统记”中所引“佛升忉利经”中语,以证明他的说法不错。纪云:“(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佛先往忉利天,三月安居,遣文殊诣母所,暂屈礼敬三宝。摩耶夫人闻之,乳自流出,直至佛口,即与文殊俱至佛所。佛为说法,得须陀洹果。三月将尽,欲出涅槃,帝释作三道宝阶,佛与母别,大众导从,下还只园。”东湖大师曾加以说明:佛说本经前,曾说一部行法经。在行法经中佛说:“却后三月,我当涅槃。”则知说行法经,在周穆王五十二年辛未十一月望日。前佛升忉利经既说“佛先往忉利天,三月安居。”则知说行法毕,接说本经圆满,在次年二月十四日下阎浮提,十五日入涅槃,正合“却后三月”之数,将同时亦合涅槃经谓“二月十五日,将入涅槃”之语。由此证知本经是说在涅槃经之前,法华经之后,那么判归醍醐上味,是很确当的。既是醍醐,味同法华、涅槃,则本经在全部佛经中,处在何等重要的地位,我们亦可以推知了。

  第四节 本经与佛教的伦理思想

  (甲) 佛教的伦理

  伦理,即人伦道德之理。故研究此人伦道德的学说,也叫做伦理学。伦理学以讲明发达人伦道德的理法为本位,大要分为理论的伦理学和实践的伦理学:前者是说明伦理学的根本原理;后者是研究其实践的作用,即各阶层种种不同的道德修养法,如商业道德、教育道德、宗教道德等等。平常不了解佛法的人,多以为佛教广谈心法为出世的,不近世间伦理,似乎与世间人群没有什么关系,殊不知佛出人间,示人以范,全以人生为本。佛在增一阿含经说:“我身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故佛法虽广谈十方,而著重此土;虽详言三世,而著重现实;虽纵论六道,而著重人类,且全以人道为说法的对象,以人道为中心而言升沉进退,这样看来,佛教自然是人生改进的最善良的伦理学。其在理论的伦理学,有大乘重心法为戒体而分析善恶的动机;有小乘重色法为戒体而判别善恶的结果。不论这动机或结果,都是伦理思想的所以产生。其在实践的伦理学,则在小乘有五戒十善,在大乘有四摄六度。五戒近于五常,而说理过之,为人伦的基本道德。十善,更为人本的善法,而为出世的阶梯。四摄六度虽属出世的胜行,仍为改善人类,增进人类修养,圆满人格的最无上的道德价值。

  (乙) 佛教的伦常

  再由伦理转到伦常来讲;世间眼光近视的人,往往以为佛法不近伦理,更不合伦常。他们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这叫做伦常。佛教既离亲出家,君臣不顾,婚嫁事断,骨肉分散,朋友交绝,还谈得到伦常吗?这都从表面上,用浅薄的眼光来观察佛教,随便轻率地加以批评。其实佛教最注重报答四恩──父母养育恩,师长教导恩,国王水土恩,众生护助恩──是佛教弟子朝夕勤修的主要课题。这报恩伦理的广泛,不光是自己的父母,已把一切人类与我有恩德的,都包括在报恩之内了。现在再引出佛说的几部经来看看,便知道佛教对于伦常是怎样地重视:(一)善生经、佛为罗阅只城的善生长者子,说圣贤法中应礼六方之法:礼东方如父母,礼南方如师长,礼西方如妻妇,礼北方如亲党,礼下方如僮仆,礼上方如宗教师。对于父子师徒等的彼此互敬,较之儒家的“絜矩之道”,还要切实。(二)孛经,是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波斯匿王说一个梵志名孛的故事。内中孛向蓝达国王说了修身、交友、敬师、待妻、亲贤臣、远小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完全是世法中最优良的伦常理则。(三)玉耶经,是佛为须达长者的媳妇玉耶小姐说的如何事奉翁姑,亲近夫婿的伦常之道。内有五善,三恶,七辈妇女法,优婆夷十戒等,可以比之我国的礼记内则篇。(四)梵网经中以孝为戒,不孝亲即不足以言戒。(五)四十二章经说:“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六)杂宝藏经说:“若有人欲得梵天王在家中者,能孝养父母,梵天王即在家中;欲使帝释在家中者,能孝养父母,帝释即在家中;欲得一切天神在家中者,但供养父母,当知一切天神即在家中;乃至若欲供养诸圣贤及佛,但供养父母,诸圣贤及佛,即在家中。”不过出家比丘,为专心清净,道业成就,故暂时辞亲学道,非抛弃父母等不顾,亦非绝伦常之情理,试再一论世间孝行与出世孝行之暂时性与永远性,彻底与不彻底,就可知道佛教的伦理,是人生最高尚的伦理。

