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 第一章 《大乘止觀法門》的組織及其內容 第二節 本書征引的經論詳考

  第二節 本書征引的經論詳考

  

  關於本書之中,引用各種經論作旁證的次數,已被明了的共計五十多處,其中尚有不少地方,不知出於何典,且待再加尋檢,現在暫作如下的逐條標列,以使學者得其大要。

  凡例:本文所舉各條,均標明出於何典,在《大正》的那一卷,那一頁的那一欄,以便查檢。同時,於每條之下分列如次的四個項目,研判引舉。

  (A)項標明本書中的位置。

  (B)項標明被引原典的名稱及其位置所在。

  (C)項系與所引原典文字有出入的場合,即將原典的相似之內容抄示出來。

  (D)項是摘要。

  (1)《起信論》言:「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A)《大正》四六.六四二頁中。

  (B)《大乘起信論》(陳真谛叁藏譯本),《大正》叁二.五七六頁上,少一「諸」字。

  (2)經言:「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若有若無有。是二悉俱離。」

  (A)《大正》四六.六四二頁中。

  (B)此爲《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一之偈,《大正》一六.四八零頁中。

  (C)《楞伽經》共有四譯,但初譯已不存,今之叁譯,與本書所引之偈相當者,現將其叁種譯本所出,分列如次:

   (a)《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求那跋陀羅譯)卷一之偈,與本書所引者一致。

   (b)《入楞伽經》(菩提流支譯)卷一,《大正》一六.五一九頁上:「佛不入不滅,涅槃亦不住; 離覺所覺法,有無二俱離。」

   (c)《大乘入楞伽經》(實叉難陀譯)卷一,《大正》一六.五九零頁下:「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遠離覺所覺,若有若非有。」

  (3)經言:「於緣中癡。」

  (A)《大正》四六.六四二頁下。

  (B)舊譯《六十卷華嚴經》(東晉佛馱跋陀羅譯。《華嚴經》共有叁譯,此爲最早,次爲唐之實叉難陀譯出的八十卷,後爲唐之般若譯出的四十卷。然本書著述者,未及見到二、叁兩譯)〈十地品〉第六現前地,《大正》九.五五八頁下。

  (C)原典文句爲:「又無明有二種作,一者緣中癡,二者爲行作因。」

  (D)若與《八十華嚴》及《四十華嚴》的譯文對勘,則不相同,然以本書成立的年代考察,甯依《六十華嚴》爲妥。另參閱異譯《華嚴經》之《大正》一零.一九四頁上及同卷五五叁頁上。

  (4)經言:「其地壞者,彼亦隨壞。」

  (A)《大正》四六.六四叁頁中。

  (B)《勝 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一乘章》(求那跋陀羅譯),《大正》一二.二二零頁中。

  (C)所謂「地」者,即是無明住地。原典爲:「若地壞者,彼亦隨壞。」

  (5)經偈雲:「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

  (A)《大正》四六.六四叁頁下。

  (B)舊譯《六十卷華嚴經.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的偈子。《大正》九.四六五頁下。

  (C)此偈縱然與《八十華嚴》的譯文對比,意思也無相異之處。可參閱《大正》一零.一零二頁上。

  (6)經言:「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也。」

  (A)《大正》四六.六四四頁上。

  (B)原典不明。

  (C)但在《諸法無行經》卷上(《大正》一五.七五一頁上),有類似的經句:「明無明一相,知是爲世尊。」

  (7)經言:「生死依如來藏,即是法身藏也。」

  (A)《大正》四六.六四四頁中。

  (B)《勝 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自性清淨章》第十叁。《大正》一二.二二二頁中。

  (C)該經原文爲:「世尊,生死者依如來藏。……世尊,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

  (8)經雲:「如來藏者,是善不善因。」

  (A)《大正》四六.六四四頁中。

  (B)《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大正》一六.五一零頁中。

  (C)原典爲:「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

  (D)《入楞伽經》(《大正》一六.五五六頁中)則全同於四卷本的《楞伽經》,而在《大乘入楞伽經》,乃謂「如來藏是善不善因」(《大正》一六.六一九頁下)。本書引文,不雲「如來之藏」而說「如來藏者」,意義應同於唐實叉難陀所譯的「如來藏是善不善因」,但以本書作者的年代而言,不該見到唐譯本的《大乘入楞伽經》,或慧思禅師另有梵本的依據嗎?

