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出世間善因果故」,僅一「善」字,而本書引征時,加了一個「惡」字,此與本書的性染說的立場,似有關系。唐之賢首國師的《起信論義記》中,也沒有「惡」之一字。
(D)了然的《宗圓記》卷四,《 續藏》九八.四一一頁C說:「今更下重說四,初法體相用者,名出起信,於生滅門,明此叁大,今辨本識,故說此叁。但彼相大,在淨在性,用大非惡在善,故立義中雲:一者體大,謂一切真如平等,不增不減故。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性功德故。叁者用大,謂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今文不局,相通性事染淨,用通善惡果因,其不同意,如辨不空藏中已明。」
(26)經言:「一切諸佛法身,唯是一法身者。」
(A)《大正》四六.六四八頁下。
(B)晉譯《六十卷華嚴經.菩薩明難品》。《大正》九.四二九頁中,原文爲:「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
(27)修多羅證:「即此法身,流轉五道,說名衆生,反流盡源,說名爲佛。」
(A)《大正》四六.六四八頁下。
(B)出典不明,但是前兩句可參同第十八條。
(C)後兩句似出《不增不減經》的大意引用。如《大正》一六.四六七頁中有雲:「舍利弗,即此法身,厭離世間,生死苦惱,棄舍一切諸有欲求,行十波羅蜜,攝八萬四千法門,修菩提行,名爲菩薩。」
(28)論雲:「平等真法界,佛不度衆生。」
(A)《大正》四六.六四九頁上。
(B)典據未詳。
(29)經雲:「而常修淨土,教化諸衆生。」
(A)《大正》四六.六四九頁上。
(B)《維摩诘所說經.佛道品》,原文爲:「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群生。」《大正》一四.五五零頁上。
(30)故雲:「佛性大王,非造作法。」
(A)《大正》四六.六四九頁中。
(B)出典不詳。
(31)經雲:「一一塵中,顯現十方,一切佛土。」
(A)《大正》四六.六五零頁上。
(B)出典不詳。
(C)此似與《華嚴經.離世間品》的思想類同。
(32)又雲:「叁世一切劫,解之即一念。」
(A)《大正》四六.六五零頁上。
(B)出典未詳。
(C)同第叁十一條。而晉譯《六十華嚴.普賢菩薩行品》也有類似的經偈:「無量無數劫,解之即一念。」
(33)又複經言:「過去是未來,未來是現在。」
(A)《大正》四六.六五零頁上。
(B)出典不詳。
(C)雖不知其出典何自,觀其思想,似與《華嚴經》之教理,有密切的關系。 晉譯《六十華嚴.普賢菩薩行品》有:「過去是未來,未來是過去。」及《八十華嚴.普賢行品》亦有:「過去中未來,未來中現在」的經句。
(34)經言:「但治其病,而不除法。」
(A)《大正》四六.六五一頁中。
(B)《維摩诘所說經.文殊師利問疾品》,原文爲:「但除其病而不除法」。《大正》一四.五四五頁上。
(35)經言:「由共相身故,一切諸佛,畢竟不成佛也。」
(A)《大正》四六.六五一頁下。
(B)出典不詳。
(36)「如《法華》中所明,無量分身釋迦,俱現於世。」
(A)《大正》四六.六五二頁上。
(B)系取意於《妙法蓮華經.從地踴出品》。《大正》九.叁九頁下。
(37)又複經言:「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
(A)《大正》四六.六五二頁上。
(B)參同第二十六條。
(38)「若諸衆生法身,不反流盡源,即是佛法身者。」
(A)《大正》四六.六五二頁上。
(B)義同第二十七條的後一半。
(39)「又複善財童子,自見遍十方佛前,悉有己身,爾時豈有多心爲體耶。」
(A)《大正》四六.六五二頁上。
(B)此雖不是整段的文字抄引,但很明顯,系指的《華嚴經.入法界品》中的內容。參看《大正》九.七八一頁中,「自見己身在諸佛所」。
(40)「但除其病而不除法。」
(A)《大正》四六.六五叁頁中。
(B)參同第叁十四條。
(41)論言:「以依本覺故有不覺,依不覺故而有妄心,能知名義,爲說本覺。故得始覺即同本覺,如實不有始覺之異也。」
(A)《大正》四六.六五叁頁下。
(B)《大乘起信論》(真谛譯)。《大正》叁二.五七六頁中-下。
(C)《起信論》的原文是:「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又以覺心源故,名究意覺。(中略)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 滅,以無念等故,而實無有始覺之異。」
(42)論雲:「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說名阿梨耶識。」
(A)《大正》四六.六五叁頁下。
(B)《大乘起信論》(真谛譯)。《大正》叁二.五七六頁中。
(C)原典的文句是:「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爲阿梨耶識。」
(43)論雲:「以種子時阿梨耶識與一切法作根本種子故。」
(A)《大正》四六.六五叁頁下。
(B)出典未詳。
(C)此在真谛叁藏譯的《起信論》及《攝大乘論》中,均未見到。
