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人生 人生學佛的利益

  人生學佛的利益

  

   凡是學習一種學問,都期望對於自己是有利益的;如果沒有利益,那又何必花了許多時間與精力、財力去學習,豈不是很冤枉?學佛也不能例外,當然對於自己是有利益的;但站在相反的立場上,有些不理解佛教的人,或以爲學佛是無益的,佛教是教人消極厭世,不事生産,意志消沈,行爲疏散而趨於頹廢的。因此,造成他們對佛教的誤解,憎厭了佛教,以爲學了佛的人生是灰色的,青年人更不宜學佛,加深了佛教走上衰老的路線。於此,爲說明學佛的意義和利益,以見學佛的好處。

   一、激勵意定向上

  人生第一要事,應是使自己的意志向上,因一切偉大事業的開展,都是由意志堅決向上來決定,但意志能夠向上,須經一番洗鏈,沒有洗鏈的意志,不但不能堅決向上,而且是散漫無歸的。因爲是散漫無歸,所以終是茫無目標地橫沖直撞,猶如狂象或野馬,不受羁製,危險萬分。這在叔本華謂爲「盲目的意志」,對它發出悲觀的歎息,其實就是這種未曾洗鏈的意志。如果意志經過理智的洗鏈,宗教的薰陶,從修養中加以控製,那就不會走向下坡,不致於盲目、漫無程序而找不到歸宿。佛教的要義,首先揭穿人生的真相,顯出衆生平等的原則,打破社會的階級和不平等,使君民受化,上下翕和。在釋迦牟尼佛未出世前的印度,婆羅門階級統治社會,控製刹帝利族,魚肉吠舍族,奴視首陀羅族,貴賤懸殊,賞罰不平,純用愚民政策,剝削賤民,甚至賤民竊聽經教,亦撄誅殺之罪。到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才高唱人性平等,待遇平等,權利平等,教育機會平等,矯正神權的迷信,打破印度社會的四姓階級,把人民真正從ZHUAN製的鐐铐中解救出來。因佛陀重視人類個性的自由發展,一切善惡生殺之權操諸自己,不是依靠神靈的判定與賞罰,自己精益求精便可向上爬,怠懶不務正業便會往下墮,所以貴如天帝,不求上進仍要墮落,賤如禽畜,逢時機方可向上翻身。在人類說,敏慧如舍利弗,鈍拙如周梨盤特,只要自己努力,一樣可以超凡入聖,給劣等民族以無限的激勵而使之意志上進。故大莊嚴經轉falun品說:「佛法大海,容納百川,四河入海,同歸一味。據戒先後,不在貴賤」。佛命難陀禮優婆離足,我慢山崩,地爲震動。又佛成道後初次入宮觐父,父王見其帶來之弟子,多從外道中改變信仰而來,又老又瘦又黑,乃選難陀等五百釋種出家,使之侍佛左右。當時屬於賤族的優婆離,感到自己身份太低不能學佛而悲哀涕淚,佛乃以平等心度之出家,因他勤苦修行,悟道反在難陀之先,而受到貴族出家的難陀禮足之敬。從這些地方,都可看出僧團中的平等製度,是能給予普通大衆以無限的鼓勵。一切因不如意而厭世的人們,意志消沈,出了家反而會勇敢起來,恢複了人生活躍的意趣,誰說學佛會厭世,會意志消沈呢?

   二、調劑生活和諧

   人類的生活,應是物質和精神的結合。今人迷信科學,偏重物質:輕視精神,以爲精神只不過是物質大腦(細胞)的反應。要是大腦壞了,什都完了,所以只求眼前物質的競爭勝利,生活過得舒適就好,至於生命在未來是否繼續存在及因果報應的業力之說,都被否認,因此得勢當權,橫行無忌,造成世界的殘酷鬥爭,使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受到無量的痛苦。

  其實呢,物質享受的滿足,只可視爲人類生活的一面,決不能視作全體;人類另一面的生活享受,應是精神的安定力。當物質生活失卻效用時,那時如無精神的享受,人類就會陷入痛苦的深淵而不能自拔。如一對對物質享受窮極奢華的富貴夫婦,因爲獨生的愛兒夭折,刺激過度,心理激變,精神就會發狂,那時非物質享受不足,實是精神不夠安定,因此覺得生活不下去。這時需要有一種宗教信仰,來安定他的精神,維持他的生命,不致於走上自殺之途。他如政治失意、軍事失敗、商業破産、情場失戀、名譽損害、家庭失和等等,非寄予宗教信仰,不能再安定他們的精神,救濟他們脫離苦海。而尤以佛教說明人生的世相無常,苦空無我,以及因果報應之理,更可以排解精神上的苦悶,使之重新安定下來,過著調和的生活。

  佛世時有一個婦人死了愛兒,狂哭發顛,佛憐而救之,叫她去向人家借火,借得火來,兒便可救;但借火給她的人家;家中必須從未死過人,否則取來的火是無效的。婦人依命借火,家家都說有死過人,因自祖宗以來,從無不死之家。婦人借不到火,歸來向佛禀白原因,佛乃乘機曉之曰:既然從來無不死之人,那你何必爲兒死太過悲傷,須知人從善惡因果的業報中來,富貴壽夭,皆有一定,悲傷無益,徒然自苦。婦人因此悟道,心安理得,到絕望時也不致於自殺,而能重新過其安和的生活。這便是佛教救了她,也見得佛教在精神方面,會給予人生生活無限的安定力量。

