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梨經

  漢譯沒有相當于本經的。其內容是敘述修習梵行之目的,是爲斷諸結、證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實現此之方法,示出八支聖道。其次如論命與身之一異,是不相稱于修習禅定之比丘。

  一

  如是我聞。時,世尊住毗含離之大林重閣講堂。其時由拘薩羅國及摩揭陀國之衆多婆羅門,爲某要事,來住毗舍離。彼等如是聞:“釋迦族人出家之沙門瞿昙,今住毗舍離。尊者瞿昙,實有如是美名、稱譽:“彼世尊是應供者、正覺者、明行足者、善逝者、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者、天人師、佛、世尊。”彼世尊自證知、作證已,而向含括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此世界之人天、沙門、婆羅門宣示。世尊說初善、中善、後亦善,文義具足之法,教示完全圓滿,清淨之梵行。能奉見如是之應供者,是甚幸!”

  二

  拘薩羅國及摩揭陀國之婆羅門等,詣大林之重閣講堂。其時,尊者那耆多,爲世尊之侍者,彼等詣尊者那耆多之處,詣已,言尊者那耆多曰:“尊者那耆多,今世尊瞿昙在何處耶

  我等欲奉見世尊。”

  “友!今非奉見世尊之時,今世尊往自室宴坐。”

  彼婆羅門等,退坐一面,並言:“奉見世尊已,我等[始]離去。”

  叁

  [時,]離車人之奧他達,亦與衆多之離車人,詣大林之重阇講堂,詣已,向尊者那耆多,問訊立于一面曰:

  “尊者那耆多!應供者正覺者,今在何處耶

  我等欲來奉見世尊。”

  “摩诃梨1!今非奉見世尊之時,今世尊在自室宴坐。”

  彼離車人奧他達,亦退坐一面,並言:“奉見世尊已,我等[始]離去。”

  四

  其時,沙彌屍哈(獅子),詣尊者那耆多之處,詣已,向尊者那耆多問訊立于一面曰:

  “尊者迦葉2!拘薩羅國及摩揭陀國之衆多婆羅門,來詣奉見世尊;離車人奧他達亦與衆多之離車人,來詣奉見世尊。善哉!尊者迦葉,願此等諸衆,得見世尊耶

  ”

  “然,屍哈!汝自己,請往告世尊。”

  沙彌屍哈,答尊者那耆多曰:“尊者,唯然。”而詣世尊之處,問訊世尊,立于一面曰:

  世尊!拘薩羅國及摩揭陀國之衆多婆羅門,今來奉見世尊;離車人奧他達亦與152 衆多之離車人,來奉見世尊。善哉!願此等諸衆得見世尊。”

  “屍哈!然則,汝設座于靜室[前]之陰涼處。”

  沙彌屍哈應諾世尊曰:“唯然,世尊。”則設座于靜室[前]之陰涼處。世尊出靜室,著坐于靜室前陰涼處所設之座。

  五

  時,拘薩羅國及摩揭陀國之婆羅門等,詣世尊之處。詣已,共相問訊,交談感銘之語後,坐于一面。離車人奧他達亦與衆多之離車人,詣世尊之處。詣已,共相 間訊,交談感銘之語後,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離車人奧他達白世尊曰:

  “世尊!數日前,離車人之須那迦陀(善宿),詣我之處而如是曰:“摩诃梨!我依住世尊之處,不久,經叁年,我已見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景 象;然,尚未聞到任何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聲音。”世尊!須那迦陀離車子,不聞如是之諸天音聲--可愛、具欲、導致貪染--實爲存在、或不存在 耶

  ”

  “摩诃梨!須那迦陀離車子,所不聞如是諸天音聲--可愛、具欲、導致貪染--實爲存在而非無。”

  六

  “世尊!以何故,須那迦陀離車子,尚未聞到任何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聲音--實存在而非無耶

  ”

  “摩诃梨!于此,有比丘向東方,一向修習叁摩地,求見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景象--然而不求聞到任何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聲 音。因彼比丘,已于東方,一向修習叁摩地,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景象--並不求任何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聲音--而尚未聞到任 何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聲音。何以故

  摩诃梨!因彼比丘,已如是向東方,一向修習叁摩地,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景象;而不求種 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聲音。

  七

  複次,摩诃梨!已向南方……乃至……于西方……乃至……于北方……乃至……向上下四維,一向修叁摩地,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景象; 而不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聲音。因彼比丘,已向上下四維,一向修習叁摩地,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景象,而不求任何令人可 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聲音;向上下四維,彼已見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景象,而尚未聞到任何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聲音。何以故

  摩诃梨!因彼比丘,已如是向上下四維,一向修習叁摩地,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景象;而不求任何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聲音也。

  八

  摩诃梨!于此,有比丘向東方,一向修習叁摩地,求任何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聲音;而不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景象;彼比丘向 東方,一向修叁摩地,已求任何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聲音,而不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景象;彼[比丘]于東方,已聞種種令人可愛、 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聲音,而不見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景象。何以故

  摩诃梨!因彼比丘向東方,一向修習叁摩地,已如是求種種令人可愛、愉 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聲音;而不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景象。

  九

  複次,摩诃梨!有比丘向南方……乃至……向西方……乃至……向北方……乃至……向上下四維,一向修習叁摩地,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聲 音,而不求見任何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景象。[彼比丘]向上下四維,一向修習叁摩地,已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聲音,而不求見任何 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景象;因此,彼于上下四維,已聞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聲音,而不見任何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景象。 何以故

