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話
今日仁道不張,淳風掃地,人心險惡,達于沸點,有心之士,嘗思以佛法拯濟之;然佛法博大精深,浩如煙海,法相繁赜,法性玄微,智者說食,愚人不飽,倒不如本經用剛強苦切的叁言兩語,剌其心肺,如晨鍾暮鼓,發人深省。所以對一般社會的化導,這個法門還是用得著的,需要推行的,何況本經廣說因果報應之事,又足以激砺末俗,以補社會道德法律之不足呢!···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話
竺摩老法師講述
在澳門佛學社
第一章 講述的微誠
地藏經在我國流行之盛,其情形可與金剛、彌陀、法華叁經相提並論。所以在近代中國講經法師叢裏,盛行著講“四部頭”的術語。所謂“四部頭”,即上面所舉的四部經;能講得這四部經的,自然嬴得法師這個銜頭了。因此,學講“四部頭”幾乎也成了今日學做法師的“登龍術”!話雖如此說,這四部經所以能夠這樣盛行,亦自有其裏因:彌陀和地藏,與此土衆生緣力殊勝,所以二經特別流行。法華自智祖大蘇妙悟,抉微發隱,唱爲純圓獨妙;金剛自六祖得法黃梅,代替了襌宗傳佛心印的楞伽經;這都是二經在後世暢行無阻的原因。如果沒有這些內在底裏因,即使你以爲這是學做法師的“登龍術”,恐怕也難得給你學得成功,或學成而變爲“屠龍術”了。
佛法的升華,表現在智、悲、願、行四個字上。文殊的大智,觀音的大悲,地藏的大願,普賢的大行,正足以代表了全盤佛法的升華;而地藏菩薩在衆生界中精勤苦幹,不辭勞瘁,尤足以傳達了釋尊面對現實,克服困難的無畏精神。故在這裏,很想一掬微誠,先來說一點地藏菩薩與地藏經的好處,亦見得我們爲何要講頌本經的微意。
第一節 偉大的精神需要學習
地藏菩薩在釋迦佛法中,是代表大願的實踐者;從這實踐的大願中,可以見到菩薩救度衆生的精神,也可以認識佛陀說法救世的事業。
通常談學佛的叁個步驟,是信、願、行;而以願爲中心。大論雲:“莊嚴佛界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須願力!譬如牛力,雖能挽車,要須禦者,能有所至;淨世界願亦複如是,福德如牛,願如禦者。”有信無願,行而不知所趣,故學佛之人,必須立願。諸佛因地,莫不有願,除非二乘人的灰心氓智,其他大乘行者都憑願力而趣向菩提,莊嚴佛果的。今日學佛的人,亦莫不有願,而多願生淨土,消極的情意頗爲濃厚;對于本師釋尊生此濁世,調伏剛強衆生,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精神,反而被忽略,被遺棄!現在本經中所講的地藏菩薩,卻特別重視此種精神,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無畏毅力!地藏十輪經序品雲:“我今學世尊,發如是大願,當于此穢土,得無上菩提!”這種精神與振作今日佛教的衰頹,及在現實唯物的科學世界裏,都是很需要的,我們有加以重視及提倡、學習的必要。
第二節 苦切的法語今日用得著
諸佛隨機說法,應病與藥,故其方法手段,種種不同。有的世界以光明色相以代口說,衆生見相,便能得益;有的世界,以香氣香飯以做佛事,衆生聞香而可悟道;有的世界以擎拳合掌,揚眉瞬目,拈花微笑,語默動靜;乃至如我國黃孽的棒,臨濟的喝,天龍的豎指,黃梅的頓杖,都可以代替說法而做大佛事。這因爲人的根性利鈍不同,故得道遲速亦異:鈍根的直說橫說,說了又說,他都不懂;利根的只需揚眉瞬目,他便會意。好如良馬見鞭影而馳,與驽骀的拖拉不進大不相同了。
現在地藏經裏,佛觀此世界衆生根性不馴,剛強難伏,故用苦切語,極惡辣語來替代妙法;因這些廣造五逆十惡的衆生,肆無忌憚,剛愎自用,若對他們說好話,一世也不會聽你的,那麼只好用苦切語,粗惡語,呵責的語氣同他們說:“此是地獄,此是地獄報;此是餓鬼,此是餓鬼報;此是畜生,此是畜生報;乃至此是諸難處!是愚人生處!”都是極言叁途苦事,苦切,苦報,欲以感化一般凶狠頑強,妄作妄爲的劣根性者。經雲:“譬如象馬,儱悷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十輪經雲:“五濁惡世衆生剛強難化,故我世尊隱其無量自在之力,爲說剛強苦切之語。”而且不但所說語惡,所示之土亦惡,如今五濁惡世,砂礫荊棘,汙穢不平,正表示不但以苦切語來感悟剛強頑劣的衆生,且以濁惡土來威懾之,折伏之,使他們由此厭汙欣淨,修習莊嚴佛土的勝業。
今日仁道不張,淳風掃地,人心險惡,達于沸點,有心之士,嘗思以佛法拯濟之;然佛法博大精深,浩如煙海,法相繁赜,法性玄微,智者說食,愚人不飽,倒不如本經用剛強苦切的叁言兩語,剌其心肺,如晨鍾暮鼓,發人深省。所以對一般社會的化導,這個法門還是用得著的,需要推行的,何況本經廣說因果報應之事,又足以激砺末俗,以補社會道德法律之不足呢!