  (丙) 世出世间孝道之比较

  曾子曰:“夫孝,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徐倬云“西竺远在流沙外,去中国不知其几万里,而竺氏之为教,以无相为宗,以空诸所有为谛;独所云孝者,世出世间,俱不能废,是所谓此心同此理同也。”此因孝道为人生建立的根本,所谓“人生在世父母始”;没有父母,那里会有人类?则不论其为世间或出世间,孝行之道,又岂可不论!乌有反哺之情,人无报德之心,则与禽兽不同者几希!或不如禽兽了。但平常许多都误会和尚出家,不要父母,等同古时墨子的“无父无君”,佛教决不是那么一回事。

  先说世间的孝道吧,诗经所谓“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恩,昊天罔极!”或“晨昏定省,福禄侍养”;或“生事之以礼,死祭之以礼,葬之以礼”。这是从子女对父母应做的孝行;至父母所望于儿子的,所谓“积谷防饥,养子防老”;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福禄侍养,生子继嗣,固然是应作的;但恶逆之子,做了贪官污吏,冒犯国法,弄到“满门处斩”,“九族诛灭”,那又是如何呢?或生了败家子,连祖宗三代九族的东西都败得精光,结果不善而终,族嗣依旧断绝,那又怎么办呢。这些可以不论。反观佛教所讲的孝道,便不是这样浅薄短视的,仅仅顾到眼前的一刹那!他是要使父母获得永远的快乐,才算是孝行的成全。莲池大师说:“父母恩重,过于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可见得眼前为父母作暂时的打算,即使“五鼎三牲”,又何以酬父母的大德呢!真能报父母的恩德,要在自己道业成就,度脱父母超越苦海,转生乐土,才算是永固的彻底的孝。

  又佛教的孝道,亦可说为三种:一、人天乘的孝道,注重孝养父母现生的福报。二、小乘人的孝道,度亲族脱离苦海。三、菩萨乘的孝道,普度一切众生(包括三世父母在内),离苦得乐,同成佛道。这样比较一下:世间人的孝道,是狭义的,现世的,短视的,暂时的,不彻底的,如不善游水的儿子,想救沉溺中的父母,力所难及,或二俱陷溺。出世人的孝道,是广义的,三世的,远瞩的,永久的,彻底的,如善于游水的儿子,或乘船善技的儿子,救父母于沉溺,易于反掌。这就是世间孝与出世间孝,不同说法的地方。所谓“人而不孝父母,不足以为人;孝而不了死,不足以为孝”;就是这个道理。

  (丁) 本经的孝道思想

  本经所讲的孝道又是怎样呢?李宗邺序本经科注云:“佛升忉利为母说法,复召地藏大士永为幽冥教主,为世人有亲者,皆得报本荐亲,咸登极乐。辄掩卷欷歔曰:此即吾儒之孝经也!世人漫不加察,而以因果视之,谬矣!夫吾儒之所谓孝者,上则博冠诰之荣,下则觅甘肥之奉,此外则寂寂无闻,较之释氏急于成己而即以成亲者,奚啻霄壤!”这些话里,已显出此经实为佛门之孝经。的确,不说别的,只说婆罗门女为忆念母亲,弄得自己“举身自扑,支节皆损,左右扶持,良久方苏”。做光目女时,又是为救母亲,“哽咽悲啼”,“涕泪号泣”,孝思感佛,语不胜情,真是格天地而泣鬼神了。但经中多次发愿救度众生,多因孝顺母亲,因母为“悲母”,鞠育儿女,劬劳勤苦,十月怀胎,三年乳哺,为小儿费煞苦心,尤属世所难能。又母女天性相关,故菩萨多世皆示女人,救度母亲,这与学佛妇女,关系深切,亦足以为学佛妇女的示范。但在此大家还要注意:地藏菩萨不但爱她的妈妈,也爱她的爸爸,且爱一切众生,故每次发大誓愿都要度尽一切罪苦众生,这因为一切众生,都是菩萨的父母,梵网经说:“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莫不从之受生。”既一切众生,辗转轮回,都曾做过我的父母,所以要“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样,佛教的孝道思想,报恩主义,从本经地藏菩萨由孝自己的父母,推而孝一切父母;由孝一切父母而孝一切众生;不但人类的众生,而遍及三途六道一切的众生。孝道至是,可谓“叹观止矣”了!试想世间一切的宗教学说,其不谈孝道的不提,其谈孝道的,无论如何好法,都不能比佛法这种似洪水泛滥,茫无际岸,广大无边的孝道思想了。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二章 泛论本经的一般情形》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