   叁、預防身心過犯

  犯罪,是一個極不名譽,也極不好聽的名詞,誰都不願意聽,誰都愛惜名譽,不願自己犯罪;但一個人生在社會,亦不能保證自己永遠不犯過錯。試問在人類中,能有幾多健全而不犯罪的人?若依佛法說,更難覓得不犯罪的人,因佛說一個人在起心動念之間,都不免要犯罪的,縱使你在行爲上不犯罪,而你在思想的心念之間,打著自私的妄想,或侵損他人的念頭,都是屬於罪行。何況人多數是意志薄弱,自覺力和自治力不移,禁不起環境的誘huo,以致犯了罪。但這犯罪,也不是專指下流社會那些無理性的人的犯罪,就是中流社會,上流社會的人,感情蒙蔽了理智的眼睛,還是一樣要犯罪。國家爲了防止犯罪,才訂立法律來製裁。如不禁煙,則鴉片、嗎啡、紅丸、白面之流,勢必肆無忌憚。如不防盜,則搶劫、綁票、小偷、扒手之類,亦必更形猖狂。其他如好聲者迷於舞,好色者迷於嫖,好貨者迷於財,好飲者迷於酒,好博者迷於賭,無一不是引人犯罪的行爲,修養不夠,不能自製,難免被卷入漩渦,弄到喪身害命。因此需要預防,社會乃有法律的條文和宗教的道德規則,使人先於精神上有所警誡,然後控製自己的行爲,以免犯過。佛教對於預防過失的具體方法,是在身囗意叁業上論定,認爲預防意業的思想犯罪,比預防身囗二業的行爲犯罪還要重要,如果先控製了意業的思想,身囗的行爲就不會過於放肆,所謂「擒賊先擒王」,正是澄本清源的方法。國家之法律,只製裁其犯罪以後之行爲,未能於事前先加預防,只是治標,不是治本,宗教的道德律,先製其精神,根除其心理上的病源,先作未雨綢缪,不因臨渴掘井,才是預防犯過的最好法子。複次,佛教規範人類的道德律,在五戒十善,既防身囗犯罪,所謂防微杜漸,無所不至。故宋仁宗嘗問文彥博治國之法,文彥博答以最好方法,莫過受五戒、持十善,蓋一家行五戒十善則家治,一村行五戒十善則村治,一國行五戒十善則國治,如此則不須法律,亦可坐享江山的太平。仁宗認爲至善之論。可見佛教的道德善法,實爲預防身心犯過的阿伽陀藥。  

   四、需要外力援助

   人是社會的一份子,一生的成就,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再加上整個社會外力來助成。如學生讀書,把功課搞得滾瓜爛熟,雖然全靠自己的痛下工夫,但如果沒有學者編輯課本,先生教授知識,自己的讀書就無所憑藉,也不能得通各門的學識。又如吃飯,這煮成飯的米,是由農夫種植而來的,中間又經過許多人工善巧的篩製烹調,我們才有飯吃,可見有飯吃亦是全賴外力的助成,不是一個人什都可包辦得了的。現在講到學佛的好處,亦是等於說多得一種外力,來幫助我們道業的成功。我們認爲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模範對象,他不但具足智慧,亦具足威德神力。他的智慧固可以啓發我們的思想,他的威德神力,更可以助我們所求的希願,所做的事情,達到成功。例如我們要環遊世界,必須藉輪船、火車、飛機來做交通工具,才能達到環遊的目的,決不能光靠自己兩條腿,就能跑遍全世界。或即使有給你跑遍世界的可能,但你也不能擔保在中途自己不發生危險,或因生命短促,路途太長,未曾成功,而身先死。因此,最好的方法,還是靠飛機、火車、輪船的外力來援助,使自己很快地到達目的,而且危險也較少。我們學佛,希望佛的威德神力來護佑我,來援助我,其道理也是如批。

    五、解脫人生桎梏

  人生有許多不自由的束縛,好像上了一重枷鎖。這枷鎖有有形的和無形的兩種。有形的枷鎖,如人事的纏繞、家庭兒女的拖累等等,困縛了自己的身子,把自己桎梏起來,一點也不得自由。無形的枷鎖,是精神上的困惑,如知識學問上對於人生許多問題未能解決,許多從精神上「求不得苦」的煩惱,都成了無形的桎梏。人生有這兩種枷鎖桎梏著,所以時時會感到苦悶,而想尋求解脫的方法。

  佛法,就是解脫人生從環境而來的苦悶的最好方法。它的道理,說明人生是緣起性空,一切現象,都是苦空無常無我,無時不在生滅的變幻,如浮沫泡影,毫無實在性可得,叫我們看得透徹點、要放下,不要太執著、太認真,以免搞出許多亂子,來自己桎梏自己,那是愚人的事,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佛教教人看破現實,斷惑證真,達到超世的解脫,才算究竟的解除桎梏人生的枷鎖。超世的解脫有兩種,是我空的解脫,和法空的解脫。前者是小乘的解脫,後者是大乘的解脫;達到小乘我空的解脫,對於人生從現象中所生的一切有形的枷鎖,皆可消除了;若達到大乘法空的解脫,則一切從精神上所起的無形的煩惱枷鎖,亦都可以解除,而以解脫至圓證佛果爲究竟。到這時,人生一切桎梏,都可解除淨盡,從自己個性中開展出一個自在光明的新天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