  (9)又複經言:「心性是一,雲何能生種種果報。」

  (A)《大正》四六.六四四頁中。

  (B)晉譯《六十卷華嚴經.菩薩明難品》。《大正》九.四二七頁上。

  (C)此與《八十華嚴》相勘,在《大正》一零.六六頁上是如此的:「心性是一,雲何見有種種差別。」

  (10)又複經言:「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而生也。」

  (A)《大正》四六.六四四頁中。

  (B)典出《觀無量壽經》。《大正》一二.叁四叁頁上。少一個「而」字。

  (11)故雲:「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A)《大正》四六.六四四頁下。

  (B)晉譯《六十卷華嚴經.如來光明覺品》。《大正》九.四二四頁下。

  (C)原文爲:「言語道斷行處滅。」少一個「心」字。

  (D)《六十華嚴》卷一一,是「究竟叁世,皆悉無性,言語道斷。」《大正》九.四六九頁上。但是本書引用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之句,確與《璎珞本業經》所引《華嚴經》經句相同。

  (12)經言:「流轉即生死,不轉是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

  (A)《大正》四六.六四五頁中。

  (B)原典似出於晉譯《六十卷華嚴經.菩薩雲集妙勝殿上說偈品》,《大正》九.四四叁頁下。原文爲:「流轉則生死,非轉是涅槃,生死及涅槃,二皆不可得。」

  (13)又複經言:「五陰如幻,乃至大般涅槃如幻,若有法過涅槃者,我亦說彼如幻。」

  (A)《大正》四六.六四五頁中。

  (B)出典不明,但般若系列有不少類似的經句,例如:《放光般若》卷六〈如幻品〉,《摩诃般若波羅蜜》卷八〈幻聽品〉,《小品般若》卷二〈釋提桓因品〉等。

  (14)又複經言:「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

  (A)《大正》四六.六四五頁中。

  (B)出典同第二條。

  (15)「如《起信論》廣明也。」

  (A)《大正》四六.六四六頁上。

  (B)此系指的《大乘起信論》(真谛譯)的釋義二所明。《大正》叁二.五七九 頁上,有如下的一段文字:「從本已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於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爲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

  (C)本書未引全文,僅征其大意。

  (16)論言:「若衆生無佛性者,設使修道,亦不成佛。」

  (A)《大正》四六.六四六頁中。

  (B)出典未詳。

  (17)經雲:「心性是一,雲何能生種種果報。」

  (A)《大正》四六.六四六頁中。

  (B)出典考證同第九條。

  (18)又複經言:「即是法身,流轉五道,說名衆生。」

  (A)《大正》四六.六四六頁中。

  (B)出典未詳。

  (C)《佛說不增不減經》中,有類似的經文。《大正》一六.四六七頁中,有 如下的一段:「舍利佛,即此法身,過於沙,無邊煩惱所纏,從無始世來,隨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名爲衆生。」因此,假如除了菩提流支所譯的《不增不減經》之外,沒有其他經典作依據的話,就是慧思禅師,將此經文引用大意而成了。

  (19)經言:「清淨法中,不見一法增」,「煩惱法中,不見一法減。」

  (A)《大正》四六.六四六頁下。

  (B)出典不明。

  (20)「如似窮子,實從父生,父實追念,但以癡故,不知己從父生,複不知父意,雖在父舍,不認其父,名之爲違。複爲父誘說,經曆多年,乃知己從父生,複知父意,乃認家業,受父教,名之爲順。」

  (A)《大正》四六.六四七頁中。

  (B)此系取自《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的長者窮子之喻。《大正》九.一六頁中-一七頁中。

  (C)取意引用,而非照文抄錄。

  (21)《起信論》言:「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

  (A)《大正》四六.六四七頁中。

  (B)《大乘起信論》(真谛譯)。《大正》叁二.五七六頁下。

  (22)經言:「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

  (A)《大正》四六.六四八頁中。

  (B)出典與第五條同。

  (23)經言:「譬如明淨鏡,隨對面像現,各各不相知,業性亦如是。」

  (A)《大正》四六.六四八頁下。

  (B)晉譯《六十卷華嚴經.菩薩明難品》。《大正》九.四二七頁下。

  (C)《六十華嚴》的原文是:「猶如明淨鏡,隨其面像現,內外無所有,業性亦如是。」

  (D)唐譯《八十華嚴》則與《六十華嚴》稍有出入,而更近似本書的引文,即在《大正》一零.六七頁上雲:「譬如淨明鏡,隨其所對質,現像各不同,業性亦如是。」但以本書出現的年代而言,應依《六十華嚴》爲其引文的出典,更爲妥當。

  (24)又複長行問雲:「心性是一者,此據法性體融說爲一也。雲何能生種種果報者,謂不解無差別之差別,故言雲何能生種種果報也。」

  (A)《大正》四六.六四八頁下。

  (B)出典參同第九條。

  (25)論言:「叁者用大,能生世間出世間善惡因果故。」

  (A)《大正》四六.六四八頁下。

  (B)《大乘起信論》(真谛譯)。《大正》叁二.五七五頁下。

  (C)此謂「善惡因果」,但在《起信論》原文:「叁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間…

《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 第一章 《大乘止觀法門》的組織及其內容 第二節 本書征引的經論詳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