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人生 佛教對於病人的看法

  佛教對於病人的看法

   在馬來亞威省木蔻山般若院歡迎會爲病友講

   今天到貴院來參觀,承各位熱誠的歡迎,殊爲感激!貴院和國家醫院,都設立在這個山明水秀的海島上,大自然界的景色非常幽美,各位能生活在這種環境裏,即使有病,還是比較幸運的!我們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生病的人,得不到醫生的看護,沒有好環境療養,在苦難中抱憾死去,真不知有多少;而現在各位住在這裏,既有名醫看護,又有好環境以供療養,在這點上,各位應引以自慰,先使自己的心神怡悅,那 肉體上的痛,亦會逐漸康複。

   今天我們來到這裏,在各位的意思,是來說法;而我們的意思,是來向各位慰問,即使是說法,所說的這些法,亦離不了慰問的意思。慰問,可爲人間帶來一點溫暖,完全是從人類同情心出發的,這在佛教中,可說是慈悲。一個佛教徒,見到衆生有疾苦,有機會必須加以慰問的。世間人,對於慰問這件事,節目亦很繁多:有爲奮身衛國的義士而加以慰問;有爲文化教育的服務者而加以慰問;有爲努力社會各種事業的辛勞者而加以慰問:其他種種的慰勞或慰問,應有盡有,而終不及以慰問病患的疾苦者爲最需要!因病者的心情是孤寂 的,是孤獨的,所以他很需要人類間的溫暖,來作同情的慰問。一個人平時的心情無論如何孤僻,或不喜歡多交朋友,不歡喜朋友來看他,但一旦疾病纏身 ,輾轉床席之間,那時就很盼望有人來看他。見到人來看他,他的心裏終是感到欣慰的。在這點上,讀過佛經的人,常常見到佛屢教誡弟子,叫他們多向病 者問疾,多伸出溫暖的手,共援助患者,可見佛教對於病人,是很重視的。

   佛嘗教他的弟子們修福,要向八種福田中求福。這八種福田的名目,出在梵綱經中,但有叁家說法不同,一依天臺諸師的梵綱經疏解釋,八福田是:一 佛、二聖、叁得戒師,四教授師、五僧、六父、七母、八病人。以佛、聖人、僧爲敬田,以恭敬故而生福;得戒本師、教授 黎、父母爲恩田,爲報恩故而 生福;以病人爲悲田,以悲憫同情故而生福。二依賢首諸師梵網戒疏所列的八種福田是:一造曠路美井,二造水路橋梁,叁平治險路,四孝事父母,五供養 沙門,六供給病人,七救濟苦厄,人設無遮大會。這八種,亦是學佛的人應修的福行,以此爲種福之田。叁依其他諸處說法,以佛法僧叁寶爲叁福田,合父 母、師僧、貧窮、病人、畜生五種爲八福田。上面說的叁種八福田中,都把病人列爲福田之一,可見佛法對於病人的看法,是特別重視的。梵網經中且說:「八福田中,以看病福田爲第一福田。」因此知道佛教對病者的慰問,亦是自己的一種責任。

   至於佛教中說到生病的人,因病的淺深程度有別,亦有多種不同的說法。一、像我們普通的人類,以佛教看來,有病的人固然已在生病,就是沒有病的人 ,平時也通身是病,只是自己覺察不到,要到病在身體上發作出來,才知道自己在生病了,其實呢,他的身體未病時,他的心理無時不在貪瞠癡煩惱的疾病 中。二、佛教中有一種聲聞羅漢的小乘人,他已斷了叁界內的見思煩惱的病,但叁界外的無明煩惱的病,都未療治,所以依佛教看來,仍是病人。叁、佛教 中有一種菩薩的大乘人,他不但斷除見思煩惱的病,也斷除無明煩惱的病,只是沒有徹底究竟,還不能說是完全健美的人,有時仍不免有病態的。四、唯有 成了佛,煩惱病盡,智德圓滿,人格完成,才可稱爲人生最健美的,一個無病的人。

   在佛教中,有些佛或菩薩,本來已是無病的人,但爲救度衆生

  即是那些在迷不覺的人,他自己有時會「示現有疾」。這示疾不同普通人有時不肯做 事,裝作有病,或如小孩子們偷懶不上學,推說自己有病。這些可說是裝病,是一種「僞病」;佛菩薩的「示疾」,完全不同這種意義。像維摩經中說的維 摩居士,他本來是一個無疾的人,但爲了度人的方便,示現有疾,他說他患疾的原因是:「從癡有愛,即我病生」。「衆生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這都是說明「衆生病故菩薩病」的道理。同時由於他的示疾,引了好多人來問疾,來安慰他,他卻乘此機會大說其法。他既因病說法,所以所說的法,還是與病有關,而病是從身體上來的,所以做說:「是身無常、無強、無 力、無怪、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爲苦、爲惱,衆病所集。……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不淨,穢惡充滿……諸仁者!此可厭惡,當樂佛身」!這 是說明我們的身體,是衆苦所集,穢惡不淨,所以時常會生病,是最可厭患的,我們要清淨無病的,那就要「當樂佛身」,因佛身是金剛不壞的,無量清淨 的智德斯聚,故前面曾說佛是人生最健美的男子。我們現在只須看看一般佛寺裏所塑的佛像,寶相莊嚴,也可以想見佛的健美了。

   佛的身是無病的,可羨慕的,因此不但有病的人應常念佛,步式佛,向佛學習,就是一般自己認爲無病的人,亦應常念佛的功德智慧,使自己的叁業清淨,善根增長,智德所聚,將來成一個健美的人。各位現在在養病,正好利用這空暇的時間,來多做佛學上的修養工夫,使自己的心地漸漸清明,趨於平和自在,從心靈上先獲得解脫,則身體上的病痛,便漸漸消滅,精神就可回複康甯。平常說:「病後始知身是苦,健時多爲別人忙」。所以希望各位現在要多多地爲自己忙,爲自己求快樂,從而走向光明的大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