  摩诃梨!因彼比丘,如是向上下四維,一向修習叁摩地,已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聲音;而不求任何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 天景象。

  十

  摩诃梨!于此,有比丘向東方,修習叁摩地,雙兼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景象,亦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聲音;因此,彼于東方已見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景象,亦聞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聲音。何以故

  摩诃梨!因彼比丘如是向東方,修習叁摩地,已雙兼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景象,亦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

  致貪欲之諸天聲音。

  十一

  複次,摩诃梨!有比丘向南方……乃至……向西方……乃至……向北方……乃至……向上下四維,修習叁摩地,雙兼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 景象,亦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聲音。由彼比丘向上下四維、修習叁摩地,已雙兼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景象,亦求任何令人可 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聲音;因此,彼于上下四維,已見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景象,亦已聞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聲音。何以 故

  摩诃梨!因彼比丘,如是向上下四維,修習叁摩地,雙兼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景象,亦求種種令人可愛、愉快及導致貪欲之諸天聲音。”

  “摩诃梨!此非無,是善宿不得聞有天聲音之理由也。”

  十二

  “世尊!諸比丘爲自作證此等叁摩地之修習,而于世尊之處,修習梵行耶

  ”

  “摩诃梨!諸比丘于我處修習梵行,非爲自作證此等叁摩地之修習。摩诃梨!實有比此更殊勝之諸法,爲實證此殊勝之諸法,諸比丘于我處修習梵行。”

  十叁

  “世尊!此等是如何之法耶

  ”

  “摩诃梨!于此,比丘爲偏斷叁結,入于預流,其性不墮,必定趣證叁菩提。摩诃梨!諸比丘爲實證此殊勝之諸法,于我處修習梵行。

  摩诃梨!又有比丘偏斷叁結,而稀薄貪欲、嗔恚、愚癡,入于一來果,唯一次來此世界[欲],作苦惱之終盡。摩诃梨!諸比丘!爲實證此等殊勝之諸法,于我處修習梵行。

  摩诃梨!又有比丘偏斷五下分結,成爲化生者,于其般涅槃,爲不還來此世界。諸比丘爲實證此等殊勝之諸法,于我處修習梵行。

  摩诃梨!又有比丘偏盡諸漏,于現身自證如,作證無漏解脫、慧解脫,成就而住。摩诃梨!諸比丘爲實證此等殊勝之諸法,于我處修習梵行。

  摩诃梨!此等之諸法(四聖果)爲殊勝之法,諸比丘爲實證此等之諸法,于我處修習梵行。”

  十四

  “世尊!然,爲實證此等之諸法,有道、道迹耶

  ”

  “摩诃梨!爲實證此等之諸法,實有其道、道迹。”157 “世尊!何者是其道、道迹耶

  ”

  “此八支聖道,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摩诃梨!爲證此等之諸法,此是道、道迹。

  十五

  摩诃梨!我住憍賞彌之瞿師羅園,其時,普行者滿提左與持木缽之弟子阇利耶,詣至我處,問訊而立一面,作如是言:

  “友!尊瞿昙!其命與身,是一或是異耶

  ”

  [我答曰:]“然者,谛聽,善思念之,我當說。”

  彼等二出家者答:“友!唯然,”我如是曰:

  十六

  “友!如來出現于世,是應供者、正覺者……乃至……[如沙門果經四0--六叁節之廣說,]友!比丘如是令戒具足也。……[如沙門果經六四--七五節之廣 說,]……乃至……具足初禅而住。友!如是知、如是見之比丘,雲:“命與身是一、或是異”者,當爲相應耶

  ”

  “友!不相應3也。”

  “友!我亦如是知、如是見,不言:“命與身是一、或是異。”

  十七

  “……乃至……第二禅……乃至……第叁禅……乃至……第四禅而住,[如沙158 門果經七七--八一節。]友!如是知、如是見之比丘,雲:“命與身是一、或是 異。”當爲相應耶

  “友!此說爲不相應。”

  “友!我如是知、如是見,不言:“命與身是一、或是異。”

  十八

  “……乃至……[如沙門果經八叁--九六節之廣說,]彼心傾注于智見。如是知、如是見之比丘,雲:“命與身是一、或是異。”當爲相應耶

  ”

  “友!此說,爲不相應。”

  “友!我如是知、如是見,不言:“命與身是一、或是異。”

  十九

  “……乃至……[如沙門果經九七節之廣說,]更證知不再來此生。如是知、如是見之比丘,雲:“命與身是一、或是異,”當爲相應耶

  ”

  “友!如是知、如是見之比丘,其說爲不相應4。”

  “友!我如是知、如是見,不言:“命與身是一、或是異。”” 世尊如是說已。離車子奧他達,歡喜世尊之所說。

  注:

  1 .奧他達(兔唇)亦稱摩诃梨。摩诃梨是姓,兔唇是其名之通稱。

  2 .稱迦葉,是那耆多的姓。

  3 .原本之文面爲“此語是相應。”于覺音注kallm解作yuttam聞爲相應,但一面促其答爲不相應,彼等以答爲相應以知道其次,我如是知、如是見,不言:同、異,以示更高之 境界爲不相應,(Sumahgalavilasini P.216錫面版),如右之關系,故此問答之處,感覺少有出入,而以暹羅本,此處加入na讀之,這樣較善通其義,故從 暹羅本譯之。

  4 .原本至此始插入na。

  

  

《摩诃梨經》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阇利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