(44)經雲:「自性清淨心」,複言:「彼心爲煩惱所染。」
(A)《大正》四六.六五叁頁下。
(B)見於《勝 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自性清淨章》。《大正》一二.二二二頁下。
(C)原典爲:「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爲煩惱所染,亦難了知。」
(45)論雲:「阿梨耶識有二分,一者覺,二者不覺。」
(A)《大正》四六.六五叁頁下。
(B)《大乘起信論》(真谛譯)。《大正》叁二.五七六頁中。
(C)原典爲:「名爲阿梨耶識,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雲何爲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
(46)論言:「心真如者,離心緣相。」
(A)《大正》四六.六五四頁下。
(B)參同第一條。
(47)又複經言:「非識所能識,亦非心境界。」
(A)《大正》四六.六五四頁下。
(B)晉譯《六十卷華嚴經.菩薩明難品》。《大正》九.四叁零頁上。
(48)經言:「一切法如幻。」
(A)《大正》四六.六五八頁中。
(B)《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一。《大正》一六.四八零頁上。
(C)這句經文,雖有《入楞伽經》(《大正》一六.五一九頁上)以及《大乘入楞伽經》(《大正》一六.五九零頁下)中,均有出現,但以譯出的時間和本書成立的時代來考察,宜指四卷本的《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爲其根據。然在《大乘止觀述記》二零六頁,則說:「是故下引《如來藏經》爲證。」 頗有疑問。此書有關引文出典的指認,往往錯誤,例如該書七四頁說列於本文的第十二條,是出於《楞嚴經》偈,其實《楞嚴經》系由唐朝的般刺密帝譯於唐中宗神龍元年(西元七零五年),和慧思禅師的年代(西元五一五-五七七年)相比,遲了一百數十年,豈會引用得到?這也許是執筆的誤聞而非出於谛閑大師的親口。
(49)經言:「是身如夢,爲虛妄見。」
(A)《大正》四六.六五八頁下。
(B)《維摩诘所說經.方便品》。《大正》一四.五叁九頁中。
(50)佛言:「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
(A)《大正》四六.六五九頁中-下。
(B)出處同第二十六條。
(51)經言:「菩薩若知,諸佛所有功德,即是己功德者,是爲奇特之法。」
(A)《大正》四六.六五九頁下。
(B)似出於《華嚴經.離世間品》。
(C)《大乘止觀述記》二二一頁:「是故下引《華嚴經》,證明其義。」
(52)經言:「與一切菩薩,同一善根藏。」
(A)《大正》四六.六五九頁下。
(B)似出於《華嚴經.離世間品》。
(C)《大乘止觀述記》二二一頁說:「《華嚴.離世間品》言,於一切善根,生自善根想,乃至於一切如來,生無二想。」
(53)「即如窮子,不知父是己父,財是己財,故二十馀年,受貧窮苦,止宿草庵。」
(A)《大正》四六.六五九頁下。
(B)參同第二十條。
(54)經言:「心造諸如來。」
(A)《大正》四六.六六二頁下。
(B)出典同第五條。《大正》九.四六六頁上。
(55)經言:「聲聞曲見。」
(A)《大正》四六.六六二頁下。
(B)出典不詳。
(56)經言:「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A)《大正》四六.六六二頁下。
(B)見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偈。
(a)鸠摩羅什譯本。《大正》八.七五二頁上。
(b)菩提流支譯本。《大正》八.七五六頁中。
(57)經言:「供養於十方,無量億如來,諸佛及己身,無有分別相。」
(A)《大正》四六.六六叁頁中。
(B)《維摩诘所說經.佛道品》。《大正》一四.五四九頁下。
(58)經言:「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諸賢聖,然後可食。」
(A)《大正》四六.六六叁頁下。
(B)出典未明。
現在將本書中引用典據的次數與各章出現之多少,列表如下:
由此可以明白,本書作述者於理論基礎的說明時,極其用力,先打好理論的底子之後,再導入大乘止觀法門的實際修持。我們若想理解慧思禅師述說本書之時的理論基礎,究竟立足於什麼立場,便當考察其所引論證之出於那些經論了,不妨再將其所引各種典據的經教及條數,列表如次頁。
從本書所引經論次數之多少而言,則以《華嚴經》占第一位,其次爲《起信論》,再次爲《維摩經》及《楞伽經》,又次爲《法華經》及《勝經》。《華嚴經》與賢首宗唯識宗有關聯,《起信論》則與天臺宗、賢首宗、禅宗有關聯,《楞伽經》、《維摩經》及《金剛經》與禅宗有殊緣,《法華經》則爲天臺宗的根本教典。而南嶽大師本人,則爲禅師,又是天臺智者大師的法脈源流,由此可以想見,南嶽大師對於中國佛教的源頭開發,以及本書思想的形成,實應被尊爲中國一大前所未見的功臣。
《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 第一章 《大乘止觀法門》的組織及其內容 第二節 本書征引的經論詳考》全文閱讀結束。