第叁節 推行孝道可以和睦人群
孝道在我國,原爲固有的美德,素爲我國人所重視,如“百行孝爲先”,“忠孝節義”,“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在我國固有的道德,都把孝字列在重要地位;但時至今日,人思詭變,那些際會風雲灸手可熱的前進人物,往往把孝行視爲舊禮教中的封建思想,予以輕視,甚至廢棄。實則天地大德曰生,生者莫不有其本;倘把“生我者父母”的根本恩德都忘記了,或否定了,那麼所謂二十世紀知識刷新的文明人物,與愚蠢未開化的野蠻動物又有什麼區別呢?
現在且撇開孝字,來講忠字。忠是忠君,封建思想看來更爲濃厚;但在一般新人物,對忠于君,忠于帝國,或忠于主子,固然反對,若忠于他的黨,他的主義,他管轄下的人民──即做人民的公仆,則亦一例認做公德,並不怎樣反對。這樣來反觀孝的思想,他們認爲封建,或者是指孝一人父母,即孝自己個人的父母;若孝多人的父母,或孝于大衆,以大衆來做自己的父母,我看他們亦無什麼反對的理由?如果這估計是對的,那麼佛教所言的孝,正是適應這種需求。因佛教的孝,不但孝一己的父母,更要孝一切衆生,佛教認爲一切衆生,都是我們自己的父母,我們應要爲衆生服務,向衆生報恩。故本經中說地藏大士要度盡衆生,方成佛道,便是這種孝義。
世界之亂,亂于野蠻好鬥;家庭之壞,壞在無禮失德。故能重視孝道,從狹義的孝以孝自己的父母,先使家庭和樂;再從廣義的孝以孝一切人類,大家互相孝敬,使在愛敬和睦中過生活,那末自家庭以至社會,世界,都可走上甯靜和悅的道路;“世界和平”這個漂亮名詞,也不至于永遠是一種理想。
第四節 學佛在行不光是說的
學佛,要學佛的福和慧。慧,是在多聞薰習,如理作意,如法思惟中得來的。福,是從廣修善行中得來的。今人愚于修福者,每多輕視修慧,認爲多看佛經,多寫佛學文章宣傳佛法,都罵爲“文字障”。而黠慧聰利者,往往又瞥棄修福,認爲修福是愚夫愚婦的事,每每“嗤之以鼻”!這都有偏差,不算正見!今地藏經爲一般人說法,亦多說積善培福之事,地藏大士就是一個標准修福的行者,他在經中說到他的福相莊嚴,就是從多劫度生修福中培植出來的。
從佛教眼光看來,修福的類型亦有不同,如凡夫人認爲一切都是實有,故一修福,即貪著其身。二乘人知身虛幻而厭棄,灰心氓智,什麼利人培福的事,他都敬謝不顧了。菩薩人則不同,雖知人生如夢,現實如幻,而不妨普爲大衆,廣修福德,以莊嚴他的身土。但在這裏應要注意的,即因凡夫修福貪身愛果,故諸經中多斥之爲人天有漏的福報,是不徹底不究竟的,叫學佛的人不要希罕它!然能解空理而深染空境的人,往往亦輕修福,以誦經禮佛等爲多事,或譏爲消極無用。殊不知在研經說理之暇,能以余力修習福行,那是最好不過的,正是莊嚴身土的基本工作。故知善學大乘空理的固不當如凡夫之貪著和二乘之厭棄,尤不可一言福報,即譏爲人天小果,認爲不足取法。須知人天善福,爲出世階梯,不有基礎,如何能建空中樓閣呢?故地藏十輪經卷九雲:“若但發心發誓願力,不由修行十善業道能得菩提般涅槃者,然無是事;所以者何?十善業道是世出世殊勝果報功德根本。”又說:“若不修行十善業道,設經十方佛土微塵數劫自號大乘,或說或聽,或但發心,或發誓願,終不能證菩提涅槃,亦不令他脫生死苦”!所以有時代意識者,說修學佛法,應從“人乘正法”做起,則本經所講積善培福之行,亦恰可以適應這種需求了。
第五節 誠信受持必能獲得實用
佛法與普通一般宗教哲學不同的地方,是在佛教乃從果說因,而一般宗教哲學是由因說果。佛從自己實證的果地說出自己的親曆經驗,只要大家循此路徑善修勝因,便可保證你由因至果,達到佛位。這與一般宗教哲學,自己還沒有親證其境,光是在理想的因中模擬將來的結果如何如何,根本還沒有親見過那個理中的目標究竟好不好,對不對,能否決定達到亦毫無把握。若真的仔細做起來,便會感到渺茫了!佛法不然,能如說實踐,便可獲得證驗的實效;此即爲佛法的特異點,否則佛法與世法便無從區別。現在不講別的,但講這地藏經,古來因讀誦、受持、供養、禮拜而獲得實際受用的人,真不知有多少?在宋人所撰的《地藏靈驗記》等,都可獲得確鑿的證據。平常說:“百聞不如一見”;我們對許多靈迹如有懷疑,不能信受,頂好自己能死心踏地來做一番實驗工夫,見到個中真相,即時不需人說,自己也會起信。真如石琦大師所謂“把手牽君行不得,爲人自肯乃方親”。講者平時對這些因果報應以及什麼菩薩靈驗的事迹,向來亦都淡然視之,漠不經意,但自從讀地藏經得到感應,始改變觀念,忏悔自新,對佛法的事,終不敢馬虎。現在就從這微誠中來寫這部講話,獻給我南無本師地藏和尚!算是我圖報菩薩的恩德于萬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